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090133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校园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内容摘要】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全 方位育人的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外化需要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审美意象。 河套学院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浸透着河套文化,文章 以河套学院“阴山岩画” “盆骨雕塑” “九曲黄河”等 文化意象的表达与传播,诠释了校园文化的精神魅力。【关键词】文化自觉审美意象校园文化 文化传播周易?系辞上言:“立象以尽意”。论衡则 曰:“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 取名也。”这便是最初的“意象”。“意象”作为审美 术语,是艺术家感情外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引导着艺术

2、家的创作倾向,负载着鲜明的主体思想情感。一 厚的传统理念,而具有新的审美内涵。大学校园里的 许多意象,无论是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具有鲜 明的审美特征。本文仅就河套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所营造的传统文化意象加以阐述。些意象往往因灌注了久远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了深一、以“阴山岩画”为标志的校园布局彰显河套 文明的地域风貌阴山岩画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 奇葩。河套学院因其地理优势,成为研究阴山岩画的 前沿基地。基于此,河套学院在校园设计与布局上突 出了 “阴山岩画”这一文化意象。校园内山石景点的 装扮,鲜花、芳草、绿树的栽培,图画、文字的镶嵌, 都是以缩小化的阴山岩画为特征,在精神层

3、面突出了 生命性与艺术性。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说:“一 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 贯一的模式。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 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河套学院所选取的岩画图像既具有代表性,又内 容丰富,有人物、动物图像;日、月等天体图像;狩 猎、祭祀、战争等人类生产、生活图像。这些图像中 奔跑的山羊、飞驰的野马、威风的猛虎、肥硕的群鹿、 矫健的雄鹰、骑马的猎人、虔诚的巫师、舞蹈的人群、 坚定的指挥者,仿佛一个个跳动着的鲜活生命,既代 表了北方游牧民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又表现 出人们对生殖的好奇和对神灵的虔诚,是先民复杂的 意识、心理和情感的外露。这些

4、图像反映了人们对于 自然的感情,既有喜爱、依赖和崇拜,又有敬畏、恐 惧和诅咒,反映了北方民族长期以来的生存方式、智 慧思考与艺术审美。如在乌拉特后旗巴日沟一块巨石 上发现的雕刻于青铜时代的“群虎图”,有6只猛虎及 作为点缀的羊、鹿、驼和人等,图画内容对比鲜明、 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刻画有力,超越了魏晋南北朝 时山水画的“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不协调的 艺术审美观。“群虎图”被完整地摹刻在河套学院图书 馆门前,每每令观者驻足流连。二、以“傲骨凌风”为主题的校园雕塑表现对原 始生命的敬畏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或 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艺术造型,代表或突出 某一精神特质。当

5、今国内外各大学都特别注重校园雕 塑的研究与设计,力图展现本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 涵。校园雕塑取材对象亦是千姿百态,或为人物纪念、 历史发展,或为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但都注重突出 其寓意性和人文精神。河套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 科院校,虽没有百年名校的积淀,缺少硝烟战火的洗 礼,却拥有取之不尽的地缘文明,即北方游牧文明与 农耕文明的碰撞点。因此,河套学院校园雕塑的设计 者张永胜教授独出心裁,设计出以“傲骨凌风”命名 的校园雕塑。它以人类的盆骨为主要造型,黑色、粗 犷、厚重、神圣、质朴,令人顿生敬畏之感。张永胜 教授介绍说:“它的寓意指人类自身的坚强与骄傲,表 现河套地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融,

6、代表这一地 区特有的审美素质,更表明人类在耸立的自然状态下 对自身的尊敬。”但笔者以为其精神意蕴还有更深更广 的人文内涵。一方面以“傲骨凌风”命名的校园雕塑,是远古 生殖崇拜的再现。法国哲学家享利?柏格森在创造进 化论中说:“知性围绕着生命运动,同时尽量为生命 设立许多外在规定,不是深入到生命内部,而是引向 自身。只有直觉才把我们引入生命深处。”就是说撇 开所谓理性的束缚,去直面人类的内心深处,探寻生 殖的原生态。生殖崇拜是先人原始生命意识的具象化, 更是人类自我意识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理解投射,它 是超现实的,又是鲜活的。“傲骨凌风”使人对生命现 象更加敬畏,它从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

