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962714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_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 国就业矛盾(定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我国就业矛盾來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60209 10:20:00作者:杨娟编辑:studa9ngns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就业孑盾突出的问题,进而强调了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 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两个“突出”表明现阶段对我国就业矛盾耍高度重视,它关系 到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全休社会的 共同努力。本文将从理论上冋顾西方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论述,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深 化认识和借鉴,进而寻求解决我国就业孑盾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2、:非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隐性失业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就业理论萨伊(J B Say) 早提出了“充分就业论”。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述(1803年出版)中提出 了“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论断,被后人概括为“萨伊定律”。该定律认为一种商品的生产、 销售必然为其他商品的生产、销售创造条件,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总是趋于均衡,不会出现生 产过剩。而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 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继萨伊Z后,马歇尔的学生庇古(C APigou)在论失业问题(1914年出版)提出了“白 愿失业”和“摩擦失业叩勺就业理论。庇古认为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3、耍不要劳动,能不能就业, 収决于对劳动者的需求方和劳动者的供给方。从劳动者的需求方说,只有当劳动者在生产中 能给企业家帯來利益或者他帯來的利益至少筹于他的实际工资时,企业家才雇佣劳动;从劳 动者的供给方说,只有当劳动者得到的实际工资能够补偿劳动者劳动的负效应时,他才肯从 事劳动。按照庇古的就业理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能够实现充分就业,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如果在完全自山竞争的条件下存在失业的话,那么只会存在所谓的“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 业”。庇古所谓的泊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宁愿不工作;“摩擦性失业” 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I大1而引起的失业,即山于经济在调藥过程中,或者山于

4、资源配置比 例失调等原因,使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中转移,使一些人等待转业血产生失业即“摩擦 失业”。人们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学校或家庭到工作的 正常流动将造成失业;工人寻找匚作不可避免地需要吋间,同时,企业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寻 找过程,如寻找“适当人选”。萨尔D.霍夫曼在劳动力市场经济学(上海三联书丿占,1989 年版,第369页。)中把这种摩擦性失业的基本原因归结为:“工人同工作的不适应”,“信息 不充分(或换言之,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无论是金业还是工人都不能迅速流动”。凯恩斯(J M-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中,在评析庇古

5、的“自愿 失业”和“摩擦失业”的基础上,提岀了“非自愿失业”论。首先,他说庇古的就业理论奠基于 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之上:“I.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2.当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 该就业数彊时的边际负效用”。他进而分析到第一个假设会山于竞争和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二者的相等会受到破坏;第二个假设不仅会山于竞争和市场具有不完全性而受到限制,而n 述会山于劳动者联合成为工会纽织血遭受破坏。所以“非自愿失业”是存在的。其次,凯愿斯 还从总量分析的角度论述了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必然性,即山于投资需求不足,就不能使得山 于消费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这样就会产生“非自愿失业非白愿失业” 就是劳

6、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都找不到工作,其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缺 乏足够的需求来吸收全部劳动力就业。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不仅不能按 照预期的最低利润出售商殆,而且会有大帚的商殆卖不岀去。资本家因得不到利润而减少产 量,解雇工人,从而带來失业人数的增加。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决定补会总就业量的关键 性因素,“有效需求”就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就 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社会总需求,也就是预期能为资本家带來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 因此,凯恩斯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与总产量,而不是像萨伊所说的“供 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二是充分就

7、业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j种,将例”,“是各种可能的均 衡位置的极限点”,血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态,从血否定了传统经济学 所说的宏观经济只有在充分就业上才达到均衡的观点。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 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鼓励投资(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和降低利率等), 增加就业等。托宾、杜生贝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理论,“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变化而发生的失业, i种情况是,“某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工人,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 (路易斯所罗门:经济学入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第97-98页。),但是从旧工业 部门被排挤出来的工人,不一定适应

8、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另 种情况是,“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发展迅速,有的地区发展缓慢。落后地 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部分劳动 者失业。(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简言 之,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一种形式是某些产业部门的产品因币场需求的日益减少而进入萧条期 或衰退期,而劳动力素质不适应新的就业标准所形成的失业,另-种形式则表现为地区之间 的供求结构不平衡。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隐蔽失业”问题作了以下论述:“在穷国,特别在农业国,人力 资源的很大部分往往几乎什么也不干,因为无

