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唐代长江下游大地产的发展 一、土地兼并与地主田庄的形成 唐代前期,推行了对农民计口、对官吏按品级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旨在通过占田限额、口分还授和限制土地买卖来抑制兼并,稳定小农地产不过这种限制大地产发展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的稳定性是暂时的、相对的因为均田制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不仅数额很高,而且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对土地买卖限制的规定也比较松弛,百姓迁移和“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卖永业田,由狭乡迁往宽乡者以及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可并卖口分田,官僚地主的永业田和赐田也可出卖,这就为地主官僚兼并小农土地提供了合法依据,为大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国有土地和小农地产向大土地私有制转化,乃成必然之势开元、天宝之际,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通典》卷2《食货二田制下》云:“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均田令具文而已伴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急剧发展,国有土地和小农土地迅速向各类地主手中集聚他们在兼并来的土地上纷纷置庄管理,地主的田庄、别业便迅速得以发展天宝十一载(752年)玄宗下诏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咨行吞并,莫惧章程[1]安史之乱后,“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2],田庄、别业这种大土地所有制形式便取代了均田制,成为了当时土地的主要占有形式。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土地制度,均田制毫无疑问应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不过从唐代推行的实际情况言,均田制推行的主要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包括长江下游在内的广大南方地区虽然也曾推行,但授田普遍不足较北方更为严重武则天时,长江中游地区所在的江州彭泽县,“百姓所营之田,一户不过十亩、五亩”[3]长江下游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太平广记》卷399《罗元则》条称和州历阳县罗元则“生平唯有夺同县张明通十亩田,遂至失业”,说明张明通全部田产不过十亩而已与北方黄河流域一样,长江下游地区的土地兼并也很严重,在中唐以后便达到了高潮庐州之俗,不好学而酷信淫杞,豪家广占田而不耕”[4]苏州常熟“左右惟强家大族,畴接壤制,动涉千顷”[5]湖州“富户业广,以资自庇,产多税薄,归于嬴弱”[6]润州“郡有渚田千顷,盖上腴也先是亩种之人,尽主兼并之家”[7]所以杜牧称浙西“上田沃土,多归豪强荀悦所谓公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酷甚于亡秦,今其是也”[8]富商大贾、寺观地主也是本区土地兼并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谓“江淮诸道,富商大贾,并诸寺观,广占良田”[9],即为其写照土地兼并与大土地所有制的急剧发展是成正比的,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扩大,中唐后长江下游地区的田庄、别业迅速遍及各地,大土地私有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长江下游地区田庄的发展及其特点 