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576493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理念新探索朱琴芬(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上海200063)关键词发展;改革;科学发展观摘 要邓小平及其第二代领导集体面临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把 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上引领到建设现代化的正确轨道上来,为此,首先 必须把“发展”的旗帜高高树立起來。在全球化的时代,发展问题从來就不是一 个民族国家关起门来自己就可以“搞定”的事。小国“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发 展”理念与吋俱进。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破道理”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意 义在于使我们理解“发展”不是“运动”;发展不能由行政力量来主导;“发展” 的绩效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标准因此科学发

2、展观必将开拓一个改革开放的新局而.2006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的重要演讲指出:“为了实现 我们的发展H标,根据本国国情和吋代要求,明确了口己的发展理念,这就是 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科 学发展观”提升到“发展理念”的高度,这就意味着“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解 决当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应急对策,而是在观念、信念、理想 和价值集合体的层面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一个升华。冋溯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 历程,不难理解,这个认识上的升华,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至关重 要的意义。一、“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贡献发展问题是第三世界国家从第二

3、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普遍面临的课题。由于种 种原因,“发展”这个课题摆到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而前,比世界 上其他大多数发展家晚了二十多年,因此,在,“发展”具有更强的紧迫性。 作为执政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经常直截了当地表达这种紧迫感。“发 展”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体系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早在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召开十一届三会以前,邓小平就提出了 “发 展”问题。1977年1015日,他在会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达光教授及 夫人吋指出:“四人帮否认生产力的要这是我们同“四人帮”的重大争论 之一。”“主义没有唯生产力论这个词”。就在同一个月,在会见法国地方大 报集团访华团吋候乂指

4、出:我们还处于发展阶段,是发展家,特别是在经易方 面还需要发展”。从那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场合、针对不同问题多次强调了“发展” 问题。但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上滑数十年的,“发展”的意义 并不容易深入人心,上,对于是不是应该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谋发展”,直存在着 争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南巡”讲话,在这个讲话,他集阐述了 他的发观,并以斩钉截铁的口气,做出了 “发展才是破道理”著名论断。综观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论述,的发展观主要包含以下一些思 想内涵。首先,“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1978年9月,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吋,他就鲜明地指出:我们

5、是社会 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 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他接 着又说: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來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上。以后,邓小平同志乂多次重中这一思想:“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增加人民收入,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 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发展”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在邓小平同志的眼里,发展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个 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

6、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在党的工作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4 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民间人士口方委员会代表团吋指出:“社会主义要 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后來又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 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搞社会主义,心任务是 发展生产力。他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认为:整个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的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革命的H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看生产力 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

7、 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这不只 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第三,“发展”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任务。邓小平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 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 些、更高一些。在1992年南巡讲话,他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四,发展需要改革开放。1982年,在会见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吋,邓小平指出:“我们想加快步伐,提高生 产发展的速度,所以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关起门来无法搞建设”。他认为

8、, 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作用,就是加速或者说比较快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 的生产力,我们叫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搞改革,不坚持开放政策,我们的发展战略F1标就不能实现。“要发展业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综观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论述,我们看到,他的发展理念同他一 直以来关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密不可分。不难理解,作为在积贫积弱、充满内忧 外患的旧度过童年、青年和部分年吋代的政治领导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是邓小平以及他同时代的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由于在夺取政权以后的岁 月里,经历过长期偏离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左”的路线折腾,粉碎“四人帮”以后, 对于发展问题,邓小平及其他那-

9、代领导集体具有非常强烈的紧迫感,他们迫切关 注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邓小平多次强调“不要耽误吋间,不争论”他十分 关注发展的速度,并认为“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因为,他所面临的最需要解决 的问题,是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上引领到建设现代化的正确轨道 上來,为此,首先必须把“发展”的旗帜高高树立起来。这是历史赋予这一代 政治领导人的使命。邓小平以其清醒的头脑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半之无愧地完成 了历史赋予他那一代政治领导人的使命。二、中国“发展”的特殊性需要“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发展是破道 理”,这对于确保“改革开放不动摇”发挥了重

