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626280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以第四乐章为例(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1Abstract:1一、作者与作品背景概述2(一)作者简介2(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义3二、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作品分析3(一)作品的曲式结构3(二)作品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5(三)钢琴伴奏织体特点7三、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演奏分析8(-)演奏技巧分析9(二)演奏情感分析10参考文献12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3浅析中提琴曲童话场景的艺术特点一以第四乐章为例 摘 要:童话场景是舒曼晚年时为中提琴所作的一部独奏曲。作品旋律优美, 乐章间有较多明显的节奏变化。作品的演奏与研究价值对中提琴专业的同学提高 自己专业水平,提升专业素养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从作品分析及演奏等方 面对中提琴作品童

2、话场景第四乐章进行简要分析,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及 其艺术特点,对中提琴的演奏有更直观的认识。关键词:中提琴;舒曼;童话场景;艺术特点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Fairy tale Scene H inthe Viola Music - Taking the Fourth Movement as an ExampleAbstract: Fairy tale scene11 is Schumann in his later years for the viola made a solo. Works of melody is

3、 beautiful, there are more obvious changes between the rhythm.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s and the value of the study of viola profession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level, improve professional quality has far-reaching imp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fourth movement

4、of the viola *s fairy tale scene11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and playing of the work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nd to have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viola1 s performance.Keywords: Viola; Schumann; Fairy tale scene ; Artistic feature

5、s中提琴(Viola)首先出现在16世纪初意大利,它的前身是古老的中音维奥 尔。起初还被分为次中音提琴与中音提琴两种类型。在17世纪,中提琴加入西 洋管弦乐队。由于其声音的特殊性,所以在乐队中经常处于伴奏的位置。二十世 纪初,中提琴逐渐受到了作曲家与演奏家的青睐。不断涌现出众多中提琴演奏家, 而且中提琴声部在圧队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除此之外,诸如斯美塔纳、 伯辽兹、欣德米特等一些优秀音乐家为中提琴量身定制的作品也逐渐多了起来。 其中,童话场景就是舒曼为中提琴所创作的一首独奏曲。一、作者与作品背景概述(一)作者简介罗伯特舒曼是一位来自德国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及评论家。他出牛于一 个书商家庭

6、,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也将对文学的热爱 融入到了之后音圧作品的评论与创作中。父亲去世后,因为母亲的坚持使得舒曼 高中毕业后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并改学法律,但舒曼不能放弃对艺术的渴望,随后 便逐渐偏离了母亲为其制定的发展计划。舒曼在1830年于法兰克福欣赏过“小 提琴之神”帕格尼尼的精彩演出后,便下定决心继续艺术的道路,并且将其视为 终身事业。然而成功的道路并不多是一帆风顺的。1832年舒曼由于手指的伤病 不得不放弃了成为钢琴家的梦想,随后专注于音圧作品的创作。1835年舒曼与 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克拉拉结婚。婚后克拉拉常作为舒曼钢琴作品的首演者,极大 的推广了舒曼的咅乐作品也使得

7、舒曼在咅乐领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令人 惋惜的是,晚年时舒曼因为承受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导致不堪重负的他患上了 严重的抑郁症,最终于1856年逝世。舒曼的音乐创作与实践中经常提到要时刻强调音乐情感对听众的意义及目 的。当时,舒曼的音乐作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而他也被誉为浪漫主义中 最具浪漫精神的人。在作曲方面,舒曼则是第一位彻底的音乐反叛者。1他认 为在音乐的创作中,没有必要顾及那些古典结构和种种碍手碍脚的限制。他甚至 还觉得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并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这也就是之后的 浪漫主义理论。(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意义童话场景是1851年舒曼为中提琴作的一首独奏曲。当时的舒

8、曼随着年 龄的增长,随之而来的精神疾病也已经日渐加重。并且舒曼晚年还经历了多次迁 居,从事的指挥活动与音乐的创作也频遭挫折。1851年3月作品完成后,在舒 曼的家中,由贝克的中提琴与克拉拉的钢琴对童话场景进行了首次并未公开 的演出。1852年6月,由卡塞尔出版社进行对作品的出版。1853年在德国波昂 由瓦西勒夫斯基的中提琴和克拉拉的钢琴,为童话场景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 演出。2童话场景是19世纪50年代初中提琴为数不多的大师作品之一。作品的 节奏多变,怎章间还加入了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强烈的戏剧冲突。对听众而 言,在欣赏这部作品时总能深入音乐深处,感受到舒曼在创作作品时想表达的音 乐情感及冃的

9、。对于演奏者来说,这部作品不但是一首练习中提琴演奏的上乘之 作,还是对自己演奏水平的考验。所以童话场景不仅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中 提琴独奏作品,更是舒曼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二、童话场景第四乐章的作品分析童话场景共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其专属的主题,曲式结构不同 的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处理及音圧表达。第一圧章(浪漫)为d小调,3/4 拍。大量运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旋律优美且充满梦幻色彩,是一部相对自由的 三部曲式。第二乐章(活泼)为2/4拍,是一部F大调的回旋曲式。第二乐章打 破了作品先前的情感,节奏变化明显,形成了具有鲜明对比的音画场景。第三乐 章(嬉游)又回到了 d小调2/4拍,是一部具

