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泰国潮商的企业发展模式一、近代潮商的发展和问题的提出近代中国,当沿海各商业港口开埠后,传统的著名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相继 衰落,而潮商却在国内外都不断成长壮大,逐渐成为享誉全球的商业群体,形成鲜 明的对比在海外,潮商的商业活动中心主要在新加坡和泰国新加坡以华人华侨 为主体,而泰国的华人华侨则是当地的少数族裔,因而其海外发展模式较有普遍意 义在泰国,就人口而言,口吞武里王朝起,潮人开始大批移入,逐渐超过福建人, 在华商人口中20世纪初期占40%,二战结束初期占60% (150万人)就经济力量 而言,潮商依靠“香切暹汕贸易体系”从事亚洲地区的大米贸易,在泰国的主导行 业"米业”中占优势(如附表1所示)1920年泰国曼谷的主要碾米商是潮商李竹 漪、高晖石、陈守明和卢醴川,四家的大米生产能力合计达到46% (如附表2所示) 上世纪20年代,泰国著名的八大华侨企业公司中陈守明的黄利行、廖公圃的丿寥荣兴 行、陈鸿仪的陈炳春行、蚁光炎的光兴利行、许仲宜的老长发行,这些企业全是潮 商所经营(如附表3所示)o上世纪30年代主导泰国大米业的8大华商家族企业中, 陈守明、陈守镇的陈赞利行、卢飓川的卢裕隆行、蚁光炎的蚁光兴利行、廖公圃的 廖荣兴行、许仲宜的许老长发行、陈振敬的陈振盛利行6家为潮商。
其中,元发盛 行和陈簧利行具有典型意义元发盛行的创始人高楚香(1820~1882年,别名高满华、高妈和、高姆华,Sue Phisanbut) , 1839年赴泰,先在福建人高氏的“高丰利”干活,1855年后由包税 开始发迹,后来扩展到航运业,曾拥有四艘帆船从事对外贸易1870年高楚香在曼 谷创设泰国华商的第一家近代化机器碾米厂“元盛”,刃:始进军碾米业,后来乂创 设“元发盛”和“元得利”,建立“商丰利”号米行,并在香港建立海外贸易总部 元发丰行,在新加坡建立分部元发栈陈氏赞利行•的鼻祖为“船头佛“陈焕荣(乂名陈宣衣),具长子陈慈赞(184「1920 年)于1865年赴泰,1871年在曼谷创设陈黄利行,以大米为主经营国际贸易,后 來陆续创设各碾米厂(隆兴利、干利栈),在此基础上将陈赏利行升为家族企业的 旗舰,香港的乾泰降行则成为转口贸易的枢纽1903年陈慈簧次子陈立梅(1880~1930)开始掌管企业,20年代末,赞利行已成为仅次于李坤盛行和高元发 盛行的第三大米商o 1930年,其次子陈守明(1904~1945年)主持家族企业,在30 年代发展至鼎盛,成为泰国最大的米商由此可见,潮州人是近代泰国人数最多的、经济力量最强大的华商群体,无愧 于“王室华侨”的称号。
海外潮商和木土潮商互相激荡,共生共荣,促进潮商的迅速发展表面看來, 潮商与徽商、晋商之间的直接差异,就在于有无海外关系,那么,潮商成功发展的 深层原因是什么?能否找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模式?在这里,我们试图综合 分析这个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泰国潮商迈向成功的原因和经营发展模式二、泰国潮商成功发展的深层原因首先,泰国潮商采用近代经营方式,例如建立垂査整合的一条龙生产方式、使 用近代机器生产、组织规模化生产、建立组织化银行等,是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管理 方式的结果就拿香助暹汕体系来说,这是在高氏元发盛行•和陈氏賞利行的推动而 形成于19世纪后半期,是长期的中泰贸易的延续,更是泰国潮商引进近代碾米设备 生产管理的结果止是采用了近代西方碾米设备生产,以高氏元发盛行和陈氏賞利行为代表的潮 商才能从事大规模生产管理,并在与西方公司的市场竞争中主导了大米加工业和出 口业随着企业壮大,筹资问题提上日程20世纪初,曼谷的华人碾米商和出口商 开始从事金融业(如附表2所示),八大潮商企业集团中有四家经营钱庄1930泰 国政府颁布第一部银行法后,上述的四家钱庄随后都发展成为银行业不仅在大米业,在英他行业潮商也能够与时俱进,注意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这在企业资木结构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据日木的泰国研究专家末广昭调查, 1912^1933年泰国的164家育限公司中有一半是华商、泰商和欧商多族群多阶层合 资的具次,泰国潮商能够与西方公词形成既竞争乂合作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泰国潮 商拥有较强大的经济力量、经营技能和经贸网络近代泰国流行•合资经营模式,主 