10、要作用。“发展是破道理”主要从 政治上解决了 “为什么需要发展”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根本性问题,彻底扭 转了国家在错误轨道上滑行的局面,并为防止“空头政治”回潮打下了坚实的思 想基础。现在,即使是面对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的主流社会舆论都是在“发 展”的框架内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可能偏离“发展”的主题。这个基本事实 证明了 “发展是破道理”在的巨大思想威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发展问题从来就不是i个民族国家关起门来自己就可以 “搞定”的事。因为,从工业革命以后,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源配置,不可 能局限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来完成。马克思曾经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 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

11、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口给口 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和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 了。”经过几十年闭关自守后的开放国门发展经济之时,所而临的已不是i个 单纯的发展问题,而是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 “后工业化时代”,初次工业化产生的 负面效应已经充分显现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任何一个发展家都不可能象西方国家初期工业化吋代那样以破坏环境 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不仅如此,在全球化的吋代,国际间的经济协作关系早己突破 了单纯的经济关系,向社会甚至人文领域延仲。比如,许多国家制定的“市场经济 待遇”标准,就不仅仅包括了市场机制产晶定价的作用,连劳工待遇是否有市场 机制调节

12、也囊括在内了。在国内,从1960年代初“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抬头到文革结束的十 多年间,经济停滞、科技进步停滞,而人口增长却一直没有停滞;效益停滞、人民生 活没有改善,而由于发展“五小”工业等不良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却 一直没有停滞。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上 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总数为723,070,269人;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 口普查时,全国人口己达1,031,882,511人。也就是说,从文革开始的前两年到文革 结束不久全党正在实行工作重心转移吋,人口增长427%以丄,净增了 3亿多 人。更为严峻的还不仅仅是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

13、还在于建国以后连续几个生育 高峰出生的人口,早在文革后期就己经陆续进入了就业年龄,迫切需要政府提供大 量就业机会。概括起来说,在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确立“以经济建设为心”、实行“改 革开放”的,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吋候,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丄勾画蓝图, 而是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主要有:第一,追赶全球高科技发展水平同长期积累的人口床力Z间的矛盾。是一个大国,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制性打开国门而揭开近代史的序幕, 内忧外患极大地刺激了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扬眉吐气, 为儿代人梦寐以求,“科技兴国”就成为“发展”的重要FI标。但是,又是一 个发展的人口大国,在用高科技装备产业的同吋,必

14、须考虑到国民的就业机会。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总是资本 有机构成比较高的产业,这就是说,等量资本在用于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吋, 所吸纳的劳动力要低于发展科技含量低的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同国民充分就业 构成“发展”的尖锐矛盾。第二,广大农村初次工业化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在,虽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执政党提出过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但 截止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广大农村的工业化进程远远没有完成,甚至绝大多 数地区根本就没有启动。因为,在半吋的政策主导和国际环境,的工业化以 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巨大剪刀差作为初始积累的主要来源,这就意味着经济增长以 农业和农村

15、的停滞为条件。八十年代实行的农村第一步经济体制改革,事实丄也 重新启动了小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但由于整个的工业化都没有完成,国家 不可能为农村工业化注入大量资本,农村工业化的初始资本来源只有两个:一 是来源于农业自身的积累,二是来源于城市工业企业自主地向农村的转移而不是 国家统一规划下的以工扶农。事实上,由于建国以来长期的剪刀差政策,整个农业 自身并没有积累能力,这样,农村工业化初始资本来源就主要只能来源于城市 工业企业自主性转移。城市工业企业的自主性转移显然只能受效益原则的驱动,这样,农村所 获取的工业项主要就只能是那些低附加值、具有较高能耗物耗的项Fl。而这 些项H难以避免使工业伴随着污染

16、一起转移。农村在分亨工业利润的同时, 不得不以牺牲“可持续发展”作为代价,从血使发展的后劲不足甚至难以为继。第三,公共产詁普遍匮乏同市场化改革方向的矛盾。公共产品普遍廣乏,是每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的普遍状况,也 不例外。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应该改善才是,但实际情 况往往相反。我们知道,政府是提供社会公共产品的主体。从逻辑上说,在计划经济体制 ,公共产站的供给应该充足,但是,由于经济壇长缓慢,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來生 产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而市场化的改革,激活一个社会的效率机制,增加了产出, 但与此同吋,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却不断向市场转移。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体制 ,政府没有经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