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

上传人:窝*** 文档编号:203590604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5.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欣赏:魏晋南北朝(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晋南北朝书法篆刻魏晋南北朝书法n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石门铭n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石门颂n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文共655字。 (见教材61页)泰山金刚经n泰山金刚经,摩崖刻石。南北朝时刻于山东泰安县

2、泰山石经峪花岗岩溪床, 没于水下千年,泉水改道,始见天日。 泰山金刚经书者何人,无定论。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字迹逾一尺,笔法隶楷参半,多用圆笔,有篆意,结体雄深拓展。是魏体楷书的最佳范本之一。 隋唐n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平复贴西晋陆机书。章草。纸本。纵238厘米,横205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n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

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n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

4、无之誉。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初月贴 姨母贴 姨母帖,行楷,载原裁于唐人摹万岁通天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二谢帖 n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

5、并称为“二王”。 n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n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献之东山帖 玉本十三行伯远帖 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 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故宫博物院。 n全称中岳嵩高灵庙碑。北魏正书碑刻。传为寇谦之书。太安二年立于阳城。碑阳二十三行,满行五十字。碑阴七列,首列二十二行,次列十六行,第三四五六列各二十九行,第七列九行。书法奇古浑穆,藏巧于拙,乃北魏碑刻翘楚。版

6、本以碑文中第一行“太极剖划”四字未稍损员为明拓本,考见增补校碑随笔。有影印本行世。 泰山金刚经n智永中国南朝陈、隋书法家(公元6世纪)。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极,生卒年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n智永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 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7、n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n虞世南,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n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

8、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虞世南積時帖 n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多宝塔碑 颜家庙碑 n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後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玄秘塔碑 柳公权神策军碑n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张旭狂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