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638368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届台湾本土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屆台灣本土心理治療學術硏討會會議計畫書議日期:民國95年4月2830日(週五週日,共三天) 議地點: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舊館三樓第一會議室經費來源:硏究院主題硏究先導計畫心理照顧與倫理療癒的契入與疏通: 現象學心理學的本土化論述(執行期間:93年8月1日至95年7 月31日,主持人:余安邦)主辦單位: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協辦單位:臺灣心理治療學會、華人心理治療硏究發展基金會會議緣起:在台灣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中,最早也是持續性的提出槪念架構的,首推楊 國樞(1993,1997,2004)。早期楊國樞(1993)相當直接地劃分了華人與 西方兩個不同的心理現象群聚,且視各自有其實在的內容核心。這樣的

2、看法 其實有著將社會範疇當做分析範疇的誤用之嫌。李維倫(1995)即曾指出:如此 的疇範對立指向了華人心理實體與西方心理實體的預設,而這樣的實體 對立不但在現象上難以獲得區辨,對硏究的進行也將造成理路上的困難。四年後 楊國樞(1997)對本土化硏究的架構提出進一步的思考,其中除了水平的華人 與西方的兩造關係外,加上了垂直的心理行爲現象與社會文化脈絡 之關係形式。楊國樞在後來的思考上已經考慮到,把社會文化脈絡視爲變項 或因索,並不是最佳的本土化硏究策略,也就是不再只是把社會文化當成是不變 的元件或因子。可惜的是,在楊國樞(1997)的想法中,心理行爲現象與社 會文化脈絡的垂直性關係架構,仍然是從

3、屬於水平的華人與西方的兩 造模式下,而用來說明華人或西方槪念中的實質內容(引自李維倫、林 耀盛、余德慧2006)。値得一提的是,在楊國樞(2004 )晩近的文章中,提出本土化心理學與 本土心理學的不同,認爲我們沒有(或者是尙未有)內生性或原生性的本 土心理學(indigenous psychology ),但可以將西方心理學本土化,即進行某 種的搓揉消化以契合於本土的心理行爲現象,從而生產出所謂的本土化心理學(indigenized psychology )或準內生性心理學(quasi-endogenous psychology )。這 個主張看起來仍是屬於華人與西方兩造模式,但兩造之間已非對

4、立,而 是前者要消化後者,以符合前者所處之社會民情。如此一來,在槪念的性質上,華人已不冉被標舉爲有不變核心的內容實體,而是一個可以爲之擴充與發展 的範疇,也就是具有草擬的(discursive )性質(余德慧,1997a,1997b)。但接 下來,更爲重要的是如何適當地進行本土之化的問題了(引自李維倫、林 耀盛、余德慧2006)。一、我們需要本土化的臨床與諮商心理學嗎?大致而言,台灣的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從萌芽至今已近三十年,然而在臨床與 諮商心理學方面,除了零星的幾篇論文外,卻遲遲不見本土化行動的積極開展。 其中緣由爲何?有待釐清。而做爲心理學應用學門的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照理說 應是密切地接觸著

5、在地社會的人情與行爲的。如果說心理學本土化的命題是對 的,即心理學知識若不是由在地的社會文化傳統與處境中產生,將與在地人們的 心理處境有所隔閔(楊國樞,1993)。然而,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應是最容易覺察 這種隔閔的心理學次學門之一,但是,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本土化的呼聲從未顯 化,是因爲沒有隔閔?抑或是沒有察覺隔閔呢?若說沒有隔閔,則顯然背反了本 土心理學學者們長期地觀察;若是有所隔閔卻乂沒有察覺,則爲何如此?臨床與 諮商心理學者需要去察覺這個隔閔嗎?察覺了這個隔閔後乂如何?本土化的臨 床與諮商心理學真有其必要嗎?不論學者向贊成或否定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本 土化之發展,要凹答這些問題顯然都必須對臨床與諮

