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国学人物简介 范晔字号:字蔚宗生卒:公元398年—公元445年朝代:南朝宋籍贯: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简评:南朝宋史学家生平简介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桓玄执政时被废黜,徙居丹徒刘裕于京口起兵灭桓玄,控制东晋政府实权后范泰重新被启用,出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他为东阳太守时,因开仓供粮和发兵千人,助刘裕打败卢循有功,被加官为振武将军从此,范泰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先后担任侍中、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录大夫散骑常侍,少帝时加位特进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十七岁,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当时,范晔同其父范泰一样,在政治上是支持刘裕的,故不肯应辟就职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这一年,二十三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又随府转为右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多种职务 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刘义康的母亲死了,范晔实在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他的弟弟范广渊值班,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这件事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今安徽宣城)当太守去了 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范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五),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大分,因而也决定了子女们的社会身份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因而落下个小字为“砖”。
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使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 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企图以此排解这种痛苦史事的研究,打开了他的眼界范晔后来讲:“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这就是说,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同历史的经验相对照后,他逐渐整理出了一些头绪范晔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写出了他的历史名作《后汉书》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刘宋初年,地方官吏的任期仍承袭在晋时期六年一任的制度大约在永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范晔离开宣城,调任为长沙王镇军长史,并领衔为宁朔将军 次年,范晔的嫡母在宜都去世那时,其兄范暠在宜都担任太守父亲去世后,嫡母一直随暠在官按照礼教的规定,范晔应该即刻启程奔丧但他对嫡母素无感情,故迟迟不肯上路,被迫动身后,又携带妻小自随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受到了御史中丞的弹劾宋文帝比较欣赏范晔的才能,没有将他治罪 此后,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到二十一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范晔的仕途一直比较顺利他先后担任过始兴王后军长史,并领南下邳太守。
始兴王由豫州调至建康(今南京)为扬州刺史,范晔随行入京不久,他升任为统领一部分禁军的左卫将军和职务相当于尚书令的太子詹事 范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学识渊博,善于为文外,还精通音乐,长于书法但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迎合最高统治者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假装糊涂,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请求说:“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吗?”话说得这份上,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文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 担任朝廷要职的官吏庾炳之、何尚之、徐湛之、沈演之等人都嫉妒他的才能,不愿意范晔得到皇帝的宠信范晔虽然不巴结皇帝,对同僚却以诚相待当时,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对掌禁旅,同参机密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同僚从来对他不怀好意,想尽办法排挤、打击甚至陷害他像沈演之入朝向来没有等范晔的习惯不久,范晔识破了同僚们的阴贼险恶,写了一篇《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他把他们有的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昏钝”的“枣膏”;有的比作是“虚燥”的“灵藿”、“粘湿”的“詹唐”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
《和香方》一出,为同僚所不容在充满陷阱的官场上,范晔不懂得保护自己,终于引出了杀身大祸 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受到宋文帝的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诛杀、流徙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十余人,并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将他贬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刘义康到豫章后,不甘心失败,遂加紧活动准备夺权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刘义康的几位心腹筹划政变由于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他们注意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拉拢范晔,刘义康也因宣城之贬向他频致歉意最初,范晔不同意参与,对方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范晔终于参加进来他们商定次年九月起事,刘义康的党羽孔熙先兄弟俩事先写好檄文,并要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起草政变宣言由于种种原因,政变未能如期举行这年十一月,刘义康的一个党徒徐湛之向宋文帝告密,并声称范晔是政变的主谋于是,范晔被捕,于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445年1月)惨遭杀害,时年四十八岁范晔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对那些相信佛教并对他投石下井的同僚进行了不妥协的抗争。
他说:“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范晔被处决时,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同时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蔼子范鲁连,因其母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其侄孙范缜、范云有名于齐、梁之世范缜继承与完善了范晔的无神论的思想,范晔生前一直未能完成的无鬼论,则为范缜所著的神灭论——这部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唯物主义论文——填补了。
范晔字号:字蔚宗生卒:公元398年—公元445年朝代:南朝宋籍贯: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简评:南朝宋史学家主要著述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谢俨搜撰完毕,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志稿与范晔所写的序例随之散佚以后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曾称赞过西晋人司马彪的《续汉书》,遂取其八志以补范书之缺,故今仍称此志为《续汉志》 范晔曾讲过,他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这样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晔特别重视史论他采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个特点范晔还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编撰思想他在很多序、论中,打破朝代的断限,尽量地把某一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描述清楚,力图有所归纳虽然,他所找到的事物内在联系大多是浮浅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然而,这种从历史形势发展上论述古今变异,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史学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详细地论述了从春秋到汉末士风的变迁:战国时期重计谋、尊说士,因而诱导很多人饰巧驰辩进行钓利;汉高祖文礼简阔,引起人们的轻死重义,怨恚必仇;武帝崇尚儒学,又出现了党同伐异的纷争;到桓灵之际,主荒政谬,宦官当权,则造成清议的流行。
他认为,“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表明范晔看到了某些历史现象向矛盾的对立面发展,他企图用“理”来概括说明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还用四组矛盾的事物来比喻党锢问题所面临的矛盾,阐述了作者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在过去的史书上是极少见的 范晔对《后汉书》的体裁问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据《隋书魏憺传》记载,范晔著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他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人拟作,所以为短;纪传体,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这表明在他看来,采用纪传体写史比编年体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能给后人提供更多的东西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范晔首创《文苑传》更是把握了汉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将孔门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此外,《党锢传》、《宦官传》都是为反映一代特点、概括一代大事而设立的第三,《后汉书》突出了“论”、“赞”的地位司马迁、班固和陈寿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明文评史,只是具体名目不同《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为“赞”,《三国志》曰“评”论”、“赞”在《后汉书》中的重要性远在前面三书之上,因为范晔不但利用这种形式评论史实,还对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综述,从几个方面反复地进行分析,对本传起到题解作用《后汉书》的“论”一般是指纪传后面的论,差不多每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论中又有序论,也称作序,是在《皇后纪》和杂传的前面论多是评论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有时也采取讽喻或感慨的形式赞在每篇纪传后面都有一首,一律用四字一句的韵语写成,或概括史实,或另发新意,多可补论的不足赞的语言凝炼,用意很深如从《光武帝纪》到《献帝纪》的赞,概括了东汉建立、发展和衰亡等不同阶段的政治大事把九首赞合起来看,简直是一篇用韵语写的东汉政治史略在《胡广传》中,作者写了一个以苟合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