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344018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及反思(六年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设计张七珍一、名言导入1. 请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吗?(课件出示名言)(1)海内存(2) 士为(3)莫愁前路无(4)千金易得,(5)人之一生,得一(),天涯若比邻。)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天下谁人不识君。)难求。)足矣。(一起回答)2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这些句子,都是有关一一(知己的)是啊,正所谓 的“相交易得,而知己难求”。从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寻觅着知音。但是 谁又能找到呢?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千古流传的,有关“知音”的故事。【板书课题】 4 谁來读课题?(多选几个读)同学们念的真准,尤其是这个最难念的“弦”字,你也读准了,我们一起 來(生齐读课题)二、纵情吟诵识

2、“知咅”1释题。(1)什么是绝弦?(预设一一生:再也不弹琴了。)那“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把琴弦割断,一辈子不再弹琴)那么课文讲的是谁与谁的故事?(明片了这2个人物就把握了课文大意)2 初读。(1)初读正音。(同桌交流、互读)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一位非常著名的琴师,自小热爱咅乐,其至把咅乐当 作自己的第二生命。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一辈子不再弹琴”的决定呢? (出示全文)让我们走进课文,按照前面掌握的文言文的朗读节奏读读课文, 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读通顺。(2)汇报读:请一组读,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出示正确的停顿的课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

3、哉,峨峨 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全文只有5句话,可它是古文,节奏韵律上与我们一般的文章不同。你 读了,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设计意图:在“兮”和“哉”的停顿上。师:是的,“兮”和“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一一”, 在朗读语气词时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O不信你们自己先试试。(好,请你来试试一一生读一一善哉,读得真有味道。)(再请你来一一生读一一你掌握诀窍了。)(我们一起来,注意停顿和延长一一齐读)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把整篇古文读

4、下来?(生读)一一真不错, 已经有点古文味了。谁再来试试?(一生读)一一是啊,古文就是这样,会越 读越有味的,就让我们有滋有味地读读。(齐读)三、高山流水遇“知音”1、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读了几遍课文,同学们感觉还是似懂非懂,这说明文言文与现代文史有区 别的。有些词语的意思变化很大。以第一句为例“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这个词现在还在使用。“鼓”是“弹”的意思一现代文中没有这个意思了。文言文中,每个词都能表达确切的意思,有些词义古今变化很大。2、提示方法,合作学习这是小学期间第2篇文言文,我们已经有了杨氏之子的基础,结合课 文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挑战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单:(1)、

5、探究“善”,体会“一字多义”现象:“善”的解释:A好的B善于擅长C好的行为;长处。D熟悉善鼓琴:善听:善哉:论语六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墨池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为以废,而因为及其迹 邪?”林黛玉进贾府:“我看着而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2 )、探究“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现象伯牙所念:志在高山:(3)、选择题:将“谓”字解释的正确序号填入括号里。“谓”的解释有:1、对说2、评论3、认为A伯牙週世再无知音。()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扌II之者,芒芒然归,遐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扌II苗助长()(

6、4)、结合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用自己语言解释大意。3交流汇报4、反复诵读,思考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子期是伯牙的知音?(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情境联想,感受“峨峨”、“洋洋”、江河师:读着读着,听着伯牙的琴声,当他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高的泰山。师:请你把看到的读出來。(生读好)一一听着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也仿佛才出 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生读不好)一一泰山比你读的,要显得更加气势雄伟。 请你再来读读。师:当伯牙志在高山,你看到了一一(生答:云雾缭绕的,巍峨的泰山)师:

7、你來读。(生读)是啊,泰山是如此巍峨壮阔,一起读。(齐读)师:那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奔腾不息的江河)请你来 读出这种气势。(生读)听着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奔腾不息的江河。师: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随意的江河。它在古文里是有特 指的,你能猜一猜吗?(长江、黄河)师:真了不起。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蚩或者诗句?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生:(有气概)波澜壮阔、波涛汹涌。师:好,能不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生读)师:好,气宇不凡。你呢?想到哪些词句? 生:奔腾不息。师:请你读。生读。(澎湃的江河,我们一起读)5、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子期,从伯牙的琴

8、声中你还会听到什么呢?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Fh “!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师: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一一“知音”6、“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一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一一欣喜万分。7、“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來,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 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师:看来子期不仅听懂了

9、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 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中的(情感)倾注在琴声中的(孤独)。除了孤独, 伯牙还想借助巍峨的泰山和浩瀚的江河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师:这样想来,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单纯地想表现高山 流水的自然景物,更是想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啊。师:而这一切都为子期所得之,这才是真正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五、破琴绝弦祭“知音”(最后一句)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 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

10、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 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 ” 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2.请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3.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一一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一一悲痛欲绝!4、拓展延伸:自学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琴,并写下了一首短歌来祭奠知音子期,祭奠 这一段旷世友情:出示短歌,师范读:(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斥)学习单: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扌不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

11、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 为君死!(1)(根据上句判断下句红色句的停顿)(2)用学到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说说全文意思意思:忆昔去年春(想想去年的春天),江边曾会君(曾经和你一起在江 边)。今日重来访(今日再来江边),不见知音人(却见不到你)。但见一扌不 土(见到的只是一个土堆),惨然伤我心(惨淡的情形让我伤心)!伤心伤心 复伤心(我非常的伤心),不忍泪珠纷(忍不住眼泪纷纷落下)。来欢去何苦 (来的时候充满期待,回去的时候何等的哀愁),江畔起愁云(看着江面上的 云彩,都好似为我而愁)。此曲终兮不复弹(和你再见面的机会没有了,这里借 用“曲子

12、”来说自己的思念),三尺瑶琴为君死(我的心就死了)!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生: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生:(齐答)没有!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生:(齐答)没有!师:伯牙绝弦,断绝的不只是琴弦,不只是他曾经那份对于音兀的热爱, 更是断绝了对知音的所有的期待啊!(生再次齐读)5、配乐朗读,升华情感。6、布置作业板书: 知音?知音!知音!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言文,虽然前面国学课上学生有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对于文 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 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乂很难。为 什么

13、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 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竞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 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字义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文言文词语理解的拓展,根据考试题型,设计了儿 题训练题,有一些难度的题目,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时间关系,再 加上难度较大,学生完成不理想。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 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 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 故事本

14、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 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 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 斥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 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 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 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 ”让学生真止明白课题“绝 弦”的深刻含义教学句子意思中,我进行了必

15、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 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 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 ”在学生 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 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 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在读通读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读岀文言文的停 顿,读出文言文的特点。但在理解文言文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引导孩 子朗读,没有引导孩子读出人物的情感。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指导学生要读岀称 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斥;文章的后半部分,要指导学生带着 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