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638383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闹中的反思: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摘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 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兀结构的基本休制的矛盾。据有关部门统计,H前,我国14周岁及以 下农村“留守儿童”达1980万人 占“留守儿童”的86.5%。这些“留守儿童”,是我农村大量剩余劳 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带来的“附属产物”。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 为农村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 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

2、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彩响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 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江西省是一个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大省,全省右将近20%的孩子是“留守 儿童”,这样的比例在全国排名第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卜來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会长期存在,要 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附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 调合作。因此,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教育问题,笔者将通过对江西省部分地区“留守儿童”情况 的问卷调查,挖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及提出关于解决该问题的政策性思考。本次共 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加298份,右效问卷29

3、8份。关键词:劳务输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策措施近年來,“三农”问题成为举国上卜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进血是农 民的就业问题我国的现代化既是一个工业化过稈冋吋也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稈,但由于长期实行城乡 分割政策,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大量人口被固着于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 被卷入市场化的大潮中,他们口益明显地感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至此,外出务工成为农民缓解经济 压力的最佳选择。在城市化一时难以完成以及深层体制改革回临困难的情况卜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 地区流动是不可逆转的。近期以來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外出务工 或

4、经商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也为劳动力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另一方面,劳动 力城乡之间的流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彩响。比如社会治安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等,I矿“留守儿童” 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则是近年来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贡要方面。“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I四周岁及以卜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 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父母、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和 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学业也受到彩响,并因此出现一系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全国妇联、中华

5、家庭研究会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相对于城市儿童,农村“留 守儿童”家庭教育环节的缺失,父N外出打工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身休和身心健康 等方面都右突出的影响。随着处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成了当下基础教育的盲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 的健康成长,必将引发各种问题,给家庭与社会生活造成不良后果。从实质上看,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是一个集中地体现着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中多种矛盾和冲突的综合性的未成年人的教 育问题。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出现

6、的一些问题。教 育是扶贫的最佳F段和根本途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 社会的构建,事关未來5年、10年间农村社会经济的各方面发展,事关中国现代化的成败,需耍通 过实施综合治理的方式对其加以妥善的解决。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深层原因(-)人地关系紧张现象的大量存在上地,农民生存之根本,国家发展之根本。农村上地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然而现今中国农村土地出现了诸多问题,最为严帀的土地分配不均问题已经严币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发 展,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1、中国农村土地现状我国土地总间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甸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

7、于世界平均水平 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右607.15万公顷(0.91亿亩),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Uli积只占40%,中低产出占耕地面积的79% :可开发的厉备土地资源不足,其中可开发为耕地的约667万公 顷(1亿亩),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上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国土地 的基本国情。我国农民占全世界人口的1 / 3,他们的劳动生产方式大多数属于小农经济,只依靠家里的人均一亩多地根本无法获得社会平均收入。他们耍想维持在国家工业化进

8、程中的相对生活水平不 过份降低,要想供养子女劳动力以扩大生产,就得出外打工。从这一层面来讲,农村“留守儿童” 的出现是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矛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2、土地分配制度的不均衡土地分配不均最直接的表现是 我国各地区农民人均丄地不均和我国同一小地区农民人均丄地不 均,以及农民人均占有的富地、贫地、多灾之地和少灾之地不均。由于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因素和经济发展严币不平衡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四部地区地广 人稀、东部地区人多地少的局面。我国目前约右26亿亩耕地,约有丿L亿农民,也就是我国农民人均 耕地约近3亩。事实上,我国西部地区人均耕地高达亩,东部地区人均耕地仅一亩左右。土地多 的农民

9、,收入相应多些;土地少的农民,收入相对少些。富地多,贫地少的农民,收入多些;富地少, 贫地多的农民,收入少些。多灾之地多的农民,收入少些;少灾之地多的农民,收入多些。这种土地 分配不均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农民收入不均,造成农村贫富分化。正如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绅所说, 农民收入存在三大特点:绝对额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在地区之间很不平衡。试 问,在这种情况卜:农民艾怎能安于固守农村?我国农民自古有安土观念,倘若在农村就可以衣食无 忧,他们自然不用放卜傢庭与绕膝儿女,背景离乡去城市务工。3、与高速城市扩张并进的土地大面积“农转非”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农转非”本是题中应

