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385782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科教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复式教学在边疆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关键词:教育结构复式教学农村教育论文摘要: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之,其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它是制约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和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瓶颈。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地理区位的不均 衡性,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坝区的教育相对集中,而山区,特别是边、穷、老、少地区的教育相对分散和滞后。要改变这种状态,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特别是在办学形式方面要作出很好的思考,使不同民族的适龄少年儿 童都享受到了平等教育的权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是中国教育的总体目标

2、,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阶段性教育 目标时应遵守的准则,是中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指针。胡锦涛在党的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O仲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将坚持教育优先 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了突岀的位置。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 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保持教育优先发展,才 能保障全体人民享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地理区位的不均衡性,各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存在着极 大的不平衡性,不同群

3、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们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将教育 的公益性原则贯穿于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之中,使教育公 平得到真正的实现。一、提高认识、优化结构、促进教育的公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随 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已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 教育,逐步达到普及高中教育的程度。但对于边、穷、老、少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 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摆在各级教育决策者的面前。 虽然仪务教育勘规定了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但由于居住分 散,适龄儿童难

4、以就近人学,特别是近几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余下的留守儿童要承担家中适当的农活和家务劳动,给他们就近就地 人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要使他们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真正达到实 现义务教育的目的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只有积 极采取措施,优化教育结构,强化校点建设,才能使教育得到可持续 的发展。据云南省2006 一 2007学年初教育事业统计,全省有完全小学14055所,教师222022人,学生4522624人,生师比例为20.37:1,小学教学点16141个,其中一点一师的就有11317个,占教学点 的70.11%;而一点一师的学校中,复式教学点7098个,占一师一 点学校的62.7

5、2%,占小学教学点的43.98%o其某边疆县2007 2008学年初综合表统计,全县有小学教学班1087个,学生26640 人,有教师1834人,生师比例为14.53:1,平均每班有学生24.5 人;有教学点157点,一师一点有77个,占教学点的49.04%,而 复式教学点有48个,占一师一点总数的62.34%,与全省比例相当。 在这些复式教学点中,有复式班96个,有学生1365人,占全县学 生总数的5.12%,平均每班有学生14.22人,而每个复式教学点的 教师就平均肩负28.44个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高于全县师生比例 的两倍。从抽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教学点,特别是复式教学在 教育发展中

6、的地位举足轻重。事实证明,没有农村教学点,就谈不上 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谈不上教育公平。因此,只有搞好农村教学点的 建设,坚持公共教育资源面向农村,面向老、少、边、穷地区,不断 改善农村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其教师工资保障机 制,才能推动公共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全体适龄少年儿童享 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只是教育经费的同等划拨,还表现在接受教育 的权利、办学条件、教师配备等方面的大致均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面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合 格的建设人才,把强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智力资源。农村教育 不是城镇教育被动的附属物,它具有与

7、城镇教育同等重要的战略意 义,它仍然是全民教育不可闲置的主体,它与城镇教育不是取舍的问 题,它们都具有同一发展的必要性,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教育依然是义务教育的主体,而抓好农 村教育,必须不遗余力地抓好农村教学点特别是一师校点的建设,它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复式教学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 特殊性,它依据人口分布,语言文化,地理环境,村落的相对距离, 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的农村儿童和家庭的需要而设立的一种有效的 办学形式,它可以解决儿童上学远的困难,使适龄儿童可以就近就

8、地 人学。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口逐年下降,大 量的单式教学班随着生源的逐步减少而造成教师资源的巨大浪费,相 邻的教学点相距较远,不能合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本教学点不同年级的学生合并在一间教室由一位教师授课,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上学 远的矛盾,同时,也使教师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许多发达国家及 发展中国家都开办了复式教学班(点),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 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秘鲁等国,三分之二的小学都实行复式教学, 越南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推进农村和山区复式教学的发展, 在师范院校建立“复式师资培训的模型”并开发出版了复式教材。尼 泊尔在1994年就已实施农村复式教学

9、的教师培训计划,而我国对复 式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至今仍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复式教学进行研究和管理,致使复式教学在普通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 视。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它是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提高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努 力调整办学结构,优化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农村教育才 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只有农村教育得到发展,才能谈得上教育的均衡 发展。二、复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 位教师在同一节时间里分别用不同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 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

