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浅析盈余管理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9.50KB
约9页
文档ID:204683819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浅析盈余管理_第1页
1/9

毕业论文浅析盈余管理1111学生姓名会计班级会计院(系)经管系11会计师指导教师二O 一四年十二月五日【摘要】 2Abstract 2绪论 3第一章盈余管理的客观条件 31. 1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本身的不完善 31.2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 31.3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 3第二章 盈余管理的动因 42. 1筹资动因 42.2债务契约动因 42. 3政治成本动因 42. 4避税动因 52. 5 恶意误导市场动因 5第三章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 53.1不良资产剔除法 53. 2关联交易剔除法 53. 4现金流量分析法 6第四章改革现有的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规定 6参考文献 7致谢 8【摘要】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当局基于自身的私人利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 估计的变更,来左右财务报表的过程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 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关键词】盈余管理,最大利益,会计法规AbstractRingins managem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authorities basedontheirownprivate interests, with the change in 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policies and accounting estimate, to control the act orprocessoffinancialreporting.ortheenterprisemanagenientauthorities on the basis of follow accounting standards, based on the external reportsofaccounting earningsinformationtocontroloradjust,inordertoachievethesubjectself-interestmaximiz ation behavio.[keyword]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biggest benefit, accounting regulations盈余管理简言之就是一种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

企业管理当局基于自身的 私人利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左右财务报表的过程或行 为,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 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目前,我们 对盈余管理的理解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个企业不断走 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了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用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 现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使盈利成为数字游戏,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更有 一些上市公司将“盈余管理”演变为“利润操纵”,给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造成严 重误导,应严格加以限制第一章盈余管理的客观条件1.1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会计法规本身的不完善第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会 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如果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 性同时,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各种利益的代表者为了使准则对•自己更有利, 都会提出各自的要求,准则制定机构为了在利益相关方之间求得平衡,就必须赋 予企业一定的会计政策选择权第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固有的特点为盈 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企业经营方式不同,经营活动范围不同,社会、法律和 金融环境日趋复杂,使得同类会计事项更具个性,会计准则不可能事无巨细,只 有对同- •会计事项的处理设计出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就为企业在对公 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会计报告的编报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

同时, 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的时滞性,也会使得企业对某些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等方面采取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从而使财务报表带有很大的弹性第三, 各项会计以及相关法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也导致企业会按照有利于会 计准则的原则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1.2现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固有的缺陷第一,现行会计确认基础所固有的缺陷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 认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的过 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主观性第二,现行会计信息重要性原则和稳健性原 则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的项n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 这样就给企业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把重要项目按非重要项目处理,从而影响 企业财务报告的公允表达稳健性原则的运用,使得企业平滑收益和计提秘密准 备金的操作更容易企业有可能为了显示持续稳定的盈利趋势,压低经营状况好 的年度报告利润,将其转移到亏损年度或经营状况差的年度企业还可能利用稳 健性原则通过过多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方法人为地低估 企业资产或高估负债第三,现行会计方法含有估计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如对坏 帐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或有损失等,常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涉及 到职业判断,会计估计的变更同样为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条件。

1.3会计信息具有严重的不对称性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也是会计信息 的垄断提供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F1的,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实施 盈余管理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 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实际上缺乏对 高质量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在动力.而在证券市场上,应有的理性投资者的缺失, 也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第二章 盈余管理的动因2. 1筹资动因按《公司法》的有关规定,首发新股〃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以向 股东支付股利〃,〃公司预期利润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股票上市须〃开业时间 在三年以上,最近三年连续盈利〃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加权 平均净产值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且最后一个不低于10%公司〃最近会计年 度加权平均净产值收益率三年连续亏损〃则暂停上市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为了上 市,获得配股资格或避免被摘牌,不得不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2.2债务契约动因对于公司制的企业,用所获得的资金进行投资,投资成功后,股东可得大部 分剩余,而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资失败,股东在破产时可不必偿 还全部债务,而债权人要承担全部后果。

因此,债权人为了减少代理成本和风险, 保证到期收回本息,在贷款时,往往要求债权人提供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财务会 计报告,并在债务合同中订有一•系列以会计数据定义的保护性条款,如流动比率、 利息保障倍数、营运资本、固定资产、现金流动等方面的限制另外,还规定不 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以及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如果债 务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条款,则视为违约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将选择可增加资 产或收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来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以避免产生违 约行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成为企业减少违约风险的一个工具2. 3政治成本动因某些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数据会成为对其进行管制和监控的信号,一旦财务 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必然会影响到企业 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比如微软公司通过 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就是一例另 外,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 业绩、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会采用增大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2.4避税动因所得税是促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因素。

企业 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另外,我国企业所 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还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 (含3万元)以下,暂减按18%征税;若年应税所得额在3万元至10万元(含 10万元),暂减按27%征税这样,通过对应税所得额的管理便会达到避税的 目的在《外商投资产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也有详细的税 收优惠政策,企业管理当局仍然会通过对利润的管理,如推迟开始获利年度调增 两年免税期内的利润,享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2. 5恶意误导市场动因企业股票上市后,为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常通过不实的财务报表 来达到目的例如: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银广厦事件第三章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3.1不良资产剔除法所谓不良资产,是指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 净损失、开办费、递延资产等虚拟资产和高龄应收帐款、存货跌价损失、投资损 失等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或者不良 资产的增加额(增加幅度)超过净利润的增加额(增加幅度),则说明企业当期 的利润有水分3. 2关联交易剔除法即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予以剔除,分析企业的盈余能力多大程 度依赖关联企业。

如果主要依赖关联企业,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 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进行交易以调节盈余3. 3异常利润剔除法即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扣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3. 4现金流量分析法即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 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盈余质量第四章 改革现有的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规定应建立一个包括货币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的多参 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公平、公正、公开 地确认其配股资格同样摘牌的条件是“连续三年亏损”,这样有些公司便可能 通过盈余管理先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做准备,以避免摘牌因此,也应 建立一套指标体系,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指标单一而使管理当局容易进行利润操 纵第五章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操纵利润”引发的信用危机,实质上是腐败及各经济 集团利益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只不过是各种利益集团手中利用的工 具而己因此,要规范盈余管理行为,首先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加大执法力度。

第六章 建立法律诉讼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要建立企业、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 因徇私舞弊或重大过失而不能发现上市公司过度的盈余管理甚至舞弊,致使投资 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总之,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论国内国外,盈余管理都不可能完全消除 只能通过不断地推出一些完善措施来加以规范,同时提高各利益相关者识别盈余 管理的能力,以期将盈余管理降到最低水平参考文献[1] 王爱香,《科学时报》科学时报社,2008年12月出版[2] 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09年版[3] 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09年版[4] 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税法》,09年版[5]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6] 崔晓钟.金融经济,2006[7] 张文.商场现代化,2010年7月(中旬刊):135.[8] 葛家潢,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2001[9] 刘骏.当代财经,2003[10] 徐虹.北京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