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标准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9KB
约6页
文档ID:204774848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标准_第1页
1/6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标准(WS293.2008)1诊断依据1. 1流行病学史1.1.1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1.1.2有不安全性生活史(包括同性和异性性接触)1.1.3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1.1.4有医源性感染史1.1.5有职业暴露史1.1.6 HIV感染者或爱滋病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1.1.7 HIV感染母亲所生子女1.2临床表现1.2. 1急性HIV感染综合征1.2.2持续性全身性淋巴腺病1.2. 3 HIV感染中后期临床表现1.2. 3. 1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1.2. 3.1.1 A组临床表现a)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不超过原体重10 % ;b) 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近6个月内22次;c) 带状疱疹;d) 口角炎、唇炎;e)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近6个月内>2次;f )结节性痒疹;g) 脂溢性皮炎;h) 甲癣1.2. 3. 1.2 B组临床表现a) 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10 % ;b) 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超过1个月;c) 不明原因的发热,间歇性或持续性超过1个月;d) 持续性口腔念珠菌感染;e) 口腔黏膜毛状白斑;f) 肺结核病(现症的);g) 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肺炎、体腔或内脏脓肿、脓性肌炎、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 菌血症);h)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i )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 5x lOo/L)或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x 10VL),时间持续超过1个月。

1.2. 3.1.3 C组临床表现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a) HIV消耗综合征b )肺抱子菌肺炎;c) 食管念珠菌感染;d) 播散性真菌病(球抱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e)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f) 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超过1个月;g) 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h) 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i) 肺外结核病;j)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k) 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l) 慢性隐抱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01)慢性等胞子虫病;n) 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o) 卡波西肉瘤;P)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q) 浸润性宫颈癌;r) 弓形虫脑病;s) 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t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u) HIV脑病;v) 有症状的町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1.2. 3.2 15岁以下儿童1.2. 3.2. 1 D组临床表现a) 不明原因的肝脾肿大;b) 结节性痒疹;C)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上呼吸道感染;d) 带状疱疹;e) 广泛的疣病毒感染;f )广泛的传染性软疣感染;g) 线形齿龈红斑;h) 口角炎、唇炎;i)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j) 不明原因的腮腺肿大;k) 甲癣。

1.2. 3.2.2 E组临床表现a) 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b) 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腹泻;c) 不明原因的发热(〉37.5C),反复或持续1个月以上;d) 口咽部念珠菌感染(出生6〜8周内除外);e) 口腔黏膜毛状白斑;f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或口腔炎;g) 淋巴结结核;h) 肺结核病;i) 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肺炎;j) 有症状的淋巴性间质性肺炎;k) 慢性HIV相关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1 )不明原因的贫血(血红蛋白<80g/L)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数<0.5X 109/L)和(或)慢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50x IO9/L)1.2. 3. 2. 3 F组临床表现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a) 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b) 肺抱子菌肺炎;c) 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d) 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抱子菌病);e) 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内脏器官脓肿、 脓性肌炎(肺炎除外);f) 肺外结核病;g) 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h) 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i) 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j) 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新生儿期除外);k) 慢性隐抱子虫病(伴腹泻);1 )慢性等胞子虫病;m) 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n) 卡波西肉瘤;o) 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P)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q) 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r)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s) HIV脑病。

1.3实验室诊断1. 3. 1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检测机体对HIV产生的抗体的检测方法,适用于从HIV感染窗口期后 至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整个病程中的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艾滋病实验室诊断方法 由于母体抗体的干扰,该方法不适用于18个月一下的婴幼儿血清学检测方法分为 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两大类,每一类又包括实验原理不同的多种方法初筛试验的 待检样本也可采用唾液、或者尿液进行,具体操作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执 行1. 3. 1. 1 HTV抗体筛查试验筛查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抗体阳性,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 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1.3.1.2 HIV抗体确证试验确证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抗体阳性;试验结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试 验结果不确定,报告HIV感染不确定,并应建议三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1.3.2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是直接检测HIV的方法,包括分离病毒、检测病毒核酸,主要用于HIV 感染窗口期时的早期诊断和18个月以内婴幼儿的诊断1. 3. 2. 1 HIV 分离试验结果阳性报告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1. 3. 1.2 HIV核酸检测试验结果阳性提示HI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IV感染。

1. 3. 3 CD4细胞检测CD4细胞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及愈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检测分绝对 计数和相对计数两类,5岁以下儿童使用相对计数1.3. 3.1 CD4细胞绝对计数在成人及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CD4细胞> 500/mnu,提示无免疫抑制;350 ~ 499/mim,提示轻度免疫抑制;200 ~ 349/nnm,提示中度免疫抑制;< 200/皿,提示 重度免疫抑制1.3. 3.2 CD4细胞相对计数在5岁以下儿童CD4细胞百分比>35% ( <11月龄),或〉30% (12月龄~35月 龄),或〉25% (36月龄~59月龄),提示无免疫抑制;30%~35% ( <11月龄), 或25%- 30% (12月龄~ 35月龄),或20%-25% (36月龄~ 59月龄),提示轻度 免疫抑制;25%〜29% ( <11月龄),或20%〜24% (12月龄〜35月龄),或15%〜 19% (36月龄~59月龄),提示中度免疫抑制;<25%( <11月龄),或<20% (12 月龄~35月龄),或<15% (36月龄~59月龄),提示重度免疫抑制2诊断原则艾滋病和HIV感染是因感染HIV引起人体产生免疫缺陷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综合病 症,流行病学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 类似症状相鉴别,但有些特殊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可作为诊断和临床分期的指征。

HIV/AIDS的诊断原则是以实验室检测为依据,结合临床表现和参考流行病学资料综 合进行3诊断标准3.1 HIV感染者3.1.1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a) 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b) 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HTV核酸检测结果均 为阳性3.1.2 15岁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a)小于1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实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 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b )大于1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3.2艾滋病病例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3.2.1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a) HIV感染和CD4细胞〈200/皿;b) HIV感染和至少一种成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3.2.2 15岁以下儿童a) HIV感染和CD4细胞<25% ( <11月龄),或< 20% (12月龄~35月龄),或 <15% (36月龄~59月龄),或< 200/nw (5岁~ 14岁);b) HIV感染和至少 伴有一种小儿艾滋病指征性疾病(F组临床表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