10、其他年级 的学生自学或作业。同时教两个年级叫二级复式,教三个年级叫三级 复式。复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主要适应在人 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少,教师少的农村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 它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对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 族科学文化素养,振兴经济,稳定社会有着积极的特殊作用。(一)复式教学的产生和发展复式教学是近代史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 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在长期的奴隶社会中,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个别 教学的组织形式,例如我国古代的私塾、家庭教师等。这是与当时占 统治地位的小工业和个体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0随着资本主义的 兴起和发展,要求

11、接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内容增加,私塾和家庭教师 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进 步的教育思想家提倡人文主义文化,弘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要 求个性解放,崇尚理性和知识,要求培养身心健康、知识广博、多才 多艺的新人,他们主持的学校除招收王公贵族和富商的子弟外,也吸 收了一部分贫民的孩子。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便产生了编班授课的集体教学形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这种教学形式作了理论上的阐述,形成了班级授课制度, 并得到了大力推广。随着人学儿童的不断增多和年龄的差异,复式教 学也就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及应运而生。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

12、洲的许多国家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 提倡以“人”为中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反对封建教会 经院哲学宣扬的蒙昧主义,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以便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活动。在此前提下,德意志 公国颁布了教育法令,大量开办初等学校,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效仿 德国令文推广复式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实行班级授课制度,是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 馆开始的。21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乡村小学代替私塾,班级 授课制在我国普遍推行,作为班级授课制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一复式 教学,也在我国开现了端倪。一些教育家开始学习、研究外国复式教 学的理论和经验,著书立说,竭力

13、推广复式教学。辛亥革命以后,各地的教育经费有了较大的增加,乡村学校的学生 人数增多,但师资严重缺乏,因而教育部明文规定:“凡学区居民稠 密,满五百户以上者,设多级小学校,满两百户以上者,设单立小学 校,” “凡同级同班人数甚少者集合为一组教授”。此时,复式教学 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20年代,由于美国的道尔顿 制和设计教学法等流行中国,班级授课制度受到冲击和排挤,复式教 学的办学形式也日趋消沉。40年代又呈中兴趋势,开办复式教学的 学校又遍及全国。我党在解放区也曾利用复式教学的办学形式来努力 发展农村教育。 上一页12下一页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解放

14、了生产力,人民生活逐步改善,适龄儿童人学率迅速提高,农村教育 事业空前发展,特别是在山区、牧区、渔区设立了许多教学点,办起 了学校。但当时百废待兴,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经费都比较紧 张,因此,绝大多数学校都采取复式教学编制。据统计,1956年, 全国小学中就有复式教学班98500余个,占全国小学校总数的33.93%,这标志着复式教学的发展进人了鼎盛时期。1958年至“文 革”,由于受“左”倾干扰和的影响,复式教学逐步走人低 谷。粉碎“四人帮”后,我国教育得到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和教 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仪务教育淤的贯彻实施,复式教学又出现 了蒸蒸日上的新局面。1989年9月,国家教委

15、初教司受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的委托,在河北张家口市召开了中国农村复式教学研讨会,这 对我国农村复式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o二)复式教学的意义1 复式教学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从我国的总体地形来看, 山区占60%以上,特别边沿一线,居民点分散,村寨之间相距较远, 且是山高坡徒、沟大水深,交通极为不便,儿童上学极为困难,许多 儿童即使勉强上学也不得不中途辍学。我国现今的社会生产发展还很 落后,教育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而且极不平衡,十三亿人口,80% 在农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就必须实行普 及义务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虽然全国已有94%以上的地区 实现了 “普九”

16、,理论上已完成了各率指标,但要真正使人学儿童完 成所要学习的年限,复式教学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2计划生育政策对复式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圆满实现国民 经济计划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我 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宗旨。多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不 断落实,广大人民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认识不断加深,自觉地响应国家 的号召,实行计划生育。许多农村育龄夫妇还自觉坚持只生一个 好”的原则,主动办理了伽生子女i玲。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学龄儿童逐年减少,招生数也逐年减少。许多 单式班现在只有个位数的学生,一所村级完小,学生人数不超过100 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复式教 学又彰显岀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且已呈现出从山区逐渐向坝区扩展的 趋势,它既能够解决“要学生上学”,还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