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4095812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研究-情真味长气胜岁寒堂诗话的审美观 张戒生活于两宋之际,他的诗学理论在宋人中独树一帜,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主张诗歌创作以“言志为本,咏物为工”;二、强调诗的“意趣、情味”,主张诗“以韵胜”;三、在风格上提出“气胜”类型,崇尚“卓然天成”的审美意味;四、重视在变化中求新,反对“预设法式”,提出了“中的”说。这些观点都集中于他撰写的岁寒堂诗话之中。言志为本张戒论诗强调“情志”表现,以为“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张戒认为,“建安、陶、阮以前诗,专以言志,潘、陆以后诗,专以咏物。兼而有之者,李、杜也。”在“言志”与“咏物”关系的认识上,他举曹植和陶渊明的作品予以剖析,“子建明月

2、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本以言妇人清夜独居愁思之切,非以咏月也;而后人咏月之句,虽极工巧,终能莫及。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而后人咏田园之句,虽极工巧,终莫能及。故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咏叹之,咏叹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后人所谓含不尽之意者,此也。”他认为,后人咏物,缺乏主观情感的深刻体现,所以尽管诗句写得极为精妙,最终也比不上曹植或陶渊明的“情志”所表现的深度。张戒“言志为本”的审美思想,还体现在他对宋人诗的批评中,他说:“苏黄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使后生只知用事押韵之为诗,而不知咏物之为工,言志之为本也,风雅自此

3、扫地矣。”张戒认为苏轼、黄庭坚在引用典故和讲究格律方面确实达到至高水平,但由于他们背离了“言志为本”的“风雅”传统,因而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大危害。张戒强调“言志”“咏物”不得离“风雅”传统,但在具体审美要求上,他标举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他认为:“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虽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他认为曹植“明月照高楼”“高台多悲风”等诗,“铿锵音节,抑扬态度,温润清和,金声而玉振之,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与三百五篇异世同律,此所谓韵不可及也”,认为杜子美的诗意气高迈,气吞曹刘,是无可匹敌者,甚至称赞“刺规多谏诤,端拱自光辉

4、”“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为圣贤法言,说杜甫不只是诗人,也是圣人。张戒“言志为本”的审美思想,尤其观照“思无邪”这一儒家诗学正统思想。应该看到,虽然张戒把“咏物为工”视为“余事”,但是他并不排斥艺术表现形式,甚至还推崇那些“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的佳作。他如此立论,旨在批评江西诗派“专意于咏物”的倾向。诗以韵胜张戒论诗提出“意味”说。他说:“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可复观。”张戒以此作比喻,意在强调诗的审美意蕴和艺术感染力。对“意味”的表现,张戒不强求一律,他认为:“阮嗣宗诗,专以意胜;陶渊明诗,专以味胜;曹子建诗,专以韵胜;杜子美诗,专以气胜。然意可学也,味亦可学也,

5、若夫韵有高下,气有强弱,则不可强矣。”他用“意、味、韵、气”揭示四位诗人不同的“意味”特征,认为“意境”和“趣味”可学而得之,而“韵”“气”则是不可强学而得的。所谓“韵”,是指曹植独特的艺术个性,即如钟嵘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的气韵风致。所谓“气”,是指杜甫诗的独具审美特征,即元稹所谓“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的特色。张戒还从经历、修养、品格等方面切入,探索不同诗人“意味”表现的差异。他认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喜神仙,故其诗豪而逸。退之文章侍从,故其诗文有廊庙气。”又说:“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

6、故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之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他把韩愈诗的“意味”阐释得如此透彻,正可见出他对“意味”审美蕴涵的深刻体会。同样,他对其他诗人的比较也大多从各自的“意味”特征出发,以探索他们各自的审美特色。他说:“韦苏州律诗似古,刘随州古诗似律,大抵下李、杜、韩退之一等,便不能兼。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孟浩然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则皆过之。”他认为,刘长卿的诗,气韵风致不如韦应物,意境趣味不如王维、孟浩然,然而其诗豪放雄厚,气韵风格、辞章功力深厚,都高人一筹。这些看法