10、有强烈行进感的单三部曲式。在本 圧章的速度方面,舒曼还设定了具体的要求:在原有的速度上加快以达到接近急 板的冃的。在进入作品的第四乐章后,乐曲的整体风格又一次发生了明显转变。 D大调的第四乐章为3/8拍,速度为缓慢的慢板,并且还是一部带有“甜蜜忧郁” 色彩的单三部曲式。(一)作品的曲式结构童话场景第四圧章作为一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3/8拍,其中还包含了间奏、尾声。其曲式结构如图所示:呈示段展开段间奏再现段尾声1 3()31 5859 6263 9293 94ABA呈示段A (1-30)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8)是由两个四小节的 乐句构成的主题。此处3/8拍的节奏与中提琴神秘而又深沉的

11、音色相结合,再加 上弱起的主旋律,使音乐变得忧郁而又温暖的同时还极大渲染了进入“梦乡”前 不安的情绪。(图1)Langsam, mit melancholischem Ausdruck. Lento malinconico.(图1)第二部分(9-22)对原有的主题进行延伸。此处音区虽然发生了变化,但 旋律依旧不改轻柔缓慢的特征,为“梦乡”营造了静谧的氛围。第三部分(23 -30)为主题的完全再现,描绘了进入“梦乡”后的安逸与悠闲。展开段(3158)为并置型中段。(3950)为乐段的新主题材料,与原本 的音乐主题形成了强烈对比。(3138)与之后的(51-58)形成了平行乐段的 关系,分别为多个

12、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琶音旋律。琶音的多次重复出现不仅使“梦 乡”的氛围变得欢快阳光,还为新主题的进入作了充分的准备。结尾处,它的再 次出现更加凸显了 “梦乡”活泼风趣的形象。(图2)(图2)间奏(5962),在间奏部分的四小节中把展开段中多次出现的琶音节奏作 为过渡出现。为接下来调式、速度发生的变化以及再现段部分“梦乡”主题的岀 现做准备。再现段(6392),此部分针对作品第四乐章的呈示段进行了简单再现,同 时也预示着舒曼为听众所打造的童话场景已接近尾声。其中有儿处旋律对主 题材料以模进的手法进行扩展,整体依旧延续了原先的音乐情感也使得“梦乡” 富有诗意的音乐形象也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尾声(939

13、4),此时旋律已经消失,乐曲丰富的情感表达也归于平静。旋 律经过两个八分休止后又拨奏了两个双音后休止直至结束,留给听众无限的遐 想。(二)作品的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作为一部作品的终曲,乐章本身通常带有总结性。尤其是作品童话场景 在经历了之前三乐章“浪漫”、“活泼”、“嬉游”不同的主题后进入了第四乐章一 “梦乡”。为了充分诠释这一主题,也为了对作品有一个完美的收尾,所以第 四斥章中调式调性与和声特点的创作也变得格外重要。D大调与d小调形成了同主音大小调间首尾呼应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相 差三度的大小调关系,让第四乐章更具有诗意。3并且D大调的温暖明亮与d 小调的阴沉忧郁的情感对比也更加凸显。乐曲旋

14、律开始的第一个音为小字组f, 伴奏部分为D大调的主和弦(D、A、f)。在旋律中也未见升高的七级音C,所 以此和弦的运用确定了本乐章是以D为主音的大调性质。乐句从主三和弦原位 开始,然后在稳定的主和弦与不稳定属、下属和弦中不断交替。通过对低音部分 的分析可以看出呈示段多以原位和弦为主,和弦的转位较少出现。需要注意的是, 圧章的第9, 10小节分别出现了#D、还原C,但因只持续了三小节所以具有离 调的性质。这部分以不稳定的屈三和弦原位开始,进行到稳定的主和弦,然后来 到sll的六和弦,接着主四六和弦连接属和弦后在e小调主和弦结束。之后还原 F、还原C出现以及小节开始处和弦(还原C、G、C、E)的运

15、用说明此时调式 又离调到了 C大调。三小节后随着#C、#F的再次出现调式又回到了开始的D大调。(图3) 4 _*,p.r-lfc,ai 1 1 jrr二 1 一二(图3)接下来乐曲从D大调的属和弦开始。在随后的呈示段中较少运用下属和弦,主 要为主和弦与属和弦之间的交替出现。其中还加入了大量的经过咅与辅助咅,这 些和弦外音的运用使音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细腻的描绘了 “梦乡”的恬 静与安逸。最后,呈示段部分结束于D大调的属和弦。属和弦的不稳定性也为 展开段中新主题的进入及随后调式及和声的变化提前做准备。展开段,此时乐曲由之前的D大调转为F大调。调式的变化并没有使音乐 听起来格格不入,反而由于大调之间的转变,使得音乐风格变得更加明朗清晰。 其中(3138)为一组多建立在F大调主和弦(F、A、C)的琶音。旋律围绕由 下而上再到下的特性使得“梦乡”整体氛围随之开始变得欢快风趣。39小节开 始为歌唱性的旋律,也就是展开段的新主题。新主题材料多使用建立在主音F 的下行音阶,增强了 “梦乡”的趣味性与音乐的流动性。(4246)小节开始进 入新主题材料的高潮部分,主和弦原位及其转位的运用使旋律变得抒情且坚定。 47小节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