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638380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贸易理论:证据再反思内容摘要:产业内贸易常被作为支持“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观察提出了若干质疑。建立 在68个国家数据基础上的静态和动态计量模型结果显示,经济规模、消费者喜好、 地理位置、贸易不均衡以及贸易环境(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等其中的一些因素, 在短期和长期里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发现促使“新贸易理论 重新去审视支持它的“证据关键词:新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计量模型 纵 观国际贸易格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经常被引用为支撑“新贸易 理论(New Trade Theory)的一个关键因索(Antwe

2、iler &3mp; Trefler, 2002)有别于以 固定规模报酬(Constant Scale of Returns)和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为前提的 “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则以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Krugman, 1981), “这也是强调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角色的一个重要的经验理 护(Helpman & Kmgman, 1989)。诚然,截至H前,“新贸易理论己经发展得和 半精致并且似乎也从实际中提炼了若干重要观点,“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模 型,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样化偏好以及产品的异质性等理论范畴纳入了

3、规 范的贸易理论分析之lp,(Lei & Liu, 2004)然而在本文小,我们将试图对这一 观察提出若干质疑。我们考察了“新贸易理论中提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证分析,并且 指出了其中的一些悖论和令人费解之处,重新思考的结果也许让我们应该对“新贸易 理论的证据进行再反思。这些发现意味着,如果“新贸易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部分产 业内贸易现象,我们也不能随意夸大它的重要性,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也许还有更复 杂的原因,如果试图仅仅用“新贸易理论”来加以解释,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矛盾。1本文系作者英文论文的译稿。1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关于“新贸易理论以及产业内贸易的简单概述。第二部分指出,尽管在肖今的发达国

4、家之间,产业内 贸易似乎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并不能而目也不应该被视为“将来必然在世 界贸易中占绝大部分的份额,? (Brander & Krugman, 1982)O第三部分我们将证明 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也主要存在于一些特定经济区域(Blocs)之中, 在一些有着所谓“大量”产业内贸易的国家Z间,产业内贸易的总量在GNP中并非占 了很大的份额。第四部分我们提供了更详尽的计量经济模型信息,考察了“新贸易理 论是否可以完全解释产业内贸易这一问题。第五部分色是文章的结论。一、“新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 通过观察,世界贸易的两个显著特征立刻展现在眼前:其 中之一是大部分的世

5、界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另外一个特征是,世界贸易中最 显著的部分是那些发生在相似经济体间的同质商品的交换一一尤其是发达国家间有 关工业制造品的产业内贸易。以相对优势为基础的传统贸易理论,似乎无法解释实 际所大量存在的产业内贸易,这-观点在过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Choi &Harrigan, 2002)。相似经济体之间产生的巨大的产业内贸易被认为“作为在现代工业 化国家贸易中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根本无法用传统贸易理论來加以解释。” (Lancaster, 1980)o“贸易形式似乎为以相似物品交换为主的双边贸易提供了深层次的动力。这一产业内贸易看上去既毫无意义乂很难从传统的贸易分析观点

6、出发来加 以解释(Helpman & Krugman, 1989)。所以,很多学者曾经认为这种相似特征的 商品间的贸易成为一个谜(Puzzle) o “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之间可以在不存在技 术水平的差异,或者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一定是有差异甚至相同的条件下,国际贸 易仍然可以存在(Dixit and Stiglitz, 1977; Krugman, 1979; Harrigan, 1994)O 所以,拥有相似生产技术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并且那些有着相似 生产要素密度的类似商品占了贸易的一大部分,这是用传统的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 的。只有用以递增收益和不完全竞争为基

7、础的“新贸易理论”才可以解释这一难题 (Grossman, 1992)O 2 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之间贸易再 反思 作为比较优势原理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国家与国家之间会为了充分利用它们 间的差异而进行贸易。这些差异可以是它们在提供或是消费商品上相对能力的强2 弱。但是,在实际中绝大部分的贸易似乎是以“相似”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 在先天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而比较利益较多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贸 易,反而大大小于条件互相类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新贸易理论”认为 也许比较优势之外的某种力量正在从中发挥作用。正是在“新贸易理论的推动下, 规模经济自1970年代末以

8、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热门话题。人们将这种源自规模 经济的比较利益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利益。这种有规模经济的模型,由于去掉了传 统的固定规模报酬的假定,故能解释生产力和贸易依存度3同吋提高以及贸易量比收 入增长更快等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再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情况并非 全如“新贸易理论”所想象的那样:相似经济体间大量的有关札I似商晶的贸易并非与 比较优势毫无关系。实际上,传统比较优势的基本思想稍作变化后可以为这种贸易 提供一种解释:如果这种相似商品的贸易仅能带来不多的利润,那么这些必须进行 相似商品贸易的相似经济体就必须通过加大贸易量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一粗浅的 反思给“新贸易理论提出了

9、一个问题:也许相似经济体间显著的产业内贸易之所以 非常重要,并非因为它无法用比较优势原理来加以解释,而是因为它可以很容易地 在其它理论中得到解释(Donald R. Davis, 1995)。为什么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量 要多于发展家的产业内贸易量?事实上第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有着更高的 GNP,而并非由于相对于发展家,发达国家间的情况更为相似。考虑以下情况, 这-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两个进2以斯密(Smith, 1776)为代表的绝对优势说,当代经济学称其为内生比较利益说; 而以李嘉图(Ricardo, 1817)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和赫克歇尔一俄林(Hcckschc, 1919; Ohlin

