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康熙御门听政制度余东东(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714000)摘 要:御门听政是清朝治国的最重要措施,他不仅是康熙帝勤政的标志,更是清朝前期 推行皇权统治,迅速走向强大统一的基木保证御门听政也是中央机构和地方阶层沟通的良 好平台,有力地推进了 “吏治”、“民木”体制建设,成为了建设强大清帝国有力支撑,为清 代高效的办理政务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关键词:清朝;御门听政;康熙帝康熙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烽(公元1654—1722)是顺治帝的第三子,康 熙八岁登基继位,十四岁亲政,由于亲政前四大臣专权,清朝统治出现了严重的 政治动荡为此,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集权和实现祖国的统 一,并在较短的吋间内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其中最重要和最有成效的就是实行 严格的御门听政制度,通过御门听政,康熙帝迅速恢复了稳定的皇权统治,扭转 了严重的分割裂据局面,实现了清帝国的完整统一因此,康熙帝朝政成为清代 理政的典范,御门听政制度也成为清代历朝效仿的朝政机制康熙帝御门听政的内容和情况,集中反映在《康熙起居注》中,它是研究康熙 帝御门听政问题的重要文献,它和《清朝会典》、《清圣祖实录》等,均是研究清 史的基本材料。
康熙十八年九月,康熙帝面谕大学士和记注官增加记住内容:“朕 每日听政吋,起居注官除照常记注外,其一切折出票签应加酌定者,仍令记注官 侍班”⑴版《康熙起居注》对每日御门听政之谕旨发布,官员启奏,以及宫廷议 政情况都做详细记录,成为研究清朝前期历史的重要依据更为今人研究清代御 门听政制度提供了基本史料一、御门听政制度的由来御门听政,即古代封建帝王临朝公开听取奏报,处理政务的方式在《清 史稿》中对御门听政有这样的记载:“御门听政议,清初定制,每口听政必御正门, 九卿科道齐聚启奏,率以为常”型⑵清代御门听政专指皇帝临御乾清门的宫廷早 期活动,清代御门听政制度始于顺治二年,但当时并未形成规模康熙元年起, 朝廷每H举行御门听政,并于康熙帝亲政后逐渐形成定制封建帝王通过御门听 政决断国家大事,历代皆延其制,但往往貝有开国之君能始终身体力行,以后的 大都沉溺于深宫酒气,很少面见朝臣据历史记载,明代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仅 成化七年召见过大学士万安、彭时一次,说了几句话即退朝朱厚照在位十六年, 游荡南北各地,大概一生都没有召见过大臣至此,皇帝独裁由宦官代理,内阁、 六部均形同虚设康熙帝注意及此,深有感触地对大臣说:“明朝末年,去朕降生 之年十有一载…彼时人主不出听政,大臣、官员俱畏太监”致使大权旁落,政废 国亡。
可见,康熙帝深刻认识到这一•严重危害性并将御门听政视为勤政、理政、 强化君主专制的有力举措,所以康熙帝亲政以后,正式坚持实行御门听政制度御门听政” 一词,通俗地说:“御”就是皇帝,“门”就是乾清门,“听” 就是听取各部院官吏的奏报,“政”就是商议军国政事也就是说:康熙帝亲自到 皇宫乾清门,主持朝廷会议,听取各部院大臣的会议奏报,进行商议、做出决断、 发布谕旨、贯彻实施御门听政制度是皇帝的工作制度皇上亲自听取,定期视 朝,乃我国古代旧制,但康熙帝实行御门听政制度面临着深刻的政治形势和现实原 因1 •政治形势康熙朝御门听政的实行是迫于严峻的政治形势康熙帝继位,面临的是清初 无序的政治格局,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个人利益的政治集团经常进行着失去控 制的权力争夺顺治帝“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渐有更张的罪已诏内三院的旋 复旋废,康熙初进士录取额的暴减,太常寺、光禄寺的裁撤,都是当时满汉文化 冲突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⑶駡正因为如此,他亲政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 是建立能最大限度符合皇帝利益的权力分配机制,进而实现政治的稳定这主要 包括三点:一是确定君臣之间的权力界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二是解决 满汉官僚之间的政治斗争与冲突;三是建立起性新的权力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伦理道德。
