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588432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几点思索摘要:髙校基层党组织是我党精英人才选拔的重要平 台。文章分析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 “发 展一培养一考核的全程培养机制,探索了加强和改进的途 径,以期切实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党员培养模式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为党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职责, 而大学生党员作为其培养的主体对象,是党保持先进、永葆 青春的中坚力量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创新 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胡锦涛同志在 “七一”讲话中发出了 “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 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的号召,在当前深 刻变动的社会结构和

2、深刻变化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对大学 生党员培养工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因而,新形势下深 入探讨基层党支部育人育才长效机制,努力做好大学生党员 培养工作,有利于保障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提 高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更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和可靠接班人,最终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 标。1.存在问题据统计,高校每年学生党员发展数量超过全国总数量的 1/3,可以说在我党育根固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 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如何在党员发展培养过程中做到 重质稳量,是当前高校党建研究工作的热点与难点。下面从 党员自身问题和组织培养方式不合理两方面进行论述。11党员自身发展

3、不足。学生党员选拔制度标准较高,所发展的对象在各方面均保持一定的优势,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由于所处时代背 景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其发展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 势,主要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两方面。1.1.1思想活跃但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纯洁性不突出。“90后”学生出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步开放、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特别是新时期的学生党员,大多具有能 迅速消化新知识、获取信息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比较了解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 缺乏社会生活的历练,认识问题的深度不够,难以明辨是非,因而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观念导向问题上,易受负面不实舆论左右。因此,学生党员思想的多元性和脆

4、弱性决定了其 在党员培养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1.1.2入党前后做事热情偏差较大,先进性不明显。大多数同学将入党作为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并在大学生涯中努力奋斗。然而部分党员在入党前做事态度积极, 表现良好,但往往入党后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降低甚至产生 抵触的情绪,认为活动过于形式化,在行动上理所当然地搞 形式、走过场,敷衍塞责,没有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 难以时刻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和服务 作用,也就无法反映党员的先进性,脱离了党员培养的正常 轨道。同时也能显示这类党员过于受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利 益驱动,入党动机不够纯粹,这是党员初期选拔和后期培养 过程中一个值得深刻

5、思考的问题。1.2党员培养方式不科学。党员培养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根基,能否将党员发展特点 和校、院发展特色相结合,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同 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整,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党员发展的作 用,这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1.2.1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案,致使培养进程紊乱。高校往往采取基于“党员发展流程图”的单一脉络循 序进行党员培养工作,该方法仅仅规范了党员选拔的日常基 本工作,而对于党员后续的发展培养缺乏系统科学的方案, 致使高校片面追求党员发展比例,而忽视了人才培养周期性 的客观规律和“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精英培养模式,且 党员的整体质量随着发展批次的增加有所降低,这极不利

6、于 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1.2.2典型性不够突出,难以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一个优秀的党组织需要有出色的领军人物发挥模范带 头作用,引领组织成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最终促使支部 整体成为先进性的代表。高校容易忽略这部分作用,或者所 选人物典型性过于单一,致使组织成员发展缺少努力的标 杆,上进心不足。与此同时,在现有发展党员的机制下,培 养的部分典型人物由于升入高年级后学习和工作的平衡问 题,往往选择放弃或较少承担相应职责,这使得典型人物培 养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再发展又缺乏时间和资源,不利于持 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2.3缺乏活动载体,考评机制过于简单。在日常的党员培养活动中,往往理论

7、学习型偏多,实践 拓展型较少,缺乏新型有效的活动载体吸引、鼓励党员自主 选择学习手段,使得党员的活动参与积极性降低,活动本身 的成效难以体现。此外,在党员情况的整体考核和评价方面, 高校往往采取单一评价法、思想汇报数量等简单的标准来衡 量,缺少严谨科学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激励被培养人时刻 保持自身的先进性。2.改进党员培养方式的对策思考建立发展一培养一考核的全程培养机制,是提高大 学生党员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每一阶段为抓手,做 好各阶段衔接工作,创新培养理念和平台机制,促进培养模 式机制化、长效化,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我锤炼和组织建设 的热情3。2.1严格把控入党流程,确保党员发展质量。首

