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语文九上教学用书:我的叔叔于勒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情节结构 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进展、高潮、结局于勒是个败家子,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受尽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盼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希望于勒归来,“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漫步 ”,只要一观察大船开来,菲利普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假如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为了二姐的结婚,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所憧憬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盼望变为绝望,乃至咒骂、怨恨,远远地躲开了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围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2.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似乎担心起来”,这是心里突然紧急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隐秘。
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急、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似乎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信任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幻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的责备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晰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盼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盼望”,现在这种盼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最终按捺不住,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进展,至此毕露无遗 二、问题讨论 这篇小说主题是什么?有以下看法: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流行的熟悉,主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热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相互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相互对立的人亲热无间,同样也能使特别亲近的人分道扬镳菲利普为什么不愿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留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根据人们当时的习惯(留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应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着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愿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简单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
用第一人称叙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缘由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此题意在引导同学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鼓舞同学得出自己的见解 用第一人称叙述,要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补充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缘由可能有多方面: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缘由,等等鼓舞同学依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动身,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绽开曲折的情节试依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缘由─→结果(规律) 期盼─→破灭(心理) 开端─→进展─→高潮(情节进展) 悬念─→结局(技巧) 此题意在让同学了解小说情节进展的因素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逆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规律)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希望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成了穷光蛋,盼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逆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觉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进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绝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争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惊奇,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始终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观察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原因就在此 此题意在让同学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楚,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晰 四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觉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此题意在让同学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课文进行制造性的探究 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以前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熟悉,比较注意人与人之间基于金钱之上的利害关系同学可能有新的思索,要鼓舞、引导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这篇小说在技巧的运用上很精彩,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支配等方面,可以让同学多体会,并在写作中借鉴 三、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老师和同学(可以全班,也可以分小组)一起协商,出一道练习题,然后完成这样既能活跃教学气氛,又能充分调动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和乐观性不妨尝试一下 四、如有条件,可以让同学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排练,在班级或班级、学校演出 有关资料 一、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闻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斗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熟悉了战斗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斗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训练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头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特地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很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长篇小说有《一生》《美丽伴侣》(《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殊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奇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鲜亮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张志公) 莫泊桑生活在19世纪后半期短短的一生当中,他写了6部长篇小说,三百多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当时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写小市民、小职员、小商人等等,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种种遭受之中,从他们的言谈行为、心理变化之中,自然地而又深刻地写出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污浊的阴影:虚伪,贪鄙,欺诈,冷酷,糜烂有的写到农夫、渔夫等等,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肯定程度的怜悯和赞扬《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属于前一类的作品 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西北部哈佛尔海港达佛朗司家的一个故事这一家老兄弟两个,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弟弟叫于勒,年轻时候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看成是全家的“恐怖”最终,他被送到美洲去碰运气过了些时候,接到他的信,也听见到过美洲的人说起,知道于勒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准备发了财就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这时候,哥哥、嫂子把于勒看成了全家的“盼望”和“福音”,每天盼星星、盼月亮似地盼着他回来已经长到26岁还找不到人家的于勒的二侄女儿,也由于他发财的消息找到对象,结了婚菲利普带着新婚的女儿、女婿和全家坐船到四周一个英属小岛──哲尔赛岛去旅行,在船上无意中发觉了于勒从旁打听,知道他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后来被这个船的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子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哥哥、嫂子一见大为慌张,深怕被这个倒霉的弟弟观察,在新女婿面前出丑,更怕他再回家来吃他们盼望”破灭了,于勒重又成为他们的“恐怖”他们急赶忙忙躲开了日夜希望的“福音”,带着幻灭懊丧的心情溜回家去小说是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的,所以用“我的叔叔于勒”作题目 小说一开头先写出了这个达佛朗司家的生活状况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特别苦痛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经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经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漫步 我想,任何一个在旧中国生活过的人,读了这段描写,都会感到对这种人家很熟识:有人请吃饭不敢去,唯恐去了以后要回请;等着铺子宣布大减价的时候去买点廉价东西;花几分钱买点零碎也要讨价还价,争辩好半天;──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情,是不是使我们想到那么一些小官僚、小职员之类的人家,他们的收入不多,日子过得并不富有,可是总还要想法摆着点所谓“上流人”的一套虚假的空架子达佛朗司家正是这么一类人家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虽然只是略带幽默的几句,正像齐白石画虾、画蜻蜓、画蜜蜂似的,淡淡的几笔,稍加点染,就使这些生物栩栩如生,在纸上活动起来了 在读者已经熟识了这个家庭之后,的笔锋一转,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