6、商心理學的發展進行績密 地思考與釐清。觀察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發展,不論在西方或是在台灣,都顯示出-個主要 的特徵:專業化。專業化在現代主義社會中幾乎等同於機構化。因此,大 部分的臨床與諮商心理學者都會同意,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發展,一直是在專 業化/機構化的方向前進,這個發展方向體現在諸如操作埸所的制式化、訓I練 課程的標準化、診斷系統與治療方式的手冊化,以及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與 受助者之間關係的守則化(專業倫理)等。臨床與諮商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也依 循著同樣的邏輯與道路。然而,當台灣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專業化與機構化口漸 成熟,另一方面卻也正形成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高門檻化。簡單地說,高門 檻

7、化就是專業化與機構化後所產生的運作邏輯與設施,與-般民眾日 常生活中的邏輯與設施之間有著實質的差距,而且前者通常被視爲是現代的、進 步的,後者卻常被看做是退步的、落伍的。因此,一般民眾要能夠接受到臨床與諮西心理學的專業服務,首先就必需要 具備跨過門檻的條件或能力,比方說,他/她必須瞭解並接受機構運作的規 則,能夠在生活作息中騰出固定時間,接受爲期數月、甚至數年的心理治療,以 及能夠接受以心理學的語言來認識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等。而沒有這些 條件或能力的人,就很難出現在機構中的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面前,或者沒 有辦法維持與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的接觸與連結。從後群人的角度看來, 臨床與諮

8、商心理學像是另個國度,不知道要如何跨入,也不見得覺得需要跨 入。由此我們可以看見,心理學知識與在地生活間的隔閔,在臨床與諮商心理學 的專業化與機構化運作中,大部分必然由高門檻的現象所掩蓋起來。這也爲 臨床與諮商心理學遲遲不見本土化的原因給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服務的高門檻,讓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們接觸到都是 有能力以專業化/機構化邏輯,而非以其日常生活邏輯來與之互動的人們,從而 使得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知識及運作與在地生活間的隔閔隱而未彰。即使學者們察 覺到社會111有爲數眾多的人無法爲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服務所觸及,並且想要讓臨 床與諮商心理學與社會大眾的生活相互勾連起來,但由於高門

9、檻化與專業化/機 構化並肩而行,學者們難以背棄原本專業化與機構化的方向。因此,要拉近兩者 間的差距,主要的策略便在於以宣傳、教育的方式來提升i般大眾及學生的 心理學索養,而不是尋求方法讓臨床與諮商心理學跨出本身發展所產生的高門即便臨床與諮商心理學不斷地朝向專業化與機構化,同時也伴隨著高門檻化 的現象,但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有必要進行本土化來與i般大眾日常生活的理路勾 連起來嗎?到日前爲止,台灣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專業化與機構化道路看起來似 乎是成功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多年來努力尋求國家以法律來承認臨床與諮商心 理專業也已達成,這不就告訴我們到日前爲止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而未來有修 改的必要嗎?爭實I

10、:,專業化與機構化是國家訂立心理師法的基本條件,因此爲了讓 臨床與諮商心理學在台灣的學術界與醫療事業中佔有一席地位,本就應在策略上 強調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專業化與機構化。但這並不表示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發展 只應限於專業化與機構化,或者臨床與諮簡心理學堅持在以往設定的道路上就足 以應付未來,甚至是眼前社會環境轉變所帶來的要求。臨床與諮簡心理學在目前 與未來確實有進入人眾生活的意圖與需要,但這樣的進入所牽涉到的環節、 意涵與準備,再冉都要求除了專業化與機構化的發展外,臨床與諮簡心理學也必 須發展一個與在地生活理路勾連的本土化道路。因此,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本土化 的需要並非去推翻專業化與機構化的道路,也

11、非大眾化的迎合路線,而是要 瞭解與發展一套轉化與勾連的機制,讓日前走專業化與機構化道路的臨床與諮商 心理學邏輯與台灣社會在地生活的理路邏輯相互通達、緊密連結。二、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本土你略:在地轉化而非重新翳沿著上面的討論,我們認爲必須以再地轉化而非重新建構(譬如說 建構一種純華人式的心理治療),來做爲臨床與諮商心理學本土化的道路。 這樣的取徑是長期參與心理學本土化學術運動,且持續關心台灣社會中之受苦與 療癒現象之學者,在過去幾年的合作與討論後所發展出來的觀點。底下將進一步 申論這樣的觀點,但爲了避免與一般印象中本土化二排拒西方知識二華人傳統 至上的論述混淆在一起,我們將先討論以中西之別來做爲本

