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

上传人:樱*** 文档编号:204545992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精选模板作者: 日期: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概括地说,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最切合实际地分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发展的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的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

2、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首先,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探索和研究如何开发、创造和充分利用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其次,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第三,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为发展中国家选择经济发展道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二、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 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经济科学,有其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概述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性质、结构和特点,经济发展的含义和衡量等等。其

3、次,将分别考察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资本、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分析这些因素的现状、开发和利用,以及变化规律,进而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重点分析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及其变动,分析其结构状态、变动规律和优先选择等,以便使经济发展协调有序。第四,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观念、国际环境和条件等),促进经济发展。第五,必须进一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演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宏观调控使经济顺利发展。 整个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关系为: 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机体特征成长因素制度因素结构状态空间状

4、态系统开放动态调控。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它与其他经济科学有着共同的分析方法,但是作为研究一个广阔时空经济的科学,它又有自己特殊的分析方法。 首先,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短期经济运行上的平衡和经济运行结构的均衡和优化,而着重探讨经济系统长期的优化发展过程中各要素和结构的动态性组合、协调和演化,侧重于动态研究方法。 其次,发展经济学侧重于结构分析,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转换过程,各种经济结构的演变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结构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而,要把它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来考虑。 第三,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更加关注发展的制度成本,传统制度对发展的制约,制度创新对增长和

5、发展的促进作用,发展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等问题。 第四,发展经济学运用非均衡、非平衡和均衡、平衡结合的分析方法,但侧重于非均衡和非平衡的方法,根据耗散结构原理,任何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系统的内部结构是不均衡的,其演化过程也是不均衡的,正是这种不均衡和不平衡成为开放系统发展的活力。经济发展,就是经济机体内部各种结构从不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转化,又从均衡向不均衡状态变化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五,发展经济学还较多地运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 三、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过程发展经济学主流学派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初),早期发展经济学家,

6、比较注重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形成了结构主义的基本思路,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 第二阶段(2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期),针对早期发展中国家“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发展经济学家更多地使用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并扩大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运用。对发展的目标、计划与市场、农业问题、对外贸易问题、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他们在进行宏观分析的同时,更注重微观分析,建立了社会项目评估的理论框架,发展了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更加接近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分析。第三阶段(20世纪0年代后期至今),发展经济学家开始注重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及人力资本的内生的经

7、济增长去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问题,更多地考虑经济发展深层次的人的因素,文化、体制等背景,将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变量,从重新设计制度和进行制度改革和积累知识及技能入手寻求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四、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和 发展经济学回答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问题。 经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第2页济发展,简言之,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经济发展包括以下内容:(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地增长

8、;(2)居民生活环境,包括社会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3)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金、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4)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和合理,居民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贫富阶级;(6)社会事业、环境和生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在“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之间建

9、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及运行机制;()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不适合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陋习、陈旧观念能够得以及时、彻底的废除和更新,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能够迅速地成长、发育起来;()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平衡及自我发展能力以及相互间的反应能力、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等。 经济增长则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侧重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

10、除此之外,还特别关心社会一般关系的发展变化问题,涉及到非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发展所关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过渡的经济演变过程,而经济增长则侧重研究和反映某种成熟状态的经济进步的动态化问题。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又是紧密相联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增长,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没有发展,长期的持续增长也将是不可能的。只要有发展,便必然有增长。 五、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农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拥有0亿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业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当前农民收

11、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已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发展经济研究表明,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一个中间阶段,即传统农业向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转化的阶段,现代农业方式开始出现,但距离专业化、现代化的商品农业阶段(即农业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现阶段如何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化是一条重要途径。 农业,是指使用一定劳动资料,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经济组织。 农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

12、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聚集力量,装备和武装农业,即调整增量,扩大新经济增长点的生产规模,也调整存量,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传统的封闭性农业转变为现代的开放型农业的过程。 通过农业化,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业商品化,并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脱贫致富,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规模化、化的农业生产,就有可能获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增

13、强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可能利用现代化的要素对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对经营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山、水、田等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社会化、农艺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开辟一条通向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2、工业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一部分,工业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从经济不发达到发达的最重要的动力,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工业发展是一个

14、工业结构渐次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主导部门,主导部门通过一种效应(前向或后向),影响带动整个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的确定,一般应优先选择后向效应大的部门。因而,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准确判断不同地区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而且必须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等特征确定工业的主导部门。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工业发展的程度还很低,工业基础也比较脆弱。所以,在工业主导部门的选择上,就应该根据不平衡的倾斜发展工业化战略和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把着力点放在后向效应大的最终需求型制造业上,首先重点发展占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比如纺织

15、、食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皮革、建材及服装、运输设备等。在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时候,等到国内中间产品市场足够大时,再有条件地开展从事中间产品制造,直到最后发展基本材料部门,从而确立起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体系,实现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化。 3、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时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化以城市化为条件,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动力,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人口、市场、基础设施在地理上的集中过程,即城市化过程,必然是劳动力由低收入和就业机会少的地区向高收入和就业机会多的地区迁移和流动,这是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化是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 在经济发展的空间中,一个大中型的建立,一个城镇的形成,往往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极点,即发展极,并由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实现现代化就主要是通过在该地区建立中心城市,并使之成为该地区的增长中心来实现。 经营城市就是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城市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营城市是为了保证城市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具体的就是要明确本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确立城市的主导产业,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