10、有之义。然而,一些中国地方党政干部 漠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上地承包法,打着集体经济招牌和新农村建设的旗号,去侵占普通农民 所享有的土地承包合法权益,对于中国农民來说,无论城市化和工业化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什么,他们 首先要面对的是失地,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质上是将普通农民彻底无产 阶级贫困化。上世纪90年代的I年间,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加2640万亩,其中81%的新增建设 用地来自对耕地的占用,被占耕地共有2138万亩。丄地被征用或流转,农民首先感受到的是生活质 量的明显卜降,因此,一部分在农村生活的失地或准失地农民只能外出务工,并出现了与此相伴而生 的农村“留守儿童”问

11、题。(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兀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休制相适应的政治治理结构,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在户籍身 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共财政制度等方面所实行的城乡 分离的政策。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一国两制”(城乡),即一个国家两种不同的制度。半个多世纪以 来,城乡二元结构以一种不可动摇的地位,严贡地限制农民人身自由、妨碍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阻 碍农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过度提取农业剩余、造成城乡税负的极端不公,成为农民人均收入相对水 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低卜;农民负担久减不轻的根本原因,是束缚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体制性障 碍。1、以户籍制度为基础

12、的城乡壁垒1958年1月9 口,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该条例第10条第2款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做出了带约束性的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 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収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 户11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II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 口迁移制度的形成。虽然在改革以后,开始允许农民进入城市经商或打工,但农村居民仍然没有在城 市定居的权利,血是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作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这一城乡 壁垒事实上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13、,形成了两个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上右 重大差别的社会等级。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但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却在农民身上贴 了个陡目的“劣质劳动力”的标签,便农民的平等劳动权不可能得以真正实现劳动权的不平等决定了 农民在经济地位上决不可能与市民平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农民过城就业的限制 取消,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然血,农民工实际上难以在城市立足,他们只能以劳动力的资 格存在,被城市居民甚至执法者视为“二等公民仁农民工在城市所受到的歧视政策,使他们没有能力 也不敢将子女带在身边。留守家乡只能是农民工子女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休制以及相关的教育政

14、策规定和条款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 的教育问题,相反的,它对今天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姝群体起着催生剂的作用。这种催生作 用主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流动权利的限制。相关政策条款明确规 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流动儿童少 年中凡在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半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对携有流动儿童少年者,应查 询其户籍所在地有无监护子女上学的条件,公安机关应积极予以配合。第二,对父母來北京打工不足 半年或没有办理暂住证的打工者子女教育权利的限制。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 教育暂行办法指

15、出,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且其父N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C収得暂住证的, 可以申请在本市中小学借读,接受义务教育。很明显,很多来北京打工不足半年或者没有办理暂住证 的农村打工者,他们的子女在城市就学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被排斥在了学校的大门之外,只能回 家乡接受教育,变成留守儿童。第三,对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收取费用的不平等。 北京市的相关政策规定,流动儿童少年符合在本市借读条件的,由其父母持户籍所在地乡(镇)级 人民政附出具的该儿童、少年及其父N的户籍证明、其父母的身份证、在本市的暂仕证和外来人员就 业证等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上述主管部

16、门经核准同 意后,为其开具“在京借读批准书”。流动儿童少年可持“在京借读批准书”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 明,到暂住地附近学校联系借读,经学校同意后即可入学;流动儿童少年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借读,学 校可按照有关规定向其收収借读费和相应的杂费。在城市教育休制没有给农村打工者子女教育留出就 学空间的情况卜;打工子弟学校为这些孩子教育提供了鼓基本的保障。但是,由于这类学校的管理水 平低,帅资力量薄弱和教学设施落后等等问题,导致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低卜,使很多打工者子女接受 着城市的边缘教育,迫使一部分打工者子女不得不把随带子女送回老家变成留守儿童。城市对于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限制主要体现为政府的歧视性政策,核心是指导思想上明确规定要 在户籍所在地就学,具休措施上规定城市学校收収借读费。农民在城里打工,只能扮演“外乡人”的角 色。尽管农民工为城市发展拋尽血汗,但因为始终无法洗刷农民身份的胎记,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由民, 更逞论把子女接到城里接受教育。高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