8、先,应建立规范的入党流程细则和相关制度,引导申 请学生大致了解入党程序和考核标准;其次,应严格按照院 系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入党基准线,对于达标的学生在被推 优和递交入党志愿书后,采取多元化的选拔制度,如基于差 额推选方式,将笔试选拔与民意调查相结合,重点考察其入 党真实动机和思想政治水平,进行“坚定性、纯洁性、先进 性”三性审查,审慎讨论决定发展对象,在预备党员接收和 转正阶段,结合其表现研判优先或暂缓发展;再次,应确保 每一考察流程公正透明,强化党内民主和党外监督作用,为 支部遴选出自身素质过硬、群众反映良好的精英骨干。总之, 应充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把控每一个 “入党关口”

9、,并适当引入选拔竞争机制,在组织内形成争 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在“发展” 口子上确保党员整体质量。 2. 2强化民主管理,增强支部运转活力。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与重难点。民 主建设除了上述提到的民主选举外,还应适当发挥党员职能 作用,这是对党员权利的认可,让其进一步充分认识到权利 与义务的不可分割性,是党员培养初级阶段不可忽视的一 环。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应鼓励其及早参与到支部建设 的行列中,了解支部运转情况,尽快融入支部生活中,同时 也能加强支部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对于预备和正式党员,可 适当给予其话语权,鼓励其在日常民主生活中各抒己见,大 胆创新,群策群力,最广泛、最充分地凝

10、聚和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增强支部运转的生机与活力。2.3因材施教,建立“分模块、分层次、分重点”培养 模式。学生党员的培养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各院 系各年级不同特征和不同需要,划分为“学习培养模块”、“服务培养模块”、创新培养模块,开展具有侧重点和 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应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 与可持续性,确保每位组织成员能在培养过程中找到适合自 己的步调,进行自我调整和升华,形成“有所专攻,全面均 衡”的发展模式。这其中,尤其不能忽视政治素质的培养和 考察,应紧紧围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重要论断,着 重强化学生党员的思政理论和实践培训工作,使其能够真正 端正党员态度,履行党

11、员义务,践行入党誓言,真正成为“又 红又专”的新时期“四有”人才。2.4实施帮带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借助朋辈互助平台,以互学互助,互惠互利,全 员参与,共创双赢”为宗旨,以“日常辅导、考前辅导、学 术沙龙、互动交流”为主要模块,开展互学互助工作,从生 活、心理、学习三方面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帮助, 实现“生活规律、心理健康、学习良好”的互助目标,并可 适当将专业学习生涯指导提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有利 于增加成员间的交流,互惠互利,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在这个 平台上展现自己,提升自我。与此同时,还应充分树立人物 典型,进行重点培养和广泛宣传,鼓励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 作用,最终逐步

12、形成“典型人物一积极分子一三困学生”之 可的良性互动。2. 5创新活动载体,提供有力资源支撑。新形势下,丰富的活动载体是保持组织生机活力的有效 保障,特别是平台阵地建设方面,可考虑从“思政教育平 台”、“朋辈互助平台”、“创新实践平台”、“资源互通 平台”着手,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发挥组织的各项 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打造一系列导向正确、贴 近学生心理和反映内在需求的主题精品活动,如主题学习活 动、党组织创新生活大赛、专题创新实践课题等,增强主题 教育活动的感染力、表现力、渗透力4,充分体现学生的 主体地位,让学生“乐于参加,敢于比拼,勇于创新”,自 觉主动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和专

13、业素质。2. 6细化考评激励机制,以考促建,以评促优。综合考评是客观反映学生党员阶段性表现情况的有效 手段,关键在于细化考评标准,可基于组织自身实际情况提 出相应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进行季度跟踪考核,建立相 应电子档案,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保证评测 的科学性、连续性、有效性。此外,应辅以必要的激励措施, 如对党员干部采用选聘责任制,并签订责任书,合格者可颁 发聘书;进行星级党员”评比等,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党员 自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思想、学习、工作、 生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争做学习实践的先锋,争做志愿 献爱心的先锋,争做勇担责任的先锋,争做品学兼优的先锋。新形势下影

14、响党员正常发展轨迹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 增多,这对高校党员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必须坚 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社会需求和自我需求的角度通 盘考虑,逐步形成“发展体系化,培养科学化,考核机制化” 的新型培养模式,促进培养工作梯级有序推进。参考文献:1 李浩,肖洋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长效机制研究初探 J.教育理论研究,2011 (15): 216-217.2 周伟玲.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研究D.山 东:山东大学,2009.3 叶静,林媛媛,马颖哲.大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创新方 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27 (7): 43-45.4 龙文静,滕瑛巧高校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体系的构 建J.高校辅导员,2011 (3): 39-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