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意义对等翻译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116519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用意义对等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用意义对等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用意义对等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用意义对等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用意义对等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用意义对等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用意义对等翻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用意义对等翻译语用意义对等翻译提耍:本文在回顾“了:”句法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基础 上,结合对等理论和典型例子探讨“了:”的英译策略。把“了: ” 译成英语时,可以在具体上下文中运用英语的一些非正式单词、词组 或旬式,实现交谈气氛随和的语用功能;可以通过英语的某些情态动 词,使整个句子更具有商榷性和可接受性;最后,可以使用英语的一 些同样可以减弱言语行为意向力度的小品词,降低命令的意向力度, 增强其可接受性。关键词:了 2;意义;了 2英汉互译近年来,学界对虚词表达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 像“了”、“吧”等都有自己的语用意义和翻译方法。尤其是对于 “了”的研究有持续升温的趋

2、势,人们不仅对“了”分类:“了。” 和“了:”,而且对它的句法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语用意义都有较多 的研究(邓隽2010: 74) o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语用翻译理论的观 照下,本文着重探讨T: ”语用意义英译策略。1文献回顾国外有对类似汉语“了: ”的其他语言中的语气词或称小品词 的语用意义及其翻译的研究,具代表性的当数Hervey,他提出,在 每种语言中都有一套句子单位(8err-tential units)或者叫做意向 小品词(illocutionary particles),它们具有构成句子功能或者足 句功能,并且兼具施为功能和意义(Hervey 1998: 15)o国内也有对 这些词及

3、其翻译的研究。平洪教授指出,汉语语气词“了”等“放在 句子里就能使其带有一定的施事功能”。他认为,例句“他同意让你 去了”中的“ 了”“带有情况发生变化,别担心的语气,含有安慰的 施事功能” o平洪教授进一步提出此句的英译:He has changed Ills mind and let you gO(平洪 2002: 296)。就 “了: ” 而言,学界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句法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语用意义上。邓隽总结了 “了:”的各种意义,认为“了 2”句法意义在于它的足句功能,其 语法意义在于表示情况已经完成,已经或是将要发生变化(邓隽2010: 75)。邓隽进一步指出,“了 2”的语用意义

4、是使语气缓和,使整个 句子更加具有商榷性和可接受性,减弱言语行为的意向力度等;“了”的使用是受语境限制和制约的结果,是顺应环境作出的得体的 语言选择(邓隽2010: 77) o2对等理论何自然教授指出,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 翻译观”(何自然1997: 185-186) o何教授进一步将语用翻译区分为 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认为前者近似Nida的“动 态对等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何自然1997: 186)或 者是“在理解原作的语言信息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 们完全复制到译作中”;

5、而后者则是为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译者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领会原著,故译文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 而是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变洋为土”(何自然张新红2001:291) o何教授和张新红进一步发展了语用翻译理论,提出,“语用翻 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 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 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 作中的得失等问题”(何自然张新红2001: 290) o但是,要达到各个 层面的绝对对等,不管是从翻译理论还是从翻译实践上来看,都是不 现实的。陈宏薇、李亚丹认为,现在人们

6、对于翻译的认识更为科学,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靠语言作媒介,翻译本质是释义,“语言 的功能和意义应在翻译标准中体现出來”、“功能和意义犹如纸的正 面和反面一样不可分割”(陈宏薇李亚丹2010: 5)o于是,陈宏薇、 李亚丹提出了 “功能相似、意义相符”的翻译标准。国外许多学者的语用翻译理论可以视为一种基于“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翻译观。豪斯(House)就认为翻 译是跨语言的社会文化实践,在这种实践中,一种语言的文本由另一 种语言中的功能对等的文本所取代” (House 1998: 63)。此外,他们 一般只讨论在语用学框架内某一个纬度上的对等,如在

7、翻译中如何实 现意向功能上的对等(Hervey 1998)、礼貌对等(Housel998)、指示语 的对等(Richardson 1998),抑或是以言成事之对等(Hiekey 1998)。值得一提的是,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历经起落之后,乂 被有语用学背景的翻译研究者从语用学角度实施新的阐释。奈达于 1986年首次提出了 “功能对等”这个概念,为的是修正他自己之前 提出的“动态对等” o这个新概念更多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指的是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对等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Nida& Taber2004: 24),关键就在于要寻找在交际过程中译语读者和源语读 者的相似反应,因为翻译

8、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 文质量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吋必须把这种反应和 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翻译是否基本一致 (廖七一 2000: 91) o要求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尽可能对 等,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 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65)。奈达指出,没有翻译是完全对等的, 大量不同的翻译实际上可以代表不同程度的对等,只能以贴近而非对 等来理解(Nidal993: 117) 奈达还进一步讨论了实现功能对等的6 种原则,并且作了说明(Nida 1993: 125-129) o不像之前各位翻译研 究者对

