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范文

上传人:艳春1****84 文档编号:203939172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范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件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观察”为主题,包含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调动不同感官来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变化。本单元的习作是写观察日记,写一写你在认真观察后发现的事物的特点及变化。叙述时要做到语言精练。“语文园地”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通过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积累有关

2、气候的谚语。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后两句写夜晚的景色。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 会认22个生字,读准“降、曲”2个多音字,会写4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3. 背诵古诗,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 4. 学习认真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 爬山虎 的脚 2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

3、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让读者了解了爬山虎的习性。 蟋蟀的 住宅 2 本文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口语 交际 1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 懂得正确的用眼方法,爱护自己的眼睛。 2. 在口语交际中,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打扰到别人;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习作 2 写观察日记 1. 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 2. 培养观察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善于发现新事物。 3.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试着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 1 交流平台

4、、词句段运用 1.学习怎样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2.了解不同动物的家的叫法。 3.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积累关于气候的谚语。 9古诗三首 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 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5、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7个,会写的字有13个。这些生字分散在三首诗中,教学生字时,结合诗歌的内容,认清字形,弄懂字义。注意围绕生字的字形特点、结构特点、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如:“费”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竖折折钩要写得稍宽,“贝”顿点要有力。“阁”是半包围结构,是一个形声字,可组词“阁楼”。在教学生字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 2.在读中理解 本课三首诗歌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时,把朗读放在首位,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发挥想象 诗歌短小精悍,往往用很少的字就

6、能传达丰富的意思。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这三首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读诗,琢磨关键词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同时,品味每句诗的意思,琢磨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3)熟读这三首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暮江吟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

7、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板书:暮江吟) 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 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

8、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舌音。“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 设计这个环节,既能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又能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概括能力和字词认读情况。 二、诗歌朗读指导 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学生仔细听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诗,大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3.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在,请同学们划一划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生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

9、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详细描写夕阳下江面的颜色,体现出诗人观察之细致,心情之闲适,读的时候要放慢速度,把这种闲适的心情表现出来。后两句是特写,写出了九月初三夜露和月的样子,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体现出来。 设计意图: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三、品味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课件出示: 暮江吟 暮:日暮,黄昏时分。点明

10、了时间。 江:点明了地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生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月。 3.品诗句。 (1)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和诗人的用词分不开。我们来看第一句: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学生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

11、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板书:闲适亲切) (2)读第二句诗,思考: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课件出示: 半江瑟瑟半江红 师总结:这句话写出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件出示: 可怜九月初三夜 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我们看看下一句: 课件出示: 露似真珠月似弓 (4)思考: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

12、呢? (板书:露珠真珠 月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5)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设计意图: 先从题目入手,紧接着抓住重点诗句来品味诗中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1.品读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拿起笔,把想象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2.在学过的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描写的景色?把诗背出来,

13、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第2课时 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 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作者简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

14、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

15、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感悟 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