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04590021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Word文档可编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实践摘要高教新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和条件保障,从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理实融合3个方面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展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效,以期为同类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近年来,随着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

2、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已被提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层面。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1。对高校来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作为地方高水平综合性高校,我们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甚至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按照“科

3、教协同、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要求构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本文以省属重点综合性高校湖北大学为例,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一、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在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都需要能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对重点技术进行科技攻关,从而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升级的创新型人才。而对毕业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周期长,创新型人才供不应求,已成为影响各产业领域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主体局限于高校本身,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社会组织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学生进入社会后,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较差,综合创新能力有所欠缺,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需

4、要想办法让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院系部门等多个协同主体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强化科教协同创新,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形成探究式学习共同体,构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构建多元科教协同主体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学校+科研院所、学校+行业龙头企业、学校内部跨学院协同”等多个协同主体,共同参与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打破了传统的以高校为单一育人主体的教学组织模式。一是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构建“未来技术学院”育人平台,开展学科前沿讲座,着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二是深入推进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将行业产业的前沿科学问题引入课堂,转化为课题,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三是积

5、极开展跨院系教学协同,深度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施科研与教学的实施科研与教学的“三个转化”科研与教学融合是高等教育本质得到充分体现的内在逻辑要求2。协调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将教学内容与当前科技发展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相融合,是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施科研与教学的“三个转化”,有利于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其一,将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创新平台。聚集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的创新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大科研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对本科生开放的力度,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技术资源,

6、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满足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依托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创客实验室和创客空间等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其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项目。依托各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建立科教融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以高水平学科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将科学研究成果设计成本科教学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例如,材料化学专业可在办学理念及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引入新思想、新概念、新研究成果,将功能复合材料、

7、纳米材料、分子材料、材料腐蚀与防腐等先进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前沿内容引入专业教学、实验教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中,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高级创新型人才。其三,将科研活动转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育人过程。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主要方式,鼓励与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3。加强科教协同培养人才,搭建制度框架,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开拓人才培养路径和学习通道。实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激励和引导科研团队吸收优秀的本科生进团队,鼓励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增强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将科研项目的具体研

8、究内容分层次分配给高年级本科生完成,使其参与到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并根据学生的科研表现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度,将科研活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育人过程。(三)构建探究式学习共同体通过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不同的育人主体为了共同目标高效发挥协同作用,共同解决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问题,共同攻关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科研活动,强化学生的科研实践,构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究式学习共同体。探究式学习共同体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为解决问题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认识,逐步探索解决复杂

9、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二、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产教融合是高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学校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思维,培养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一)探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新机制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建立资源共享型、学科综合型、产业引领型3个层次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湖北大学先后与中科曙光、中兴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数据中国“百

10、校工程”、ICT产教融合和“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这3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与国内行业产业共建了一批实验室、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在校内跨学科搭建了若干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学校同时创新实施了“教师+工程师”共同授课机制、以学分为基数的企业工程师课酬分配机制、校企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机制、校企联合评定学生成绩的学业评价机制。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混编成专业教学团队,来自企业的项目案例和生产一线的真实视频,有助于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和素养。(二)创建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构建产业技术学院新的工程教育组织模式,加强与行业产业的

11、融合,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湖北大学先后建有大数据产业技术学院和生物工程产业技术学院,以产业技术学院为载体,通过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有关课程、互派人员学习交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及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深入合作,着力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学校和新闻、法律等实务部门的合作。将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协同培养计划,培养卓越法治人才;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要求,深化宣传部门与学校合作共建新闻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三是构建订单培养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

12、则,采用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队伍、共育专业人才等方面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学校现有药学专业、新闻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等一批订单式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采用“2+1+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共建专业,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在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培育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整合具

13、有创新创业指导经历、理论研究基础深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的措施,通过派遣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和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并且积极引进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组建一支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学校利用产教融合基地,为企业工程师授课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职业定位与发展等创新创业课程,编写教材,开发MOOC等教学资源;选派一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

14、动、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并承担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导师工作,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学校已组建了30余个专兼结合、校内外共建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涵盖8个学科门类。三、创建理实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桥梁,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4。湖北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构建理实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一)探索开设一批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和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解决问题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育交叉学科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抓手和必然选择。交叉学科融合了不同学

15、科间的范式,学校通过跨学科、跨机构的协同效应,推动了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领域的研究,打破了专业化的垄断,推动了新兴学科的发展5。同时面向科技前沿和社会需求,构建了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加强了学科组织结构的整合和深度变革,推动了许多重要科学实践问题的解决。学校整合优势学科建设资源,构建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办“双专业交叉人才培养试点班”,推行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通过交叉联合和跨学科研究,为学校实施跨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提供经验。同时,通过探索开设一批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和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改变了以往不同学科间各自为政的封闭状态,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了

16、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实现了不同学科间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交叉学科的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二)构建学研创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学校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总体部署和规划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双创师资团队、创客空间、创新创业课程3项建设为支点,以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的实施为延伸,点面结合、严谨规划,形成了“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教学体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与企业共同建立了瑞翼工坊等一批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孵化载体,旨在营造具备项目孵化功能的真实的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