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漢語熱”成因分析[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許多國傢都出現瞭學習漢 語的熱潮,鄰邦韓國的“漢語熱”也日漸升溫分析韓國“漢語 熱”的成因及當今韓國漢語教育的特點,對我國的對韓漢語教學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關鍵詞]韓國漢語熱 成因漢語教育特點 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而且“四海有遺澤”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在世界各地學習漢語成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學習漢語普通話的 隊伍中來漢語對韓國的文化產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歷史上, 中國與韓國進行瞭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語言文字、文學藝術、 科學宗教,乃至典章制度、歷法、百工技藝等無不涉及漢語和 韓國語從語言類型上差異很大,但由於長期的文化交流和語言接 觸,兩者之間卻有著不同於其他民族語言文字的特殊關系無論 是過去還是現在,韓國的語言文字都離不開漢源詞和漢字的影 響盡管漢字傳人韓半島的確切年代尚無定論,但自公元初以後, 韓半島內使用漢字已蔚然成風從古代韓國的三國時代,到高麗時代和李氏朝鮮王朝,漢字始終是韓國的第一公用文字韓國“漢語熱”的成因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的漢語教育取得瞭突飛猛進的大發展,韓國的“漢語熱”出現持續不斷的升溫期。
現在韓國學 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韓國的漢語教育已進入瞭歷史上罕見的高 潮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其成因:政治上的原因進入20世紀以後,國際冷戰體制下中韓兩 國關系處於長期的隔絕狀態,韓國的漢語教育經歷瞭漫長的低潮 期但從歷史的角度上看,中韓兩國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和“一 衣帶水”的地緣政治關系從現實的角度上講,中國具有較大的 合作優勢和政治魅力,因此建交以後中韓關系穩步發展中國不 僅是韓國近在咫尺的友好鄰邦,而且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 事國之一,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韓國政府 十分重視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中韓關系的好壞,在國際政治和南 北關系問題上顯得非常重要中韓兩國在政治、外交方面的諸多 問題上均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觀點和立場,兩國都希望繼續發展友 好合作關系在亞太安全問題上,雙方都認為應從亞太地區的不同特點和需要出發,采取雙邊和區域性的多層次、多渠道的安全 對話形式,進行平等協商,反對受一兩個大國的指揮和控制;在 與日本的關系問題上,中韓兩國都由於過去的慘痛教訓,反對日 本復活軍國主義,堅決反對日本再度變成軍事大國;在臺灣問題上,韓國一直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不與臺灣發生官方關系。
這是著眼於長遠戰略目標的、符合兩國人民共同利益的態度政 治外交上的友好關系是經貿關系和文化交流關系發展的基礎經濟上的原因中韓經濟交流於1978年前後通過香港進行 間接交易,1979年雙邊貿易規模不過1900萬美元,到1991年 達到瞭年平均58%的增長速度1992年建交以來,中韓兩國間 的經貿交流很活躍過去單純的商品交易發展為資本交易,擴大 直接投資及技術合作1996年中韓貿易總額達到199億美元, 中國已成為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投資國2001年兩 國的貿易額將達到500億美元,韓國經濟界人士預言,2010年 中國將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國中國具有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市場,資本和銷售市場容量很 大,但較缺乏現代技術和管理經驗韓國擁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 和管理經驗,可以通過與中國的合作彌補市場狹小、資源和勞動 力短缺這種經濟互補性是促進兩國經貿、金融、產業、交通等 領域合作關系的重要基礎文化上的原因中韓建交後,韓國掀起“漢文化熱”和“漢 語熱",並迅速進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韓國國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親近感從歷史上看,韓國大量 吸收瞭漢文化的精髓,使中韓文化至今仍有很多相同之處,學術 界公認韓國文化是東亞漢文化圈中最接近中國文化的部分。