9、活可干。同样的隐蔽的失业也可以在先进国 家看到,不但存在于人们仅能维持最低生活的农业地区,而且也存在于城市街道上。”(萨 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189页。)这里,他所说的农业 国和先进国都是指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这些国家山于人口迅速増长血存在隐蔽失 业。他特别强调落后的农业国和先进国的落后的农业地区,是因为经济越落后,人I I增长越 快,因而造成隐蔽失业。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其至出现负增长;相反, 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増长迅速,并且经济越是落后,人口增长越快。他认为人 口增长过快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经济不发达。与“隐蔽失

10、业”相类似的一个概念“隐性失业(Disguisedunemployment)垠早是山英国经济 学家琼.罗宾逊于1936年提出的,原意指城市工人在危机期间为避免失业而被迫接受一些知 识、技能和经验都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工作=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他的劳动无 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用隐性失业來描述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那些边际生 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等 人认为,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其至为零或负数,这里有大量的 非公开性失

11、业,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柑对较高,但从业人数较少,英柑对较高的工 资水平可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刘易斯等人强调现代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对吸纳 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和最终解决二元结构失业问题发挥重要作用。纳克斯对农业剩余劳动力 做出的解释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致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多余劳动人口。( R纳 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商务印书馆,1966年译本,第36页。)另外,托达 罗在刘易斯等人二元结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劳动力转换下的失业问题,他强调了收 入预期在农村人口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托达罗还看到了解决发展中国家失业的艰巨性和困难 性。他断定,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失

12、业和乡村中的过剩劳动力或非公开性失业会长期存在。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把就业与通胀联系起來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菲利 普斯曲线J菲利普斯根据90多年的资料分析(1861年1957年),提出了货币工资变动率 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他指出失业与通胀是可以并存的,而且是能够被替代的, 即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相反,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这一理论在20世 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符合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但是到了 70年代,西方发达国 家发生了“滞胀”现象,即一方面经济停滞,失业増加;另一方而通货膨胀,物价上升。因此 难以再用“菲利普斯曲线”去解释。

13、货币主义的代农人物弗里徳S(M.Friedman)提岀了“自然失业率”假说。他认为在考察通胀 与失业的关系时,要把“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区别开来,在考察是否充分就业时要把泊 然失业率”排开,也就是说,只要在总劳动人口中一切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都找到了 工作机会,就算充分就业了。“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工市场和商 品市场白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厉以宁、吴世泰:西方就 业理论的演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8-69贝,第72页。)止如弗里徳曼所言:“在 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这种均衡失业水平就

14、 是“自然失业率二(弗里徳曼:货币政策的作用,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1集,商务 印书馆,1979年)弗里徳曼还把“心理预期纳入了就业与通胀的研究中,认为实际生活中 之所以存在失业,是山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偏差”。他认为在资本主义自山竞争的状 态下,实现充分就业是一种长期的趋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只有在短期内存在,长 期不存在。弗里徳曼关于失业的政策建议是:主张发挥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以解决失业问题; 反对垠低工资率的规建和工会对工资率的干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提出了“技术失业论化他认为,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必然减少对 劳动的需求,因为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15、资本的技术构成 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说明了生产白动化是局部失业产生的原因。他还 在1972年出版的、与他人合写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了“零度增长”的概念,意思是 说耍解决失业问题,有必耍放弃经济增长。与此相对的是,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得出了技术进 步不会导致工人大量失业的结论。如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就指出,只要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就 能减少失业,“因为对于个别企业來说,投资意味着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工人,但对于整个 经济(作为一般情况)来说,投资则意味着较多的资本血工人并不较少。(多马:经济増 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4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克斯作出的具体分析是: 技术进

16、步不仅可以节约活劳动,而口也肖约了能源和原材料。与劳动力价格相比,能源和原 材料的价格更髙。如果把节约的物质资料用于其他方而,就会创造更多的产值和就业岗位。 (H布鲁克斯:技术、竞争和就业,经济学译丛,1985年第6期。)如果说技术进步还是 会产生排斥活劳动的现象,那也只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止如英国经济学家罗们逊所分析的那 样,技术进步减少的主要是非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但熟练工人和职员的人数则会增加。 (R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商务印书馆,1966年译本,第36页。)二、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的重要启示首先,根据西方经济学把失业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大类來看,只有非自愿失业才 是任何一个国家对失业现彖所冀正关心的。因为自愿失业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自我选择,它 意味着就业的机会成本更窩,例如闲暇对某些人而言更珍贵。自愿失业往往是建立在个人拥 有一定的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因此述可以促进消费的増加和缓解劳动力山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