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研究-从朱元璋祭刘邦的传说想到的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76KB
约8页
文档ID:203846483
国学研究-从朱元璋祭刘邦的传说想到的_第1页
1/8

国学研究-从朱元璋祭刘邦的传说想到的 传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祭祀历代帝王祭礼完毕,他特意走到汉高祖刘邦牌位前,说:“大哥,小弟与你相似,该再敬你一碗说罢,斟满一碗酒,双手举过头顶,一饮而尽这个传说仅用寥寥数语,就把一个草莽英雄惺惺相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关于此事的真伪,笔者无从考查,但确信在历代帝王之中,朱元璋与刘邦“相似”因为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从秦始皇到清逊帝,大约有两百多位皇帝,其中刘邦与朱元璋都是布衣出身,又都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成为统领一支农民军的将领;他们在推翻或瓦解了封建王朝后,又都在群雄逐鹿中,以弱胜强,成就帝业;而且他们建立的新王朝都很强盛,都在较长的时间里雄踞于世界的东方观察朱元璋与刘邦的相似,无论从封建帝王还是从农民军将领的视角看,其概率远低于百分之一那么,找出他们最根本的相似之处,并探究这个相似之处在成就他们帝业上所起的作用很有意义笔者认为,朱元璋与刘邦最根本的相似之处是积极延揽知识分子,并且知人善任,能够让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充分发挥才智,为其成就帝业服务刘邦起义,“将兵略地陈留郊”,时常向人打听陈留城有那些贤人豪俊陈留儒士郦生“入谒,沛公(刘邦)方倨牀使两女子洗足”。

郦生批评他:“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刘邦马上“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最终郦生成为刘邦身边一位重要谋士,“常为说客,驰使诸侯”朱元璋攻克集庆,宣布:“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勇将胡大海攻占处州前后,向朱元璋推荐宋濂、刘基、章溢、叶琛四位名儒朱元璋立即派人赉币往聘四位名儒来到应天,朱元璋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随后建礼贤馆,专门收录儒士能够礼贤下士,使刘邦和朱元璋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究竟起了那些重要作用呢?笔者以为,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资助政治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帮助主公树立政治目标上,其次表现在他们帮助主公制定方针政策上刘邦也好,朱元璋也好,他们参加农民起义初期并没有取代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政治目标这样的政治目标,是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实力后,由身边“胸中经国皆远谋”的知识分子,帮助他们建立起来的陈胜起义前夕,泗水亭长刘邦奉命押送民工去骊山服役途中,不断有人逃亡,刘邦想,这样下去,到骊山无法交差他索性放走所有民工,为逃避秦朝的惩罚,躲进芒砀山泽中陈胜起义后,沛县县吏萧何、曹参等人杀掉县令,派人接回刘邦,请他当沛县首领,响应陈胜。

刘邦却说:“如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如果推举的领袖不好,一旦失败,大家就要肝脑涂地,我能力薄弱,恐怕让父老乡亲失望,大家另选高明吧可是大家坚决推举他,推让数次,刘邦才当了沛公这说明刘邦响应陈胜起义,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寻找一条活路,当时并没有取代秦朝的想法刘邦本是贪酒好色之徒他率起义军最先入咸阳,一进秦宫,立刻被宫女财宝所吸引,现出原形,“意欲留居之”樊哙问刘邦:“沛公欲有天下耶?将欲为富家翁耶?”刘邦回答:“吾欲有天下樊哙说:“今臣从入秦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钟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极,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无留宫中刘邦不听这个时候,刘邦虽然嘴上说“吾欲有天下”,实际被奢华生活所迷惑,胸中根本没有夺取天下的政治目标在这个节骨眼上,张良劝说刘邦:“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纣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刘邦幡然悔悟,还军霸上,开始树立扫荡群雄,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其实,樊哙劝谏刘邦是张良安排的朱元璋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从小给地主放过牛,要过饭为了活命,入於皇寺当行童长老派他外出云游化缘。

这期间乱兵焚毁於皇寺,朱元璋丧失依靠,只好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当上皇帝,与臣下谈心,说:“曩四方纷乱,朕与卿等图生而已,渡江以来……始有救民之心他承认自己参加红巾军是为生计,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目标郭子兴属北方红巾军系统,受刘福通节制1355年二月,刘福通迎韩林儿称帝,号小明王,都亳州,定国号宋三月,郭子兴病卒,朱元璋代领其部小明王授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所谓“渡江以来”,是指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部渡江,夺取采石、太平,至次年三月占领集庆,改称应天府应天命,顺人心,是历来新封建王朝创建者的习惯用语这一改称透露出朱元璋开始树立了扫荡群雄,一统天下的政治目标,即他所说的“始有救民之心”那么,朱元璋的“救民之心”,是怎么树立起来的?这要从朱元璋渡江前一年,略定远说起在定远,朱元璋招降了不少地主武装结寨自保的冯国用率部归附朱元璋冯国用“喜读书,通兵法他穿儒服求见朱元璋,献策说:“金陵(元称集庆路)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朱元璋非常高兴,将他留用为参谋朱元璋率部渡江,夺采石,取太平,攻集庆,就是实施冯国用为他设计的政治蓝图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冯国用为其设计的政治蓝图第一步已经实现,扫荡群雄,一统天下的政治目标就油然而生了。

