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4095004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梦阳-国学人物简介 李梦阳字号:字献吉、号空同生卒:14731530籍贯:河南扶沟简评:明代复古派“前七子”领袖人物。人物生平李梦阳的先世是扶沟(今河南扶沟)人,明初从戎,徙居陕西庆阳。其曾祖父从军,在战争中殉职,曾祖母改嫁,而其祖父遂不得不早早自立,从十三岁时就往来于彬县、宁县做些小生意,所幸经营得当,渐有名气,足堪支撑起自己的一个小家庭。但好景不长,这位商人因打抱不平遭贪官陷害,最终死在狱中,当时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次子李正是李梦阳的父亲。李正九岁丧父,家庭遇到这样的打击,随之而后的艰辛自不待言,到李梦阳出生时,他的家境仍然贫穷。李梦阳后来有诗“母之生我日初赫,缺突无烟塌无席”,即当时境

2、况的写照。公元1475年,命运终于肯向李梦阳一家显示出笑容,李梦阳的父亲在当年取得贡士功名,授阜平县学训导,不久离家赴任,四岁的李梦阳也随父前往阜平。六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488年,成化十七年,李正补任封丘(河南封丘)温和王府教授,李梦阳又一次跟随父亲上任,这期间,他开始学习传统的四书等。到了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李梦阳十七岁,已经学有所成,在当地很有些影响,被称为“李才子”。诗书典籍塑造了李梦阳的才情,王府生活拓展了李梦阳的视野,到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他已经对广阔的世界跃跃欲试,准备跨出第一步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河南乡试。然而这一次尝试是失败的,李梦阳落榜,他不得不抱着失望等待下一

3、次机会。这固然给人以焦灼,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磨练,何况,在等待的三年中,他也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小转折迎娶了开封城中左梦麟的女儿。左氏家族本属官宦世家,又同朱明皇室有姻亲,与“微而贫”的李氏确实是门不当,户不对,但左梦麟对李梦阳其人非常看好,坚持把十六岁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年轻人。他们成亲的次年,左氏生长子李枝,随后不久,李梦阳携妻带子回到故乡庆阳,预备在陕西应三年一度的乡试。到庆阳之后,李梦阳首先拜会了庆阳知府丁绅,在一番谈论过后,丁绅把他推荐给陕西提学杨一清。杨一清(14541530)是云南安宁人,先于弘治末年受命总制陕西三镇军务,因不肯依附宦官刘瑾而获罪去官。在陕西任提学时,他创建正学书院,选拔优

4、秀人才亲自督教。当杨一清见到李梦阳时,觉得这个人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很快决定将他纳入门下。自此李梦阳每日跟随杨一清左右,刻苦钻研,曾为杨一清作邃庵词,杨读后大为惊叹,以为当以文章名天下。在科考之前,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致信杨一清,认为当年的解元可能是华州张潜,而杨一清的回答是,如果没有李、张二生,张潜就会是第一了李,是李梦阳,张,是张凤翔,这两个人在后来的岁月中各自成名,相交莫逆。果然,李梦阳在第二次乡试中夺得了“解元”桂冠。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他又在京城会试中登榜进士,开始在京师任职,观政通政司。不久,李梦阳的母亲卒于京师官邸,时年五十四岁,李梦阳悲恸不已,匆匆扶灵赶回大梁(开封),开

5、始守孝。第二年,二十三岁的李梦阳在当地招生授徒,吸引了不少弟子与前来讨教的学者。曾作吊申徒狄赋,并作乐府诗三十二篇。母亲过世的第三年,李梦阳按照传统迁母柩会葬庆阳城南,他的父亲也向王府请假,一同回到庆阳故乡。自大梁至庆阳路程较远,心内悲忧,旅途颠簸,埋葬妻子后月余,李梦阳之父竟然也去世了。李梦阳再一次开始处理至亲的丧事,于哀痛中,他在庆阳度过了三年时光。从母丧开始,李梦阳一直在家丁忧守制,未受官职,到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二十七岁的李梦阳才离开家乡,回到京城就职。当时李东阳门生满朝,经常聚集在一起讲说文义理,与李东阳同为阁老的刘梅轩对此非常不满,认为不该在诗文小道上花费这样多的心思。由