9、此理论进行的各种质疑,尤其是对“对等效果” (equivalent effect)的否定(Hu Qian 1994; StEinerl992; FawceU 1998: 59-60), 有语用学背景的翻译研究者重新举起对等的大旗,强调对等语用效果 (equivalentpragmatic effect),坚信“有些东西可以历经翻译而幸 存下来,即(至少)是由或在原文中可能做了的事(Hickeyl998: 4)。 换句话说,就是让译作与原作“做同样的事” (Richardson 1998: 137; Hickey 1998: 4),尽管他们也承认绝对的对等是不可及的(House 1998: 63

10、: Richardsonl998: 137;何自然 1997)。显然,这种观点 植根于西方语言哲学,或者更具体一点说,植根于语用学中的相关观 点,与Nida功能对等”相比,至少在理论前提上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区别。后者源自“宗教预设” (relious presup- 中国论文联盟www. LW1M. compositions) (Gentzeler 2001: 52),其理论前提是“原文的信息不仅 可以确定,而且可以翻译,这样一來,译文的接受就会与原文接受者 的接受相同” (Gentzeler 2001: 53)。本文认为,考虑到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绝对的对等是遥不可及 的,但是基于以上语用翻

11、译理论,可以乐观地相信,即使不是对等的 话,也可以尽量使译文和原文在语用效果上相似。3 “了 2”的英译“了 2”是汉语文化中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语来 翻译,但是其语用意义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英语中一些词汇或句法手段 得到翻译的。3. 1非正式表达法的应用“了 2”具有使语气缓和,使交谈气氛随和的语用功能。例如:%1 “这段吋间没见你,到哪儿跑买卖去了?”“哪儿也没有,在家忍着呢。你也不来看我?”“哟,说得多可怜。在上述句子中,因为有“了”,语气变得缓和起来,交谈气氛也 随和了。从汉语文化来看,因为有“了”,这个话语表现出一种亲近 的“ 口气”,使整个疑问句执行问候、寒暄的言语行为(邓

12、隽2010: 76)。在翻译中要体现出这一层语用意义,可以运用英语中一些非正 式的单词、词组或句式。上述例子“这段时间没见你,到哪儿跑买卖 去了?就可以译为“Been anywhere doing business?”英语译文因 为表达的非正式性,使得说话者与听话者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交谈氛 围轻松自然。32情态动词的使用“了 2”具有使整个句子更加具有商榷性和可接受性的功能。例 如:%1 “你不吃点东西再走?”我得意洋洋地送她。“我包里有巧克力。”“别吃那玩艺,乂该上火起疙瘩了。”该句句末的“了”使说话人避免作出肯定的断言,避免使说话人 的观点绝对化,增加了交际内容的可接受性。并且,从上下文來

13、看, 说话者的语气必须委婉,因为他在追求文中的女主人公(邓隽2010: 76)。像这样的语用意义可以通过英语中的某些情态动词得以体现。 上述例子中“别吃那玩艺,乂该上火起疙瘩了 ”译为Don’t eat thatstuff, or you will be having spots 应该是可彳亍的。句 中的or表示当前面的主句或句子中情况实现时(“吃了那玩艺”), 后面分句中的情况就会出现,但是由于or后面用w订1 be having spots,即“w订1+不定式进行体”,情态动词will用在这里可以“表 示说话人的揣测”(章振邦2003: 223),使断言程度减弱不少,可以 传达

14、原文在语用上力求委婉的效果。3. 3小品词的使用“了,”还有减弱言语行为意向力度的功能。例如:%1 老太太张罗着去拿碗筷。亚茹道:“大妈,别忙了,我吃过了。”从语用角度出发,考虑到听话者是长辈,若用“别忙”便显得生 硬,命令语气强,显然不符合汉语文化,并且也不得体。但是“了” 的使用促使“ 口气”轻柔了许多,“命令”这样一个言语行为的力度 降低,使这句话带有恳求或者商榷的语气,增强了句子的可接受性, 这也是顺应汉语文化风俗习惯(尊老爱幼)的结果(邓隽2010: 76) o “了”的这个语用意义应该可以通过使用英语中一些同样可以减弱 言语行为的意向力度的小品词,如please (Hervey 1

15、998: 15)来加以 传达。“大妈,别忙了就可译为please don’ t bother,对于该句的英译,由于附加一个please,叫大妈别忙”这样一个命令的意向力度就大为降低,可接受性大为增强,“了”的语用意义得到体现,符合语用翻译理论。4结束语“了 2”具有丰富的意义,其句法意义在于足句,其语法意义 在于表示完成,已经或者将要发生变化,其语用意义是使语气缓和, 使整个句子更具有商榷性和可接受性,减弱言语行为的意向力度等。 在把T: ”译成英语时,可以运用英语的一些非正式单词、词组或 句式使语气缓和,交谈气氛随和;可以通过英语某些情态动词实现“了:”,使整个句子更加具有商榷性和可接受性;最后,可以通过 使用英语中一些同样可以减弱言语行为的意向力度的小品词,降低命 令的意向力度,增强其可接受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