要是投资者资源的局限性和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决定的,互有长短的华商、泰商和欧 商,在合资条件下实现了取长补短在这当中潮商以资金和经贸网络为优势组合资 公司在泰国,潮商以“一米带白业”,从米业扩展到具他行业,足迹遍布全泰 在国际上,拥育像汕香暹助体系这样的经贸网络,凭借这种网络优势,潮商在与西 方公司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第三、泰国潮商的经营技能来源于其擅长经商的潮汕文化及其长期的商贸经验 历史积累潮汕地处“国角省尾”,潮商的祖先是来口中原的移民,其商业文化具 有明显的移民特点,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这是区别于徽商 和晋商的重耍特性在宗法制度上,潮商从大家族观念发展到小家庭观念,从狭隘 的宗族观念发展到团队精神和社会群体观念,实现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平衡无 论是在潮汕木土,还是移民海外,都能从实际出发,找到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的办 法,有助于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例如费利家族,从陈焕荣到陈慈费、陈立梅和陈守明时期,都是典型的家族企 业,实行家长负责制,重用家族成员,依靠同姓同宗的庭员,但表现出明显的发展 痕迹,陈慈赏仍然保持浓厚的乡土家族观,热衷乡族事务,甚至拆巨资修建家族彖 宅到陈立梅后,开始树立起独立的工商小家族观,强调个人的发展能力和企业的 发展空间这种转变更有利于海外潮商融入当地社会,例如葬礼的改变,1934年泰 国潮商第一次火化法会将潮州先侨4万多具遗体火化,祖先崇拜文化从迷信走向俗 信在这种转变中,赞利家族的陈立梅热心公益事业,与高晖石等发起组织泰国中 华总商会,并先后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及火碧公会会长多年,陈守明28岁起连任4 届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他们身为侨领,不但管理口己的企业有方,而且热心华补 事业,特别是协调华人与当地和谐关系的丁•作,为潮人在泰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 境第四、泰国潮商具有经济力量和经营网络与大量的劳动移民密切和关潮州人 移民东南亚,宋元以前己有出现,据资料显示,明代中后期潮商开启了移民先声 嘉靖万历间,以吴平、林风、林道乾为首的儿个潮州海寇商人集团在菲律宾和暹罗 定居,为后来的潮商移民奠定了基础在泰国拉丿J、中国推丿J和交通改善等因素的 作用下,潮人移民泰国史出现四次高潮:一是1767〜1782年吞武里王朝时期;二是1882^1910年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时期;三是1918^193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泰国1932革命前的景气时期;四是1946^1949年战后初期。
根据统计,中国人移民泰国,1882〜1955年移入人数共351.23万人移出人数 229. 98万人,两相抵消净移民为121.25万人其中大部分为潮人近代时期移民到泰国的潮人,除了 1882〜1931年主耍是劳丁•形态的移民外,还 有营商移民在华侨移民中,小部分人经过艰苦奋斗后,也上升为商人阶层如上 文提的上世纪30年代参加与主导泰国大米业的6大潮人家族金业来说,蚁光炎、卢 魅川和陈振敬等3家,都是口手起家的后起之秀其中后两家得到陈賞利家族的鼎 力帮助总的来说,后来居留在泰国的潮人,大多都是属于营商和劳工族群他们 也不同程度地与“香助暹汕贸易体系”发生关系,而英中潮商巨贾甚至视之为生命 线,例如陈簧利家族在各处都设有分店,集泰米加工、出口、进口为一体,形成口 己内部的“香助暹汕贸易体系”海外潮商和木土潮商,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形 成共有经济实力和经贸网络第五、颇具规模劳动移民的发生与族群的互补性和融合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以及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密切和关出现潮人多次移民泰国并融入泰国社会的因索很多,包括种族、历史、社会、 参政、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种族上,同属蒙古人种,体形相似;在历史上 由于密切交往的传统,并代代相传;在社会上,填补了泰国缺乏的中介商和口由劳 动力阶层,通婚则进一步密切族群睦邻关系;在参政上,与泰人并肩战斗,保卫泰 国的独立和口由,出现郑信王这样的英雄人物;在经济上,潮人为泰国经济的发展 作出巨大的贡献;在文化上,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相近的风俗习惯。
