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范文

上传人:李1****利物 文档编号:204101538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范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思考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强。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只有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国家经济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为此,就加快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从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看,近几年,我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城乡建设加速推进 近年来,启动了最大范围的城市修复、最大体量的城市改造、最大规模的城市会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公交、城乡供水、医疗卫生、治安联防、环境整治“五

2、个一体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快步前进。 3.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412元、9842 元,至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231元、 17370元,分别增长8.8、9.4。2022年,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退出、1282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基本脱贫。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高。 (二)竞争优势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 (以下简称考核办法),考核范

3、围为全省183个县,划分 为四大类别县,即城市主城区33个、重点开发区县57个、农 产品主产区县3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58个,我区作为城市主城区考核评价。考核统一设置经济发展、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5个方面24项指标。根据主体功能区 定位,差异化设置各类区指标权重,城市主城区中经济发展52 分、城乡发展13分、民生改善15分、生态环境15分、风险防 控5分。 2022年,我区县域经济考核总分数82.227分(其中,经济 发展41.0139分、城乡发展11.262分、民生改善13.2955分、 生态环境12.943分、风险防控3.7126分),成功评选为全省 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

4、。根据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23个具体考核指标数据,经综合对比分析,我区县域经济 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1.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从纵向对比来看,我区gdp增速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均高于全国、高于全省。从横向对比来看,在33个主城区中,我区gdp增速为9.5,位列第6,且从增速指标来看,我区大部分指标均位居前列。根据考核办法,各项总量和增速的指标中,总量占40权重,增速占60权重看,增速指标较好有利于考核得分。 2.综合实力基础厚实 民生改善方面,我区属优势得分项。城乡发展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城乡发展得分11.262分,换算成百分制 为86.63分,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

5、2.7个百分点,排位第一。生态环境方面,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生态环境得分12.943分,换算成百分制为86.29分,比我区最终得分 82.227分高4.063分,也属于优势得分项。 3.反向约束比较优势 全省县域经济强化了考核约束,设置了脱贫攻坚、安全生产附件考核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方面,近年来,紧盯安全生产不放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隐患排查整治,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四项指数均在控制指标范围内,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向好。脱贫攻坚方面,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 困发生率为零。所以,在考核约束上,总体形势较为乐观。 (三)存在问题

6、1.发展步子不大,不能满足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 步伐 (1)经济总量不大 在目前收集到的33个城市主城区公布的12项、涉及总量 的11个指标中,我区无任何指标排位前8,且大多数涉及总量的指标排在11-20位区间,缺乏竞争力。 (2)增长速度不快 我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为9.5,与综合考核前4的 城市主城区比较,落后增速第一0.5个百分点,尚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快速步伐。 (3)发展质量不优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4.4,在33个主城区中排名第16位,与比重最高的差了5.3个百分点;税收收 入占比56.07,居主城区第30位,在综合考核前8的城市主城区中排

7、位最后。 2.产业支撑不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加快发 展 (1)产业结构不优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8:45.1:49.1,是“三二一”结构,呈 现“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含金量” 不高。 (2)主力支撑不强 主要经济支撑为二产、三产“双轮驱动”,缺少大企业、大集团,全区没有纳税上亿元的企业,纳税上千万元的企业也仅仅只有45家,产业支撑力比较弱。 (3)新旧动能转换不快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慢,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近年来虽然新引进了一批项目,但能够支撑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少,高科技、高附加值

8、、高税收、能够带动群众就业的项目还不够多;三方面,三产服务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以老旧商品为主的传统商贸业占比高,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商贸产业在区内发展规模有限、比重较低。 3.要素瓶颈突出,不能满足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发展需求 (1)资金保障压力大 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80亿元,增速11.2,增速位列 主城区第6位,加之进入债务还本付息阶段,财政资金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土地瓶颈日益趋紧 目前,现有耕地3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8.7万亩、占 比79.7,可供使用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只能依靠实施挂钩项 目和购买挂钩指标来解决项目用地问题。 (3)发展环境还不够优 近年来,通过深入