在文献中,田庄有别墅、别业、庄田、庄园、山居等不同称谓在六朝时,长江下游地区的田庄便颇具规模入唐后,特别是中唐后,无论是地主官僚,还是商贾寺观,皆置田庄,以田庄为主的这种大地产形式在本区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里我们根据文献记载把长江下游地区的田庄列表如下:唐代长江下游地区田庄情况表※田主及田庄名所属州县大致年代地产情况材料出处陶岘 昆山别业苏州昆山县开元中富有田业《太平广记》卷420《陶岘》武员外 南浦别业苏州盛唐时《全唐诗》卷115王湾《晚春诣苏州敬赠武员外》顾况 长洲别业苏州长洲县中唐时别业中有田地、沟池《昼上人集》卷7《送顾处士歌》报恩寺庄苏州代宗时张宗达为华法道场置常住庄二区《全唐文》卷918清昼《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碑》李氏 吴县苏业苏州吴县大历时《唐代墓志铭汇编》第1849页苏昌远 苏州小庄苏州中和时《太平广记》卷417《苏昌远》毕瑊 、毕师颜太和宫庄苏州唐后期《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宫观》某处士 苏台别业苏州晚唐时《全唐诗》卷568李群玉《送处士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陆龟蒙 甫里别业苏州松江县晚唐时有地数亩,有田奇十万步《甫里先生文集》卷16《甫里先生传》徐修矩 苏州别墅苏州晚唐时潮田五万步《全唐诗》卷609皮日休《二游诗》王远知 茅山华阳观润州延陵县贞观九年造观赐田《全唐文》卷923江旻《唐国师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茅山紫阳观同上天宝八年徒众受有土地,观内有车、奴婢、耕牛《全唐文》卷345陈希烈《修造紫阳观敕牒》李辞 让贤乡别业润州延陵县乾符年间《唐故陇西李公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23页李哲 丹阳庄润州丹阳县贞元时《太平广记》卷363《李哲》李棱 江宁别墅润州上元县贞元时《太平广记》卷151《李棱》韦邕 钟山别业润州上元县中唐时《全唐诗》卷206李嘉祐《送韦山人(邕)归钟山别业》顾况 茅山别业润州中唐时有田产《全唐诗》卷266《山居即事》皇甫曾 丹阳别业润州丹阳县中唐时《昼上人集》卷4《送皇甫侍御曾还丹阳别业》元诜 丹阳别业同上同上《全唐诗》卷248郎士元《送元诜还丹阳别业》权德舆 丹阳别墅同上同上《权载之文集》卷3《省中春晚忽忆江南居》武元衡 南徐别业润州丹徒县中唐时《丹徒县志》卷48引武元衡《南徐别业早春有怀》陆乔 丹阳别业润州丹阳县元和时《太平广记》卷343《陆乔》许浑 丁卯别墅润州晚唐时二顷田《丁卯集》卷下《夜归丁卯桥村舍》许浑 茅山石涵别墅同上晚唐时有山田十亩《全唐诗》卷536许浑《秋晚怀茅山石涵村居》许浑 瓜州别业同上晚唐时《丁卯集》卷上《……游瓜州别业题旧书斋》开善寺庄润州上元县长庆中李德裕为该寺置膏腴之田《全唐文》卷788李顾行《上元县开善寺修志公和尚堂石柱记》张祜 丹阳别业润州丹阳县大和中丹阳横塘之西,有田数百亩《全唐诗》卷63颜萱《过张处士丹阳旧居》李宽 金陵别业润州上元县时间不详《金华子杂编》卷上李幼卿 玉潭庄常州义兴县大历时《刘随州集》卷4《酬滁州李十六使君见赠》孟郊 义兴庄同上永贞时《孟东野诗集》卷3《乙酉岁舍弟扶持归义兴庄居……》杜牧、杜晦辞阳羡别业同上文宗至僖宗购有田产《樊川文集》卷2; 《金华子杂编》卷上陆墉 金沙洞居常州义兴县金牛潭唐后期《咸淳毗陵志》卷15善权寺庄常州义兴县大和时寺前良田极多《全唐文》卷788李 《请自出俸钱收赎善权寺事奏》李勘 