文档详情

论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KB
约5页
文档ID:204784259
论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_第1页
1/5

论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论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摘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 的启示和意义因此,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育目标应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力;教 学内容应适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断打破学生于有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教学要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重 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关键词]皮亚杰,认识发展论,教育启示在众多论述发展与教育的理论中,我们比较倾向皮亚杰的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 1896-1980),当代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他从 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 证思想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的思想、理论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并带来教育革 命,对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 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 式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木模式。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自2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 量的变化顺应是主体改造2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平衡,指由 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1].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儿童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 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 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低一级 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 平的发展阶段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 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旦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 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 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儿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 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 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 熟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木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 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 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 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一失衡一新的平衡中, 实现了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 (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 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 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 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 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 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 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 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

因 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 的改变一) 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 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 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 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 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叩 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 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 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 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 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 的第二,互补性论断。

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 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口|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所谓运算是-•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 作皮亚杰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 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二) 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 花的花束,问儿童红花多还是白花多,儿童一般都能正确I门I答红花多但是当问红花多还 是花多时,学前儿童就不能正确回答但是小学儿童,由于具备了类包含的能力,对此类 问题大多能正确回答三)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序列化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排序,从而进行比较如小学生可以按高 矮、大小、长短等标准对物体进行排序与序列化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传递性(transitivity),是指对…序列中各元素的关系进行推理的能力如对于“小红比小明 高,小明比小兰高,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已可以解答,但值得注意的 是,小学生这种传递推理能力仅限于具体的事物,他们还无法应付抽象的问题。

如对于“A比B高,A比C矮,三人中谁最高”这样的问题,小学儿童往往不能正确解答四)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所谓自我中心是指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这与自私自利无关例 如两个男孩要给妈妈选生日礼物,三岁半的小男孩选了一辆玩具车送给妈妈,这并不表明 他自私,只是说明他还不明白妈妈的兴趣可能与他不一样而七岁的男孩会给妈妈选一-件 首饰,说明进入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五.)掌握了群集的概念小学生已经明向两个子集可以组成一•个新的集合,如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二学生总数他 们也可以逆推,如男生人数二学生总数-女生人数皮亚杰是“活动教学法”的积极倡导者他指出,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活动活动在 儿童的智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早期尤其如此不仅如此,智力的发展也 随着动作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得以进行活动是儿童学习的真正基础,是教学的真正起 点,活动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皮亚杰的理论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他对现代西方.教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对于我国 当前和以后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 教育廿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皮亚杰认为,新的知识只有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被吸收。

因此,教育的目标并不 在于增加知识量,而在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吸收和同化 所学的知识,要让他们去理解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填鸭式地向学生 灌输知识,这将迫使学生主要依据记忆来学习记忆而缺乏理解,其结果只能是既不能学 到知识,也没有促进智力的发展[2](二) 教学内容应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皮亚杰提出了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展 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 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 展阶段搞拔苗助长,教学设计只有在符合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加速思维的发展儿童的学习44得有准备,教材的结构和顺序要适应认知发展的先后次序,学校课程教材的 难度一定要配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在确定课程的难度时要经过设计和实验并充分论 证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才能恰当地控制教材、选择介绍新知识的最佳时间、 决定最可能成功的呈现方式、确定合适的教学速度简言之,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应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三) 教学活动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智力正是在有机体作用于环境(同化作用) 和环境作用于有机体(顺应作用)两种机能作用下,经过不平衡 平衡 不平衡的不断循环往复,才从低到高不断得以发展和丰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打 破学生2咨的知识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不断发 展教师的教学,一方面要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 经验相矛盾的内容[3]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原有知识、经验,又可以打破学生原有 知识平衡状态,让学生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矛盾的兴 趣,最终获得新的平衡状态只有这样,学生的认知才能得到发展,教学活动才更加有 效四) 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或其建构主义,从木质上阐释了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其思维发 展过程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与外部环境(或者说是教育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增 进了知识和思维的发展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学生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活动的主 体图式”理论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今天,我们要进行素质教 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优化、科学化来对学生施加影响,全面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7l)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皮亚杰关于“活动”的理论对我们当前教育,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优化具有重 大指导意义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 的内化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 认知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活动在内,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4]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活动放在第一位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多动曰、 多动手、多动脑特别是在儿童的教育中,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 教师应布置情景,提供材料、工具和设备,让孩子自由操作、摆弄、试验、观察和思考, 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活动、研究活动、开展活动,为 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同时,社会交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通过社会 交往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状态,促进智力与道德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 多地采用活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建构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方 法,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5]六)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因材施教法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