9、实施“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住所限制,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还没有真正达到“最多跑一次”要求。同时,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 二、争创县域经济强县的路径选择 (一)总体目标 着力建成“主城功能核心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等方面指标迈进全省33个城市主城区前列,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二)实施路径 一要“壮大总量”。 争创县域经济发展强县,根本目的在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壮大经济

10、总量,必须以经济总量做支撑、做基础。具体来看,就是力争2022年突破550亿元,2023年突破650亿元。 二要“提升增速”。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中,各项总量和增速指标分别占 40、60的权重,增速指标尤为重要。目前,要想争创全省县 域经济发展强县,就只能发挥增速优势,以较高的增长速度提升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就是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在9.5以上。 三是“优化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要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必须按照“产业兴区、工业强区”的核心战略,把工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重中之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11、升级,不断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具体抓手 重点在三个方面持续用力、精准发力,全面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做强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力 (1)高端引领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按照“1+3”的高端产业布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规模效应、推动工业升级,打造都市工业核心增长极。“1”:即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以升促建”的原则,加快建平台、强实体、优保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拓展升级,不断扩大园区服务力、吸引力和承载力,力争到2022年,建成园区核 心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入驻高新

12、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0家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即大力实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三大百亿产业生产基地培育工程”,充分发挥现有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打造以鑫达、泰鑫为龙头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华讯方舟、和泰光纤为骨干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中科九微、重汽为示范的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到2022年,全区工业年产值突破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增幅年均保持在11.5以上。 (2)放大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促集群、抓高端、出特色”的思路,按照“退二进三”“退批进零”“退低进高”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

13、一核、一极、五圈、多街区”的空间布局,推动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升级,力争社消零总额年均增速在12.7以上,到2022年,总额突破400亿元。“一核”:即以打造川东北商业核心为目标。“一极”:即加快形成以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为突破的增长极,依托绿地智慧城、泰合青年城、恒河金融街、欧香智慧小镇等平台载体,加快填充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业态,推动楼宇经济实现新突破。“五圈”:即重振五星商圈、做大西华商圈、做强南门坝商圈、激活高铁商圈、打造清泉坝商圈,形成协调联动的高端消费中心,打造一批集生产性和生活服务业为一体的商业圈,建成5个百亿级城市商圈。同时,加快推 进市政新

14、区城市综合体、舞凤山片区综合体、欢乐购物世界、奥宇望和啤酒小镇等商业综合体。“多街区”:即按照南充的“宽窄巷”“太古里”的标准,加快打造北湖风景街、西巷文化商业街、川北凉粉文化创意园、清泉寺特色文化小镇等特色街区,形成“一街一品”的多元消费模式。 (3)立足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抢抓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编制“1+6+3”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按照“建基地、延链条、创品牌”的思路,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优势,形成“一区、三线、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区”:即打造全省农旅融合示范区。按照“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坚持农业打底、旅游增收的思路,延伸农业发展链条,重点加快推进西河生态旅游示范区规

15、划和建设,提档升级七坪寨“花好月圆”、黄伞坝“嘉陵江景”、桂花湖湿地公园等,着力打造美丽、繁荣、富裕的新乡村。“三带”:即以嘉陵江为轴,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带,打造锦绣田园、青山湖等为核心的嘉陵江山水田园休闲农业旅游线路;以西河为轴,打造西河片区民俗体验农业示范带,打造以七坪寨、四方寨、元池坝等为核心的“城市后花园”;以潆新线为轴,打造高效品牌农业示范带,推动“雨田藤椒”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地初加工,力争到2022年,农产品初加工、精加工企 业分别达到6家、3家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0个以上。“多园”:即建设多个产业园区,在沿江动线提档升级蔬 菜产业基地3万亩,在田园西线建成特色观赏和药用花卉林木 示范基地1万亩,在潆新线建成以晚熟柑橘为主的特色水果基 地3万亩,建成优质商品粮油5万亩,力争到2022年,建成25 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省级示范园1个。 2.大力实施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