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587909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论文联盟编辑。20004年8月21日“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8月24 日,会议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了最后的大会发言和闭幕式。 这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 元史研究会共同主办。会议有三个主要议题:元代社会史、 文化史、元世祖忽必烈研究。以下按这些专题做简单介绍。%1 元代社会史研究族群关系:元朝是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会,萧启庆 的元代多族士人网络中的师生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主干, 论述了蒙古、色目族群中士人群体的形成及其与汉族士人在 文化上频繁的互动关系。饭山知保用地域史的研究方法,结

2、合大量石刻资料,探讨了金末元初蒙古统治在华北确立过程 中汉地精英层的变化以及他们和蒙古的关系,指出这一阶段 不同地区历史变迁的不同面貌。洪丽珠以至顺镇江志为 主要资料,通过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镇江路及其所辖州县的长 官、佐贰官的族群组成,论述了元朝在江南地区进行统治的 特点。张沛之的元代汪古马氏的汉化问题通过社会交往、 诗文作品、礼俗、信仰等方面分析了汪古马氏的汉化倾向。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刁培俊在试论元代乡村精英与 社会控制一一兼与宋代的比较研究中从元朝乡、都等乡村 行政管理体系、乡村家族与宗族、乡村中的游离分子等几个 方面讨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的过渡阶层,指出这些社会群体 对于社会控制的重要意义

3、。许守泯从士人网络的角度对元代 浦江郑氏的经营发展做了详细的研究。吴小红注意到江西抚 州地方势力在进入元代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指出当地政府中 有大量官员出自平民,这可以从元代官制、抚州的地方性来 进行解释。社会经济:孟繁清的元代的契本将文献记载与黑城 出土的元代契本残件相结合,论述了元代的商业税收制度及 其社会影响。赵华富集中讨论了明抄本婺源茶院朱氏家谱 中的元代契尾,对它的标题、年代、文字做了说明。王秀丽 的元代文人笔下的江南贾客一文利用大量元人诗文集、 笔记的资料对元代江南地区商人的活动及其日见增长的社 会地位做了论述,颇有新意。社会生活:吴海涛注意到自然灾害对社会生活造成的重 要影响,指出

4、元代黄河水患造成皖北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 秘密宗教的流行。周萍萍利用来华外国人的记载,讨论了元 代的酒文化。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风雷研究了元朝政府对野 生动物的保护。婚姻与妇女问题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王晓清 的元代赘婿婚制述论讨论了元代比较常见的赘婿婚制, 对出舍女婿、养老女婿等类别进行了研究。马彩霞论述了元 代和尚娶妻的现象,从教义、物质生活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谭晓玲的元代列女人数之分析指出元史.列女传中 列女数量的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修史者的观念、元代 的社会变乱和妇女的从众心理等等。%1 元代文化史研究通贯的文化问题:陈高华在元代出版史略论中指出 元代的书籍出版比较自由,没有严

5、格的管制。蒙古国时期的 编修所、经籍所不是元代出版事业的开端。该文对元史艺 文志、元史艺文志辑本的优缺点做了评论。白翠琴、杜 倩萍从蒙古习俗与汉地传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元朝的皇 家建筑,讨论了藏传佛教、中亚和西亚文化对元朝居住文化 的影响。杨略堂提出对于元代文人绘画中体现的“士气”不 应仅从“书法入画”的技术范畴来理解,而要从画家心理层 面的精神追求来把握。儒学与士人的研究:王建军的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 监创办之争分析了至元前期设置国子监的经过,指出汉族 官僚集团坚持设置国子监是为了坚守汉法文治的政治方向。 沈仁国用丰富的史料对元延祐年间的进士做了考证,并对钱 大昕元进士考的性质做了新的说明。

6、元代儒士是儒学的 积极传播者,周鑫以抚州儒士为主,分析了仁孝思想得以发 展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原因。士人中的“隐士”引起了学界较 多关注,本次会议有两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许佳君元朝 前期北方的汉族隐士、申万里元代江南隐士考述分别 研究了元代北方、南方的隐士问题。申万里从隐士特征、谋 生手段、心态、社会活动、社会地位等方面对江南隐士做了 深入研究。高荣盛则注意到元代士人积极入世的方面,他通 过对元代“游士”北上自荐,求取功名的分析,揭示了元代 文化史另一个复杂侧面。张斐怡从录鬼薄、青楼集入 手,论述了元杂剧的创作群体和消费群体,分析了元代士人 的生活状态和创作活动。部分会议论文研究了元代儒学的重要人