韓國 古代的禮樂、教育、科學、行政管理制度也都是仿造中國建立起 來的儒傢學說對韓國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教育等都起 過重要的作用中韓傳統文化上的共同之處,以及文化發展上的 相互借鑒,為中韓兩國文化的共同繁榮奠定瞭深厚的基礎兩國 相通的古代文明和文化積淀蘊藏著中韓文化交流的巨大潛力如1993年9月,韓國新聞界、學術界、文化界的50餘名人士組成“東洋學100卷後援會”,決定出版發行中國和韓國歷史典籍中 精選的東洋學100卷目前已出版《貞觀政要》、《詩經》、《十八 史略》、《小學》、《大學》、《中庸》、《呻吟語》等,其中《詩經》、《十八史略》、《貞觀政要》等書的印數都超過1.5萬冊教育體制和政策上的原因韓國教育改革委員會根據韓國教育體制構思背景,於1995年5月31日頒佈瞭《關於樹立新的教 育體制的教育改革方案》其要點是:構築開放教育社會和終生 教育社會的基礎(包括開放教育社會的制度化,構築開放教育體 制的技術基礎等);大學的多樣化和特性化(包括大學的設立、定 編,學校管理的自律化,學術研究的一流化,大學教育的國際化 等);構築初、中等教育自律化的“學校的共同體”(包括設立學 校運營委員會,試行校長和教師招聘制等);涵養道德和創造性 教育課程(包括以實踐為主的人性教育,涵養創造的教育課程, 重視個性多樣性的教育方法、世界觀教育和外語教育等);改革 大學入學制度(包括國傢公立大學遵從國傢有關高考制度,私立 大學自律,設立升學信息中心等);尊重學生多樣個性的初、中 等教育(中等教育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改善選拔學生的方式等);確立教育支援者的評價制度(設置和管理“規章合理化委員 會”,設立教育過程的專門評價機構等);培養高質量的教師隊 伍(改革教師培養制度和研修制度,實行以能力為中心的提升、 報酬制度,創造優越的研究環境和高效率的工作條件等);確保5%的GNP教育財政。
這種大膽的教育改革帶來瞭全國性的“出 國留學熱”據韓國教育部統計,近年來出國留學生人數持續上 漲,出國留學的目的地順序為美國、日本和中國,日本和中國的 留學人數相差不大韓國漢語教育的特點韓國的漢語教育高潮期將會漸漸步入穩定,從追求數量的狀 態過渡到追求質量的新時期高潮期的漢語教育有如下幾方面的 特點:大學紛紛設立中文專業中韓建交以前,韓國政府以及眾多 有識之士就已經意識到將來漢語教育在大學外語教育中的重要 地位韓國由於經歷長期的漢語教育蕭條階段,大學缺乏師資力 量,但是各大學克服重重困難,紛紛設立瞭與中文有關的專業學 科韓國的“漢語熱”首先以大學增設中文專業的形式開始,這 對韓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外語中,漢語(中文)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生源充足,中文專業在校生人數名列第二位,僅次於英語專業,超過瞭德語、法語、日語專業來華留學生數逐年增多,學科專業呈多樣化過去韓國人出國留學的去向是發達國傢,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很少有人自願到發展中國傢留學但是隨著“漢語熱”而出現的來華留學熱,打破瞭韓國人 出國留學的傳統走向一個隻有5千萬人口的國傢竟然在中國有 上萬名留學生。
韓國人來華留學學習的學科專業也呈多樣化趨 勢:學歷教育有中國政治、哲學、文學、語言、中醫中藥、音樂 美術;非學歷教育有語言、文化來華留學者的目的也不同,有 的是為瞭瞭解中國進行長短期旅遊,有的為瞭經商,有的單純是 為瞭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教學質量逐步日漸提高長期以來,韓國的漢語教學偏重於 “教”,忽視“學”的方面,隻註重知識傳授,輕視技能培養 往往采用語法翻譯法,教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有關語法知識,而忽 略瞭學生的交際訓練在這種傳統教學的影響下,韓國學生普遍 存在讀與寫的能力強、聽和說的能力弱的現象近幾年,韓國教 育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改革,教師的註意力開始轉移 到“學”的研究,尤其是近年來經過日趨頻繁的中韓交流,人們 逐漸認識到培養交際能力的迫切性,反思過去的教學方法為瞭 提高漢語教學的質量和教師的教學能力,1993年成立瞭中國語 教育學會,展開瞭一些漢語教學法的研討活動該學會主要討論 發音教學、語法教學、聲調教學、造句偏誤分析,以及中國大陸 和臺灣的語言差異、漢語的規范等學術研究越來越活躍中韓建交以來,韓國的中國學研究學 術團體也相當活躍,各種學術期刊紛紛創刊韓國現有中國語言 研究會、嶺南中國語文學會、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嶺南漢文學會、 釜山慶南中國語文學會、韓國中國學會、韓國中語中文學會、忠 清中國學會、韓國中國語教育學會、中國學研究會、韓國中國戲 曲學會、高大中國語文研究會、韓國中國語文學會、中國人文科學研究會、中國文藝理論研究會、中國小說研究會、韓國道教學會等學術研究團體因此,可以說,韓國的“漢語熱”是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原因的綜合作用中興盛起來的結語全球化時代是一個文化沖突與共生的時代。
語言作為一種文 化資源,能更加有效地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在中外建造起一座 寬闊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人民交往的橋梁漢語熱”微觀背景 下,可以發現我國在師資、教材、對外漢語教學基地、教學管理 等方面亟須加強;從漢語國際推廣事業與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等方 面進行“漢語熱”宏觀背景下的冷思考有利於漢語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