6、于李梦阳所参加会试的主考官是李东阳,有一层师生关系,李梦阳又常以文才为人称道,因此刘梅轩也以同样的态度看待他,在安排官职时只给了他正六品的户部山东司主事。刘梅轩的看法当然无法左右李梦阳的兴趣,任职期间,李梦阳一边处理政事,一边倾心于文学。当时文坛上古学之风渐兴,多赖于李东阳倡导,李梦阳也继其志向,努力提倡古学,特别是在诗歌理论上屡有创新之见。一时士林中以他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他们经常聚会论诗,甚至于通宵达旦,为弘治末年、正德初年的文学复古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学之外,李梦阳在政务上也多有建树,即使事务繁忙琐碎,他也总能有条不紊,并且显示出了一种刚正不阿的风骨。他在监察居庸关、倒马

7、关、紫荆关三关关税时用法严整,不徇私情,使多年的税政积弊为之一清,这当然触碰到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为此他甚至被屈入狱。当然,冤狱很快洗清,李梦阳也迅速复官,在户部供职,但这并不是他遇到的最后一次政治斗争。弘治、正德年间,各地矛盾尖锐,河北、四川等地农民纷纷起事,明孝宗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决心实行新政,广纳谏论,要求朝野大小官员上折陈述兴利除弊的治国良策。李梦阳当即拟写上孝宗皇帝疏稿,洋洋五千言,备陈二病、三害、六渐,乃至指名道姓的批评皇亲国戚,孝宗皇后之弟张鹤龄。呈上疏文不久,张鹤龄即上朝奏辩,皇后亦向孝宗皇帝说及李梦阳该杀的十大罪状,李梦阳由此又一次进入了诏狱。所幸孝宗明理,很快就把李梦

8、阳释放,仅以罚俸了局。李梦阳出狱后本性不改,依旧对那些权贵无所畏惧,路遇张鹤龄时,竟然以鞭子打碎了他的两颗门牙!对此,时人作诗称“半醉唾骂文成侯”,这次事件始末也成为了当时朝野谈论的话题。弘治十八年,孝宗驾崩,武宗即位。在年仅十五岁的武宗左右生出了“八虎”,即宦官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斌、丘聚、谷大用、张永。这八虎为自己拥有权势,引导皇帝不理朝政,专事享乐。在这种情况下,李梦阳起草代劾宦官状稿,要求将刘瑾等人拿问,但刘瑾等人恩宠正盛,自然无法被轻易撼动。参与上谏的群臣多被治罪,而李梦阳被勒令致仕。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李梦阳南返开封,聚徒授学。到正德三年,刘瑾方知代劾宦官状稿出于李

9、梦阳之手,遂重新罗织罪名,矫诏派亲信将李梦阳带回京城下诏狱。这一着始料未及,且凶多吉少,李梦阳在监狱中,在悲愤复杂的心情里,作述征赋“凤鸟之不时与燕雀类兮!横海之鲸固不为蝼蚁制兮!诚解三而之网吾宁溘死于道而不悔兮!”好在李梦阳有许多至交好友及敬重他的士人出力营救,当年秋天,李梦阳特赦释归。正德五年八月,刘瑾伏诛,李梦阳复起,外放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他在江西首先整顿了白鹿洞书院,将周敦颐、朱熹二先生祠改为宗儒祠,撰白鹿洞宗儒祠记以记其事,并主持重修白鹿洞新志。除此之外,还在江西倡办社学,教化百姓子弟,选培人才,发展地方教育。正德七年,耿介的李梦阳又一次写下近万言的奏疏这一次是弹劾江西巡按御史江万

10、石不能体察江西百姓灾难,对总督陈金所领广西土兵蛮横劫掠,贼盗并起的情形不闻不问。不久,李梦阳再次入狱,直到正德九年,经过士子、朋友的诸方奔走,得以获释。随后,李梦阳罢官回乡。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李梦阳感到身体不适,就在当年冬天,他溘然长逝,临去前,写下了最后一段话:“生敢无私,死敢无欺,质虽凡近,高遐是期。或谓弗然,请试察之。刚而寡谋,自信靡疑。众虽见恶,君子是之。即不见是,天岂不知。老而觉悟,途穷数奇。贲志长毕,命也何为。空同八篇,潦草缀词。”李梦阳字号:字献吉、号空同生卒:14731530籍贯:河南扶沟简评:明代复古派“前七子”领袖人物。文学思想明代李梦阳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以“格

11、调说”为核心,反对当时长期流行的雍容肤阔却平淡乏味的台阁文风,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特质,追求声、色、气、力、意、象之美,同时又以复归文学本性和重倡儒家诗学为根本目的。“格调”即诗歌在词句、音韵、结构、比兴等表现手法、组织结构上的内在法则,也指诗文的时代风格。明代格调论的先驱是李东阳,提倡诗歌应当学习盛唐,李梦阳与李东阳一脉相承,但又将师法的对象上推至汉魏,更加注重汉魏诗歌的“格古调逸”,对盛唐诗歌,也是更加偏爱陈子昂、李白等人自然真挚的风格。他认为诗歌应该有真情表现,宋代诗歌之所以索然无味,就是因为以“理”为主,全无情调,艰涩而没有流动的“情思”,因此根本无法感染他人。这种对格古调逸、雄浑气象、