7、物。刘晓的金 遗民张本事迹考考证了金末儒士张本的生平和寄予遗民思 想的作品。张帆从刘因退斋记入手,考证了刘因对许衡 的抨击确为事实,指出两人思想上的深刻矛盾可以从人生经 历、性格、思想和政治背景等方面找到原因。王梅堂通过对 赵孟頫与西域籍大臣的文化交往探索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 的文化交流。元代宗教:宗教史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在佛 教方面,陈育宁、汤晓芳研究了蒙古统一战争前后西夏的藏 传佛教。乙坂智子的西藏佛教与元代汉族社会也对元代 藏传佛教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杨琏真加掘毁宋朝帝陵的 事件及其对汉人的影响。马明达从诗文、佛道关系等方面研究了元初少林寺长老性英。王碩的清凉着奇五台山与 元代

8、的佛教崇奉以五台山为中心,论述了五台山在元代宗 教活动和生活生活中的影响。在伊斯兰教方面,姚大力对元代泉州清净寺碑碑文做了 比勘和复原。杨晓春指出河北定州清真寺的所谓元碑重建 礼拜寺记实际上是明人所作,时间下限是正德十六年。马 娟用三通元代清真寺石刻资料对当时的伊斯兰教信仰、经典 翻译、文化认同做了分析。刘迎胜从元代回回人的称谓、分 类、语言文字、谋生手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元代回回人的文 化面貌和社会适应能力。在道教方面,樱井智美用石刻资料研究了上都的早期建 设和北方道教中正一教的地位问题。在基督教方面,佟洵研 究了元代景教的传播与消亡。元代科技技术:刘秋果通过对元代历法的研究,肯定了 王徇对元

9、代科学的贡献。韩志远以元人邹铉的著作为主,论 述了汉族养生保健科学的发展。陈广恩以泾渠为主,研究了 元代的水利建设和相关社会问题。尚刚的蒙元织锦分别 研究了汉地蜀锦和自西域传来的撒答剌欺的织造及匠作机 构。杨玲运用大量实物资料研究了元代一种特殊的服装“辫 线袄”。%1 元世祖忽必烈研究陈学霖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对元史中的忽必烈形象 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文献中的唐太宗、金世宗进行了对比。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舒振邦和河北师范大学的陈志英分别 研究了忽必烈中统至元初期的统治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卢明辉和北京联合大学朱耀廷分别从个案分析和宏观视角 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文化取向。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李迪、河 北

10、邢台郭守敬纪念馆的胡考尚、谢剑荣研究了忽必烈时期的 科学技术状况。杨德华、石坚军以云南行省为例,分析了忽 必烈对边远民族地区的政策。郭万平介绍了日本学术界关于忽必烈时期元朝入侵日 本的研究情况。中岛乐章、四日市康博利用日本海出土的元 军战船遗物分析进攻日本的元军构成及装备情况。向正树的 忽必烈时代的朝贡与元朝的南海信息研究了忽必烈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1 政治史研究政治史一直是元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政治制度方 面,洪金富对元朝皇帝的蒙古语称号究竟是死后的庙号还是 生前的尊号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舷田善之利用石刻资料, 研究了元代圣旨的翻译和传递过程。李治安的元代的

11、官吏 贪赃从蒙汉二元的官僚体制和蒙古旧俗等方面研究了元代 官吏的贪赃现象、惩贪政策和有关政策失败的社会原因。屈 文军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元朝君臣关系的特点及其对 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王敬松研究了元朝频繁出现 的大赦和有关原因。党宝海的论元朝的站户制度及其性质 通过对站户制度各层面的分析,指出其制度根源是蒙元时期 汗权的强大与主奴关系的泛化。特木勒利用明朝和高丽文献, 研究了高丽与北元、明朝错综复杂的关系。在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家族的研究方面,张金铳考证了泰 定帝的生年与排行。王献军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出居南海考 考订了元文宗出居南海的时间、年龄、原因、侍从人员、历 史影响等。王晓欣考证了海

12、都之父合失的太子”身份问题, 并对海都政治影响力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说明。内蒙古大学的 瞿大风研究了元代山西蒙古诸王的封地、待遇和社会影响。 内蒙古师范大学贺咏梅对以木华黎家族为代表的札剌亦儿 部的政治地位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不同入世途径对蒙古人的 影响。赵文坦的大蒙古国时期的顺天张氏研究了张柔家 族在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发挥的影响。张国 旺利用新出墓志对真定史氏的姻亲家族崔氏进行了研究。在行政区划的研究方面,薛磊、杜立典分别就东北地区 和福建台湾地区的政区建置进行了探讨。赵琦对元史中 的“朵怜赤、“大千户部”、“野马川”等名词进行了考证。 内蒙古大学薄音湖对包头市明隆庆四年美岱召泰和门汉文 石刻中的人名、称号、国名做了详细的考释。小结本次会议反映了国际元史学界的总体水平,在社会史、 文化史、政治史等方面出现不少新的成果。一些长期被忽视 的问题得到了研究,某些旧有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相 当一部分论文利用了新发现的史料,或是借鉴了其他学科的 研究方法,丰富了我们对元代历史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