7、 来感知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生命的统一,如同动植物的 生息繁衍与人类的生息繁衍皆源于同一源泉。另一方 面,“傲骨凌风”是北方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不屈灵魂 与有容乃大美德的缩影。“傲”者,骄傲、倔强。傲骨 是高傲不屈的风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从远古洪荒时代的自然灾害到近代倭寇入侵,中华民 族历经沧桑,饱经风霜,仍然坚定地屹立于世界的东 方,靠的就是不屈的灵魂和有容乃大的美德。三、以“九曲黄河”为图案的校徽诠释人类文明 的进程校徽是借助象征性的艺术图像,将一定的色彩、 文字有机组合,形成富有特定文化意蕴的图形,以诠 释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古今中外的知名 大学无不以独具特色的校徽

8、彰显其办学风格和人文气 息,如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德 国柏林洪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 我国最著名的大学校徽当属1000多年前宋真宗给“岳 麓书院”亲笔题名的匾额,而现代化大学校徽比较著 名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河套学院在建校之初,依托地方特色设计出了自 己的校徽。河套学院的校徽以白色和绿色相间,中间 白色的图形酷似太极图,“河套学院”四个字分别用蒙、 汉、英三种文字表达。整个图形画面和谐,颜色对比 分明,特别是中间的太极图呈现出一种流动感。河套 学院校徽对于教育特色的诠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 升华,展示出代表人类文明进程和文化发展的百折不 挠

9、的黄河文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形成于距今115万年以前的更新世,从诞生起, 黄河就作为母亲河滋养着中华大地上无数的生命,孕 育着黄土地的文明。距今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形成 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一一炎黄子孙。从公元前21世纪开 始,黄河将中华民族带入了文明的历史进程,历经夏、 商、周等朝代,上古时期的高度文明一直繁衍在黄河 流域。黄河流域的生命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 生命周期和生命力。黄河从源头卡日曲一路蜿蜒,聆 听着黄土高原的歌声,承载着黄河纤夫的脚印,越高 山,穿沙漠,入草原,带来了伏羲八卦和成熟的太极 图。黄河用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催生了黄河文化,发 展了中华文化

10、,给予华夏儿女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怀。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阴山南麓放慢了脚步,因为这里 有“八百里河套”。河套地区是北方游牧文明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 融合点,更是“草原丝绸之路”北段的中转站,在驼 铃声中沟通中西,王昭君更是从这里出塞,留下千古 和亲的美名。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 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学习与研究历史可以使人总结历史经验,反思历史教 训,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河套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 底蕴进一步证明了这里原本就是八方辐犊之处,而绝 非四塞之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是河套地区的生命之源、智慧之源和文化之源。 河套学院则是河套地

11、区的文化之眼、智慧之眼,更是 探索之眼。它求知论英雄,引领八方学子;放眼看世 界,追寻四海文明。结语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 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 则精神亦无所寓矣。”大学校园里美丽的山水景观与 充满人文气息的审美意象相结合,正是独特大学精神 的深刻体现。每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如“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的复旦大学都在历史的积淀中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 富。河套学院以特有的校园环境、独特的校园雕塑和 灵动的学校校徽在前进、发展中展示着学院的精神, 谱写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瑰丽篇章。(注:本文为河套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课题名称“文化自觉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HTXYSQ13002)注释:%1 王充,论衡?乱龙篇M冲国书店,1991: 9.%1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三联出版社,1988: 48.%1 享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湖南人民出版 社,1989: 138.%1 刘?d.旧唐书?卷七一M.中华书局,1975: 96.%1 王中艺概笺注M.贵州人民出版ft, 1986: 264. 作者单位:河套学院(责任编辑:王文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