御门听政即是康熙帝在摸索与实践中采取的一项措施,通过御门听政 能够更加强力地控制集权的加强,从而达到缓和严峻政治形势的n的2. 现实原因康熙朝御门听政的实行还有不可忽视的现实原因康熙朝初,四大臣辅政,特 别是鳌拜结党专权的几年间鳌拜欺负年幼的康熙帝,共至于在御前呵斥部院人臣, 拦截奏章鳌拜完全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里,“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心 俨然以太上皇自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康熙帝采 取了御门听政,皇帝要建立和依靠一整套官僚机构才能统治人民,御门听政就是 皇帝与内阁大学士共同商议和处理国家大事的一•种形式和表现更重要的是,通 过御门听政,康熙帝能广泛听取汉族知识分子的意见和主张,借鉴成熟而又系统 的汉族统治经验,从而有效地实现清朝对全国的政治统治所以可以这样说:“御 门听政制度,在清一代贯彻始终,是康熙帝的一个创造,也是康熙帝的一个贡献 ⑸即康熙帝的御门听政,既吸取了明亡的教训,又继承了清兴经验,是其执政创 新的重大举措二、康熙帝御门听政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御门听政制度是封建帝王标榜“勤政”的一•种形式,但事实丄不少帝王都不 能坚持始终,血康熙运用它作为公开处理国家政务的形式Z—,作出了辉煌的成 就。
1 •御门听政制度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保证御门听政不仅是康熙消勤政的标志,更是清朝前期推行皇权统治,迅速走向强 大统一的基本保证御门听政是清朝君臣商讨国务,皇淸发布谕旨的重要环节 康熙淆一朝的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皆经御门听政处理,有关国务的各项决策多在 御门听政中作出皇帝“凡政事有可商酌,必诏阁臣面议,亲加裁决”,一面听王 公大臣的奏议,同吋在各种见解当中作出决断康熙十二年至二十二年先后进行 的平定三藩叛乱和进取台湾战争的胜利证明,御门听政是清朝顺利实现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的最重要的举措御门听政作为康熙帝长期坚持的主要处理政务的方式,对于清朝政局的健康 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康熙滂利用御门听政使朝廷上下统一协调,克 服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如平定吴三桂等三藩分裂势力的过程当中, 在诸多的情况下都是康熙消利用御门听政来及吋廷议与决策的其实,早在康熙 诒亲政之初,就觉察到吴三桂等三藩分裂势力对清政权统治存在着重大的潜在威 胁由于事关重大,自康熙十二年起,康熙帝在御门听政时多次与满汉大臣、大 学士商讨限藩、撤藩对策然而,当康熙帝决定将三藩特别是吴三桂撤销吋,朝 臣中的反对之声也在乾清门公开。
其中,既有怕吴三桂发难威胁政局之忧也有人 说“吴三桂反叛不足为患,但虑民心不安”,但御门听政的意义更在于皇权的高度 集中为直接控制指挥,康熙消数次将在御门听政中负责处理折本并将地位重要 的大学士派往战场反对撤藩者也成为平藩战场上的重要将领,发挥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康熙帝从开始亲政就励精图治,善于作出英明的决策,处理与各省、各 部门的大臣及汉族重要将官的关系因此,康熙帝使一些尚未公开表示支持吴三 桂的人服从他的命令,而且还能使大部分曾经背离朝廷的人也重新站在他的一边 来康熙消不知疲倦地、日以继夜地召集大臣集议,根据事态的发展颁布诏令 他十分注重通过御门听政了解吴三桂叛乱的活动过程,由于康熙常的智慧和努力 终于把叛乱一批一批的平息下来在平定三藩的节节胜利中,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年五月初七日在御门听政吋乂 提出乘胜统一台湾的问题其实,在平定三藩之乱的同吋,康熙消已就浙闽地区 的海防、水师建设事宜开始了慎重全面的部署据《康熙起居注》记载,仅康熙 十八年下半年,康熙帝数十次就浙闽海防事务发布谕令,选派召见江浙、福建地 方大吏,增派将领军,加紧对浙江福建地区的军事调度十刀,御门听政吋召见 了浙江巡抚李本成,面谕其稳定地方、积极协调地方兵民等事宜。
