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343976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及反思(精品)(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目标: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 “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瞪”词语,尤 其是“瞳瞳”注意是左边是日字。2. 背诵课文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师:对,元日

2、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一一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 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 诗的方法。】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1 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 字。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 围结构)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 名学生读古诗一一范读古诗一一齐读)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3、字词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 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 的语言来表达交流。】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 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而。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 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 一幅幅怎样的画而呢。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4、“岁”的含义。)3. 交流、评议、完善。ffi: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 温暖、幸福,那就是一一4. 练习说话。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 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而。(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 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 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 下而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

5、,一边想画而的方法读后两句。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 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 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而,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 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 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3师:

6、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 融融的春节图吗?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 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 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 篇元日。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而吗?他还期望什么 呢?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 会有新的感受。4. 指导朗读。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板书设计: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新一一旧清明教学目标:1 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

7、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 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 指”的“遥”。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师:播放遲性(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圧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学生:欣赏图片、音圧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

8、: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 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二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行人” “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 团聚,悼念己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乂加上细雨纷纷, 更增加了愁绪。【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斷魂”

9、,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 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 种境界。】学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 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 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 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內容,这样 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四、小结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情

10、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止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板书设计:清明画而: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 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 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 别。2背诵课文3 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11、?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 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 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 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岀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二、初读古诗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 顺。2. 指名读,止音。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12、。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 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 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 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 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 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 见过吗?【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 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

13、重阳节的习俗文化。5. 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 山东省不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 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 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 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 孟”。)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 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

14、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 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 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 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 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三、读文悟情1生读诗,师巡视。2. 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 亲)。3.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 试着把自己

15、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 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 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 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 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 两个“异”字,更突岀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 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 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 受来。(指名读)【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