12、土化核心論述 的問題所在,並凸顯在地轉化策略的重要意涵。對心理學本土化的一般認識會認爲本土化就是將華人與西方對 立起來,就是排拒西方的心理學知識,而且是要建立華人的心理學知識。 台灣早期的心理學本土化論述111的確有這個面向,但這卻不是整個本土化的意涵 所在。其實,將東方/華人:西方/非華人對立起來,以中西之別來進行 本土化的心理學,有其重大的理論上與實務上的困難。台灣心理學本土化運動實是源自於學者對於學術知識與在地生活理路之間 斷層,因此,它們之間的隔閔是具體被感受到的、不容否認的。但承認文化障壁 的存在並不表示西方J的心理學與華人的心理學就一定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反過來說,我們可以感受到西

13、方的心理學知識有其一定的普遍性,但同樣地 這也並不表示我們就可以不經消化地將它(們)應用到在地社會上來。由此來看, 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本土化議題,重點應在於承認目前臨床與諮商心理學之理路 與邏輯,與在地人們生活中的理路與邏輯的共同存在,以及其間的隔閤,如此才 能夠將焦點擺放在瞭解並建立個消化轉化的機制,讓兩者的邏輯理路勾連起來。這樣的方向不是侷限於中西之別的對立建構,而是轉向創造性的整合。換言之,做爲主流幹道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服務,與有如地方道路 般的在地助人作爲之間,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彼此收納的交流道。以交流道 爲喻,臨床與諮商心理學的本土化既不需否定台灣社會中已存的種種助人與照顧 作爲,也

14、不是要推翻或取代機構中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形式,而是要謀取兩者 之間的橋接,讓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可抵達的領域,在台灣社會川進一步擴展。 這也正是採取在地轉化策略的意涵。總地說來,基於以上的問題意識與硏究構想,我們企圖在過去硏究的經驗與 基礎之上,且嘗試從現象學心理學的觀點論述,繼續集合國內各大學及學術硏究 機構相關之學者,進行跨學門的整合性硏究。相信在大家的相互刺激、協助與支 援之下,未來更具創新與意義的本土心理學理論知識,以及助人技藝的達成與發 展,是指日可待的。而爲增進、推廣國內學術界及硏究生對此主題之硏究興趣, 深化且強化相互學習、互動之機會,並培養、提升此方面硏究人才之知能,過去 幾年

15、來,我們舉辦了各種學術會議、硏究工作坊、專題講座及硏究生硏習營等等。 未來我們仍將一本初衷地繼續召開各種類型的學術活動,持續地往華人本土文化 心理學的學術方向努力邁進。三倫理主體做爲本土療癒硏究的核心思維眾所周知,對本土心理治療的關懷已經是全球在地化的重要課題,-方面是 每個文化區域都有其助人與療心之固有領域,並根植於當地社會當中,另一方 面,全球化心理醫療乂夾著強勢地區文化的精良知識,橫掃每個地方。人文社會 領域的心理治療在生物醫療的全球化橫掃之際,往往處於被忽略的冷僻角落,但 是就身心靈的醫療策略來說,人的心靈深受文化的制約、深受地方性的人文結構 所影響,若是刻意加以忽略,恐怕會造成精神醫療徹底的異化,在身心靈的效果 也會造成重大損失。全球第三世界的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界早有鑑於此,往往在 生物醫學之外,也致力於本土的心理治療,無論是挖掘舊有傳統的心靈療癒技術 (如印度的吠陀心理治療),或者透過本土文化的意義結構而創發的本土心理治 療(如日本的森田療法、內觀療法),都產生相當有地方價値的心理治療。在早年台灣的精神醫療與心理治療界,也對本土心理病理與心理治療投注相 當的注意,例如,林宗義教授對台灣青少年心理、林憲教授對華人民族性的心理 病理、陳珠璋教授對本土團體心理治療的培育、曾文星教授對華人神經質症的啓 發性觀點、柯永河教授的習慣心理療法,乃至於楊國樞教授對本土心理治療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