在这些因素 的历史磨合下,泰国采取一视同仁的以融合为主的侨民政策潮人就是在这样的历 史背景下,纷纷移民泰国,并在那里以突出的创新开拓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 后裔更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为泰王国的发展与繁荣做出卓著 贡献,乃是有目共睹的三、泰国潮商的发展模式近年來,关于近代东南亚华商的发展模式,中外学者根据各地的特点做了各种 论述与深入探讨以泰国潮商为例,可以归纳为以当地为依托的高度融合型发展模 式亦善亦群”的近代潮商特性,贴切地表达了高度融合型的含义,主要指企业 H标,企业主体和企业行为结來的高度融合性最初潮商从宗族出发,为了光宗耀 祖,为了族群的生存发展而以宗族为单元团结拼搏这种理念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 而变化,奋斗的单元变小,团结的群体变大在泰国华商,他们以泰国为依托,将 竞争对手变成合作对象,将他乡变成故乡由“落叶归根”向“落地生根”的历史 变化Z中,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根据泰国的需要,帮助政府维持和建设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从纯经济 学的角度看,金业的发展皿该获取和应的资源,为此,泰国潮商在泰国的各个历史 时期,都能与当地友帮合作,以期获得合法身份及地址,具结果就帮助了政府维持 和建设一个有序和蔼社会,例如朱拉隆功的改革中,潮商提供了相当的资金,发挥 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第二、参与泰国的经济建设,并成为泰国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潮商与徽商、 晋商的利润封建化或者求功名做官的传统不同,他们将经济活动的收益在泰国进行 再投资,与泰其它族群合作,共同参与泰国的经济建设,以口己的经济活动去实现 泰国政府的经济冃标,无论是近代前期的高楚香、张宗煌、刘继宾、郑智勇,还是 近代后期的主导大米为主的六大潮商家族,无不如此,应势而生,顺势而上并受 到嘉奖表彰第三、通过广泛而长期的合作获得企业发展的札I关有利资源潮商在资金、经 贸网络成为优势,通过与西方公司合作获得管理技术,通过与当地合作获得合法性 和便利性这对于潮商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潮人包税商,他们提高了政府的征 税效率,增加当地国库的收入,口身也通过这个经营途径得以发展快速,并成为(19 世纪末20世纪初)泰国大米行•业的最具有优势特色的群体第四、经营有道的潮商及其成功后裔向其他华商展示融合道路的可行性和功能 性,并推动广人潮人乃至各籍华侨高度融合于泰国主流社会泰国潮商先驱采用的 融合型发展模式,为其后裔以及其他华商做出示范潮人包税商的后裔在泰国取消 包税制的过程中,不少人由于身份变化而涉足参政、文化领域此外,在经济领域, 泰人:&到1932年后才逐步涉足商业,而这些泰人大部分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的华裔, 不是纯粹血统或原住民的泰族人。
这样,泰国潮人从吞武里王朝就开始与泰国社会 亲密合作,这种合作的可行•性和商业功能性,导致潮商融入泰国主流社会也成为历 史传统综上所述,泰国潮商高度融合型的发展模式与西方公司的外域本地化具有本 质的区别,也与那些为适应某一时间的某些外部条件而采用的应急性经营策略不 同可以说,高度融合型模式是长期的和持续的基本发展模式这种经营模式, 不仅历史悠久,具有历史渊源,而且应运推动战后泰国潮商的加速发展,并进一 步预示着其前景看好的未来意义:不仅有利于潮商的史好发展和泰国经济的繁荣,而且有利丁中泰经贸合作与友好关系的发展,及至亚太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文章来源:潮商 http://www.chaoq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