10、, 1933,简称HO)为代表的禀赋比较优势说。这两条思路的差别并不是简单的 外生与内生比较利益的差别,它们本质上代表着经济学的不同发展思路。前者关注 分工网络、经济组织等拓扑性质的变化,而后者则关注资源的分配与流向等非拓扑 性质的变化(Zhang & Yang,2001)。3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的两难冲突, 就意味着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升,消费者的效用下降。市场竞争就会去折 衷这种两难冲突,达到某种垄断竞争的均衡。3行这种贸易的国家小,有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成比例地减少为零,因为一个国家的进口或出口不可能超过它 的GNP,那么原先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必定减少为零。有关学者

11、曾针对发达国家 与发展家之间的贸易量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Markusem & Wiglc, 1990)。 实验的H的是为了验证这样一个假定:发达国家间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之 间有着更高的贸易量原因是:(1)由于发展家小存在着贸易保护政策(以及发 达国家针对发展家的保护政策);(2)因是由于发展家相对较低的GNP。 他们使用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实验共包含三个不同的情况:1、全球自由贸易条 件下;2、壇大发展家的要素禀赋使其GNP与所比较的发达国家基本持平;3、 第一和第二条件同时进行。在情景2和情景3里,这个实验减少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绝对”禀赋差异(量),但同时保持它们原来的科

12、技、消费喜好以及“相对” 禀赋差杲。于是在绝对收入水平方面双方变得极为相近,但是最初在相对禀赋方面 的差异并未改变。换句话说,实验并非使得这两个国家完全相同,毫无差异,而是 让所有的相对差异都被保留,只是使那些国家有相似的收入水平。实验的结果验证 了他们的两个假设。全球自由贸易以及发展家的绝对收入水平增加(情景1和情 景2),各H都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小国家Z间的贸易,并且相对于发 达国家间的贸易增长,这一增幅更为明显。出验证情景3后,发达国家与发展家 相对于发达国家之间会有着更大的贸易额。半然,这些实验结果并不能证明“新贸 易理论并非是贸易中的重要决定因索。但这些结果确实给“新贸易

13、理论提出了值得 深思的疑问,同时也促使我们更多地思考世界贸易体系以及它的运转结构。 三、 经济特定区域内部产业内贸易再反思 如果我们对世界贸易体系稍加研究,就不难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可以分为三个“集团,也就是特定的经济 区域(Blocs):欧盟,北美和4 日本。在木部分中,我们将研究在这些经济区域之 间以及在区域内部的制造业内贸易。我们的动因之一是,在我们所取样本的最后吋 期,即2000年,制造业的总贸易额占了世界总贸易额的73%以上;而另一个动因则 是这三个区域里的制造业贸易额在发达国家总贸易额小同样占到了大约73%的份 额,“这是在当今世界制造业贸易的一个极有特色的现象X

14、Rowthom, 1992)。我们 已经指出,产业内贸易是支持“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证据之一。但是“新贸易理论 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发达国家贸易产生的地域性因索。例如,近些年来欧盟国家间 产业内贸易的增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政治经济的整合(Integration)o正因为 世界贸易数据是以国家为单位记录的,而并不包括一国内部的不同地区间的贸易, 所以看似新鲜的“新贸易理论其实只是一种错觉。假如将美国各州重新划分为一个 个国家,我们就会发现,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什么新鲜事物,它只是统一市场的一个 普通特征罢了。现在让我们来分析这三个经济特定区域。由于二战的缘故,在六十 年代欧洲重新恢复统一。于是那个

15、吋期对于制造詁,欧盟国家的进口量仅占总支出 的5%。在90年代,这一数字则大幅增加至40 50%,血在这些进口中,大约75%都 来自其它的欧盟国家。而恰恰相反的是,欧盟制造业出口中的70%都流入了其它的 欧盟国家,剩下的大部分到了发展家,只有不足10%的产品出口至北美和日本(参见附录一)。在我们研究的吋期里,即整个90年代,日本几乎不进口制造品。 它的绝人部分进口来自周边新兴工业国家(NlCs)o而口本对欧盟和北美的出口却远 远大于进口。在2000年,欧盟和北美从H本进口的制造品分别占了它们各自GDP的 0.89%和1.78%的比例。这个吋期,曰本无论是对美国或是欧盟,贸易量都不算很大, 同吋

16、日本的贸易主要是单方向的,也就是说,在日本的例子中,我们并没有发现特 别多的产业内贸易迹象(参见附录一)。相对于日本,产业内贸易在美国的贸易额 度中占了更大的比重。尽管如此,产业内贸易量依然相对较少。2000年,美国从欧 盟进口的制造品总额仅占其GDP的1.83%,占其在制造品总支岀的3%。在这一点上 美国和加拿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按人均计算,美加间的制造品贸易是美欧间制造 品贸易额的六倍还多。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加拿大间经贸关系之密切,以及美 欧之间相对疏远的贸易5 关系。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产业内贸易 主要存在于各地区内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大量的产业内贸易都是各经济区 域所特有的,那么对于试图利用一般的理论来对它加以解释的前景,我们只会报一种怀疑的态度。这些经济区域大多能做到高端制造品的自给自足,并且大多数有关 这些项H的贸易都是在区域内部进行的。此外,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产业内贸易的 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