7、体现了他审美的独到和深刻。张戒在分析王维诗与李、杜诗“意味”差别时,尤其重视对学养的观照,他赞成世人所谓“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之说,以为“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但是他觉得王维“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因为王维“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张戒的“意味”说源于陆机的以味论诗理论,也是对钟嵘“滋味”说、司空图“韵味”说的开拓和发展,对后代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卓然天成张戒在艺术风格上崇尚“气胜”,认为气胜而“卓然天成”,“视三百篇几于无愧,凡以得诗人之本意也”。他说:

8、“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他把“气胜”视为与“情真”“味长”相关联,相为表里的艺术表现特征,即“气胜”是“情真”“味长”的艺术风格体现。在气胜风格的构筑上,他认为“卓然天成”是实现气胜的基础,而雕琢是实现气胜风格的障碍,“潘、陆以后,专意咏物,雕镌刻镂之工日以增,而诗人之本旨扫地尽矣”。张戒赞赏“卓然天成”,称赞黄庭坚所谓“诗句不凿空强作,对景而生便自佳”的说法,但又认为:“惟子美则不然。对景亦可,不对景亦可。喜怒哀乐,不择所遇,一发于诗,盖出口成章,非作诗也。”又说:“山谷晚作大雅堂记,谓子美诗好处,正在无意而意已至。”可见,他极为崇拜杜甫“出口

9、成章”,自然出之于胸臆的“天成”诗篇。同时他对唐宋的一些注重雕琢者又深表不满,“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又说“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他提出了“世间一切皆诗”的观点,这对于拓宽创作领域,引导诗人从注重雕饰的氛围中走出来,无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应当指出,张戒的批评往往有言之过重或偶尔失之于偏的倾向。张戒“一切皆诗”的美学观点,与其“卓然天成”的风格追求相一致,张戒崇尚“卓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但又强调“气胜”,强调“含蓄”。说杜甫诗“专以气胜”,“气吞曹刘,固无与为敌”。他还肯定苏辙的说法:“子由

10、有云:唐人诗当推韩、杜,韩诗豪,杜诗雄,然杜之雄亦可兼韩之豪也。此论得之。”所谓“气吞”“雄豪”等说法,都是指诗的气势雄健、气韵高深的风格特征。张戒推崇“气胜”的审美表现,强调“气胜”与“含蓄”的巧妙结合,他认为白居易的诗能“道得人心中事”,自是其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其所短处”。他指责杜牧说:“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余蕴。”以为国风的一些诗句“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张戒在诗的风格审美探索上,重“气胜”贵“含蓄”,崇尚“卓然天成”的风格特色。这些观点无不带有对宋人雕琢刻镂和以议论为诗创作倾向的批判

11、色彩。以“中的”为上张戒反对讲“诗法”,推崇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所谓“不可预设法式”,是指诗歌创作不能限定诗人在固定的程式中去写作。张戒认为,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所讲的“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法”“换骨法”,对诗的创作极其不利。他说:“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余之此论,固未易为俗人言也。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与反对“预设法式”相关联,他又提岀了“中的”这一主张。他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唯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荆轲云: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常人观之,语既不多,又无新巧,然而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此亦所谓中的也。”这段文字两次使用“中的”这个概念,而含义不同,前者是指语言精练自然、生动传神,重在体现“中的”的巧妙特色;后者是说所用语言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本质,重在说明“中的”的审美特质。他又用苏轼诗和杜甫诗作比照说明,“(东坡)登灵隐寺塔云: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入门亦何有,云海浩茫茫。意虽有佳处,而语不甚工,盖失之易也。”又说:“杜子美则不然。登慈恩寺塔首云: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而穷高极远之状,可喜可愕之趣,超轶绝尘,而不可及也。”于是得岀“人才有分限,不可强乃如此”的结论,把语言“中的”的高下差别上升到学养才力的高度。在岁寒堂诗话中,张戒对诗学理论的探索,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论家有较大的理论突破,对苏黄、元白等人的批评也显得更为大胆,其中有些观点不无偏颇之失。无论怎么说,他的理论建树及其开拓探索精神,无疑是中国诗学理论宝库不容忽视的一份珍品。-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