那么,为什么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能够帮助主公树立政治目标呢?因为他们能够把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分析,从而准确把握全国的形势及其走向,制订正确的应对策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述冯国用的言论感悟到那时候,刘福通率北方红巾军与元军鏖战,为南方红巾军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先是徐寿辉在蕲州起义,在蕲水称帝,建国号宋后是张士诚在泰州起义,在高邮称王,建国号大周1355年六月,朱元璋采纳冯国用的意见,率兵渡江营建江南根据地,可以说是天赐良机这一方面使朱元璋的部队脱离北方军事斗争的旋涡,避免可能遭受重创甚至覆灭的危险,另一方面借助南北红巾军对元军的牵制,攻打孤立无援的集庆,机会难得集庆,战国时称金陵,秦时称秣陵诸葛亮曾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它形象地描绘出集庆在地理上的优势,是成就帝业的理想根据地这对于饱读经史的儒士来说是常识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一切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蒙古人手中,汉族知识分子只能在有限的情况下参与政治管理,民族歧视政策,断绝了他们“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政治出路在抑郁愤懑的情境中,汉族知识分子多数采取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甚至敌对态度他们大多避居江南。

正像陈高《送吴起元之金陵序》所说:“金陵当大江以东,古称佳丽地,至今为士大夫渊薮,……世之怀蓄知能,思自奋者,不之京师,则之金陵朱元璋攻占集庆后得到一批儒士冯国用建议朱元璋夺取金陵是带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招妙棋正是这招妙棋,让朱元璋树立起扫荡群雄,一统天下,成就帝业的政治目标树立起扫荡群雄,一统天下的政治目标之后,还必须围绕这一政治目标适时地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策略,确保胜利而在这方面,知识分子的作用就更显突出刘邦听从樊哙、张良谏,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这是张良等为刘邦精心准备的、极其重要的政治宣言它首先针对“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的社会现实,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并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作为暂时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依据同时这个宣言还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吾当王关中”,所以我宣布的政策有权威性;另一层是倘若诸侯不让我当关中王,那是诸侯违约,正义属吾。

然后宣布:“所有官吏和百姓照常就业我到关中,是要替父老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不要害怕我还军霸上,是等待各路诸侯到来,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法纪这个政治宣言,抓住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从政策上解除了关中百姓的痛苦,赢得民心关中父老“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它奠定了刘邦争夺天下的胜利基础反观项羽,他“屠烧咸阳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项羽派人向怀王报告关中情况怀王坚持“如约”,让刘邦当秦王项羽以“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为由,“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项羽的行为在诸侯中失掉信义,在百姓中失掉希望,这就决定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红巾军起义后,“群雄并起,惟子女玉帛,荼毒生灵那时候,红巾军攻破城池,掳掠财物,抢劫妇女,是普遍现象,起初朱元璋的部队也不例外朱元璋攻占太平,召耆儒陶安语时事,陶安说:“方今四方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他建议朱元璋:“反群雄之志,不杀人,不掳掠,不烧房屋朱元璋欣然接受,打出拨乱救民安天下的旗号,召集诸将,告诫说:“仁义足以得天下,而威武不足以服人心夫克城虽须武力,而安民必以仁义。

此后安金陵、取镇江、迭克诸郡,朱元璋都“禁辑士卒,不许剽掠,务以安辑为心三不”政策的实行,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事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清代史学家赵翼说:“仁声义闻,所到降附,省攻城之力大半”总之,政治目标的确定和与之相配的一系列政策的制订,为确保刘邦和朱元璋扫荡群雄,统一天下,成就帝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二,襄赞军事秦末和元末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究竟鹿死谁手,只有通过军事斗争来解决因此,襄赞军事成为知识分子又一大有作为的用武之地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帮助主公制定战略上,其次表现在他们帮助主公谋划战术上韩信是楚汉战争的风云人物提起韩信,人们往往认为他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常常忽略他的游士出身刘邦采纳萧何的建议,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礼毕,韩信郑重地回答了刘邦的咨询,这就是载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堪与《隆中对》媲美的《汉中对》那时候,项羽自称“西楚霸王”,独领九郡之地,兵多将广,权柄在手,政由己出,是全国的实际统治者刘邦则偏居西隅,地仅一郡,兵只三万,且人思东归,逃亡日炽面临如此形势,他徒有逐鹿雄心,却一筹莫展在《汉中对》中,韩信对楚汉相争的形势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他首先指出敌强我弱这个基本现实,然后说明项羽嫉贤妒能,不任贤将,刚愎自用;背约弃义,分封不公,导致“诸侯不平”;尤其残酷暴虐,失掉民心。

所以他虽称霸天下,却不得人心,只是貌似强大而已跟项羽比,刘邦在军事上处于绝对劣势,但在政治上拥有相当优势遵照“诸侯之约”,刘邦本该称王关中,却被项羽恃力放逐汉中,诸侯大多同情刘邦特别是刘邦入关,废除秦朝苛法,秋毫无犯,约法三章,甚得民心,在政治上树立了威望和信誉这些政治优势是项羽所不具备的韩信从不利的局势中发现了有利的因素,找到了化被动为主动的途径,预见到刘邦由弱变强,夺取天下的乐观前景,为汉军集团指明了奋斗方向:“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勇武,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发挥主动性,这是完成强弱态势转化的关键抓住这个关键,韩信为刘邦制定了具体的战略方针:“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徼而定”这个战略主攻方向的选择十分正确当时刘邦是汉中王,拥有汉中、巴蜀之地,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关隘四布,形势险要这样的地理环境固然利守,却不利攻,因为它毕竟偏处西隅,难以对中原施加影响,何况逐鹿中原呢?当时,供刘邦向外发展选择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北上出陈仓,挥师东进占领关中,还定三秦,逐鹿中原;另一个是南下巴蜀,顺长江水路而东,入故楚之地,攻击项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