12、真实的情感、张扬的个性与文化人格的推崇,也推动了中明诗歌的振兴。李梦阳自身所作诗歌,以乐府诗和古体诗成就最大,其悲凉沉浑不下古人,因此明人王维桢还曾盛赞李诗说:“七言自杜甫以后,善用挫插之法,唯梦阳一人。”相关著作试读古之工,如倕如班,堂非不殊,户非同也,至其为方也,圆也,弗能舍规矩。何也?规矩者,法也。仆之尺尺而寸寸之者,固法也。假令仆窃古之意,盗古之形,剪裁古辞以为文,谓之“影子”,诚可;若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犹班,圆倕之圆,倕,方班之方。而倕之木,非班之木也,此奚不可也。夫筏我二也,犹兔之蹄,鱼之筌,舍之可也。规矩者,方圆之自也,即欲舍之,乌乎舍!子试筑一堂,开一户,

13、措规矩而能之乎?措规矩而能之,必并方圆而遗之可矣。何有于法!何有于规矩!故为斯言者,祸子者也;祸子者,祸文之道也。不知其言祸己与文之道,而反规之于法者是攻,子亦谓操戈入室者也。驳何氏论文书故予尝曰:作文如作字,欧、虞、颜、柳字不同而同笔,笔不同,非字矣。不同者,何也?肥也,瘦也,长也,短也,疏也,密也。故六者,势也,字也,体也,非笔之精也。精者,何也?应诸心而本诸法也。不窥其精,不足以为字,而矧义之能为!文犹不能为,而矧道之能为!仲默曰:“夫为文,有不可易之法,辞断而意属,联物而比类。”以兹为法,宜其惑之难解,而谀之者易摇也。假令仆即今为文一通,能辞不属,意不断,物联而类比矣,然于情思涩促,语

14、崄而硬,音失节拗,质直而麄,浅谫露骨,爰痴爰枯,则子取之乎?故辞断而意属者,其体也,文之势也;联而比之者,事也;柔澹者,思也;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老,格也;宛亮者,调也;沈着、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而发于辞,辞之畅者其气也中和,中和者气之最也。夫然,又华之以色,永之以味,溢之以音,是以古之义者,一挥北众善具也。然其翕辟顿挫,尺尺而寸寸之,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者也。驳何氏论文书飂漻戾以寥肃兮,廊宇静而萧条;览宫木之陨零兮,哀贵贱而并凋。辞珍柯而永绝兮,遘回风而吹举;撼金铺以搣飒兮,排紫闼而求侣。为长飙之所接兮,倏激响于青云;袭日月之末耀兮,攒玉阶而委身。譬贱士之利宾,効

15、琛贽而熙载;离乡土而远适,心萦思而摇旆。忽兮若聚,鯈兮分散。傥硕果之见知,即萎离其何惋。空同集观禁中落叶赋青青者莆,生于污也。旟旐有翩,君子攸悲。有荡者道,其木乔乔。有鸟哓哓,女有巢漂摇。有石巉巉,在于中泉。我思溉罍,畏子不前。空同集青青者莆河之杨,其叶幡幡。子之归矣,谁与我晤言。河之湍兮,我心慱兮,庶见子旋兮。空同集河之杨漆室女,鲁人也。倚柱悲吟,邻人问曰:欲嫁乎?女曰:吾忧国伤人,心悲而啸,何言欲嫁乎?遂自经而死。父母不听女言,女义不至公门。嗟嗟柰何,朝倚柱而吟,暮倚柱而歌。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求为家。吾宁为地上之茂草,诚不忍负岩墙而生。空同集漆室女操朝饮马,夕饮马,水咸草枯马不食,行人痛哭长城下。城边白骨借问谁,云是今年筑城者。但道辞家别六亲,宁知九死无还身。不惜身为城下土,所恨功成赏别人。去年贼掠开城县,黑山血迸单于箭。万里黄尘哭震天,城门昼闭无人战。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长城前。城南城北秋草白,愁云日暮鸣胡鞭。空同集朝饮马送陈子出塞哀者且停声,吊客坐在堂。听我结肠篇,曲短哀情长。五月廿七吾妻亡,厥明奠之罗酒浆,其牲伊何豮与羊。痛哉釜鬵结豮肠,神灵恍忽心骇伤。团圞肉球出中汤,左回右盘凖流黄。经纬缠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