赵庄同上文宗时三亩溪田《张祜诗集》卷7《题李勘山居》孙泰 阳羡别墅同上中和中《太平广记》卷117《孙泰》贝禧 茭渎别业同上乾宁中《稽神录》卷6《贝禧》陆希声 颐山别业同上唐末《宜兴县志》卷10引陆希声《君阳遁叟山居记》苏建雄 毗陵别业常州时间不详《稽神录》卷1《李诚》卢公弼 无锡别墅常州无锡县咸通时《唐故范阳卢府君墓铭》,《唐代墓志铭汇编》第2423页皎然 谢墅湖州中唐时《昼上人集》卷3《赋得谢墅送王长史》陆羽 青塘别业同上同上《昼上人集》卷3《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徐氏 城北别墅湖州中唐时《昼上人集》卷3《郭北寻徐主簿别业》周諌 湖州别业同上同上《昼上人集》卷3《题周諌别业》陆龟蒙 震泽别业湖州长城县晚唐时别业包括田产、茶园《甫里先生文集》卷11《自遣诗》;卷16《甫里先生传》石协律 吴兴别业湖州同上《全唐诗》卷515朱庆余《送石协律归吴兴别业》天竺寺庄杭州至德二年置田庄,岁收万斛《宋高僧传》卷15《唐杭州灵隐山道标传》天龙寺庄同上长庆中置良田十顷《全唐文》卷676白居易《华严经社石记》上清观庄杭州余杭县会昌中田亩沃壤《云笈七籤》卷122《杭州余杭上清观道流隐欺常住验》丁翰之 钱塘别业杭州钱塘县咸通中别业包括田产,亲自耕种《甫里先生文集》卷17《丁隐君歌并序》韩珣 韩珣庄杭州富阳县时间不详《太平广记》卷467《韩珣》阿育王寺越州盛唐时有常住田十顷,为“陆水膏腴之沃壤”《全唐文》卷335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吴张二氏 澶溪别业越州剡县同上《剡录》卷6引孟浩然《过吴张二子澶溪别业》王翁信 剡中别业同上中唐时《全唐诗》卷249皇甫冉《送王公还剡中别业》孙沅 句章别业越州中唐时《刘随州集》卷1《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朱放 山阴别业越州山阴县同上《刘随州集》卷1《送朱山人越州贼退后归山阴别业》包氏 诸暨别业越州诸暨县元和中《太平广记》卷172《孟简》朱庆余 越州故园越州山阴县宝历中种桑数亩《全唐诗》卷514朱庆余《归故园》吴融 镜中别业同上唐末《太平广记》卷183《吴融》韩乂 镜上别业同上大和中三亩宅、两顷田《樊川文集》卷16《荐韩乂启》方干 镜中别业同上咸通时《全唐诗》卷648方干《镜中别业》李侍御 上虞别业越州上虞县唐末《全唐诗》方干《李侍御上虞别业》瀑多寺庄明州奉化县昭宗时明州刺史黄晟为该寺捐舍田三千三百亩《宁波府志》卷33《寺观》李汾 张老庄明州时间不详《太平广记》卷439《李汾》李舍人 别墅温州唐前期《全唐文》卷191杨炯《李舍人山亭诗序》郑觉寺庄衢州德宗时陆贽为该寺捐田千余亩《衢州府志》卷26《寺观》李氏 宣州别墅宣州元和中《太平广记》卷430《李奴》郑端公 青山别墅宣州当涂县大和中《全唐诗》卷535许浑《酬副使郑瑞公见寄》许棠 陵阳别业宣州泾县唐末《全唐诗》卷603许棠《冬杪归陵阳别业》元处士别业宣州唐后期三亩居《樊川文集》卷1《赠宣州元处士》刘长卿 碧涧别业歙州中唐时《刘随州集》卷1《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南泉寺庄池州元和时《五灯会元》卷3《南泉普愿禅师》化成寺庄池州九华山晚唐时有田数千亩,种稻置茶陈岩《九华诗集》;《全唐诗》卷825冷然《宿九华化成寺庄》灵居寺庄扬州六合县肃宗时置鸡笼墅、肥地庄,有田数十顷《全唐文》卷745叔孙矩《大唐扬州六合灵居寺碑》卢传素 海陵别墅扬州海陵县贞元时《太平广记》卷436《卢从事》卢公弼 江阳旧庄扬州江阳县咸通时《唐故范阳卢府君墓铭》,《唐代墓志铭汇编》第2424页窦常 白沙别业扬州德宗至敬宗《全唐文》卷761褚藏言《窦常传》卢氏 高邮庄扬州高邮县时间不详《太平广记》卷395《高邮人》周济川 扬州白墅扬州时间不详《太平广记》卷342《周济川》王慎辞 广陵别墅同上时间不详《太平广记》卷145《王慎辞》皮日休 州东别墅寿州唐末《全唐文》卷796皮日休《文薮序》董江 牧犊墅舒州桐城县元和时《太平广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