十一月,在御 门听政吋又召见了新上任的福建总兵高鼎,面谕其整顿兵马、准备开战尽管康 熙帝强调,攻取台湾“所有征讨事宜,皆出自朕裁”,但这场遥控之战,最终仍须 福建将领完成为确保战事取胜,康熙帝注意通过御门听政,积极协调朝廷 和福建地方之间,还有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反复商讨直到统一收复台湾所以 说,通过御门听政,康熙帝大大地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的准确程度,为维护清初 国家尊严以及抵抗外來侵略,做出了一系列英明正确的决策即有“玄烽自亲政 以来,内则消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扩张清国之威信”⑹彷的高 度概括2•御门听政制度有效地进行了选任、考核和处分官吏,从而达到了加强中央 集权的目的在御门听政吋,康熙帝不只是处理日常事务,而且还借机考察官员、整治吏 治,并通过这种方式增进了官员们同自己的感情同时,“玄烽还通过御门听政及 时的了解下情,直接处理并不断改进政务”泗从康熙除掉鳌拜后,八旗旗主的权 利不断消弱,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大臣专权的现象为加强君主集权,消弱议政王 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于康熙十六年十一月正式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康熙起 草谕旨和处理机密奏章康熙朝机构颇具特点之举,是于内廷设立南书房。
M47南书房是康熙帝为学习和发扬中原传统文化,密切与汉族士大夫联系而建立的 内廷机构,由清一色的汉族士大夫组成南书房主要工作有反映下情,咨询吋政, 抄写撰拟特颁谕旨或口传上谕等,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也是为了 更好的行使御门听政从而达到集权的Fl的康熙帝深知治天下之道,在政事之得失,而关健在于吏治的好坏因为吏治 不修,危害百姓,势必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御门听政能直接考察官员的才能和 勤干,也是康熙整治吏治的有效形式和措施正因为君臣能朝夕共议朝政,是“每 日见面之人”,所以,康熙帝对权臣都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做到用人比较得当 如对阁臣熊蜴履,李光地等,不但了解他们的才学、品德,甚至连其性情、生活 都能了如指掌如康熙二十年二月,在御门听政吋,都察院左都御史折尔肯为一 批内升外转御史引见,康熙帝问:“御史中最贤能的是谁? ”折尔肯冋奏是汉军御 史郭维藩、祝钟灵,另外有二人也很好,只是历任还不久,对他们还不太了解 大臣徐元文等又奏赵之鼎资奉最深、谢兆昌才品都优康熙帝接着问:“品行不端 的有谁? ”徐元文答:“御史中亦无甚不肖者,惟唐朝彝办事平常康熙帝说:“唐 朝彝才能虽然一般,但是个木份的人。
又指名问道:“蒋伊这人怎么样? ”徐元 文等肯定地说「他办事有才,而且工作勤勤恳恳康熙帝因早有了解,便说「朕 闻此人各处奔竞,巡城吋声名亦不佳对于臣下的议论,康熙帝并不偏信,常常 细加咀嚼,辩其贤否由此可见他在听政中,经常通过对一些大臣功过的评论而 达到激劝他人的H的他的勤政使他在听政时能作出果断地处置,令人佩服而 且在御门听政吋严肃认真,以己之行,表率百官他对在御门听政吋面奏不实或 者回答含糊的官员,当场严厉训;对那些不专心听他人面奏的官员,要记注官记 其劣迹康熙帝在授官时十分强调官吏要德才兼备他常说:“知人难,用人不易 然致治之道,全关于此”所以,他首先对官吏的资格限制比较严格至于拟对官 员加以处分时,通过御门听政的召见奏对,往往把事实情节调查得清憩确凿,这 样可以达到以儆效尤的H的、使朝廷内外能够风清气顺形成良好的朝政氛围促 成了官员更积极的为朝廷效力,推动了强大集权制国家的形成3. 御门听政是恢复农业生产,抗灾减灾的重大举措我们知道,康熙朝是清代农业与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发展时期,发展社会经济, 不仅是治国的基本方针,也是御门听政制度要达到的主要FI的康熙朝的听政内容,几乎涉及国家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大致土地赋税、钱 币铸造,小至蓄养牛羊,始终将国家民生问题作为听政之先。
在御门听政中,康 熙帝也同吋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上且效果及其的明 显康熙帝继位后,推行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他说:“农事实为国之本,俭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听政时,必以此二者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