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有意义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560725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义-有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意义-有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意义-有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意义-有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意义-有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义-有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义-有意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3. 纬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4. 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5.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6. 东西半球的划分20 W往东至160 E为东半球,20 W往西至160 E为西半球。7. 高中低纬的划分南北纬30 Z间为低纬度,30 -60 Z间为中纬度,60 -90之间为高纬度。&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2、。9.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10.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同一嚨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零点经线往东至口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口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16.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周 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 度:1670C0Skm/h);地理意义(a.

3、g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经度每隔 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区时换算公式:所求区时二起时区区时土时区 差.c.地球表血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1&地球的公转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LI点,7月初远点);方向(白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 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年,BIJ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 年,BP365H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为1 /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 点慢);地理意义(乩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19. 太阳直射点的

4、冋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真射点自23 26 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 23 26 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白23 26 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 23 26 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20.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由太阳宜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肓射点(太阳 高度为90 )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当地正午太阳 高度角的余角即当地纬线与太阳肓射点纬线纬间距.21. S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

5、夜最短,极 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區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口,昼最短 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22. 四季的划分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 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余类推。23五带的划分南北回归线Z间(有太阳直射)为热带,极圈以内(有极拄极夜)为寒带、其余为温带。24. 气温的垂肓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T米以上,气温随 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25. 气温的水平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

6、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 纬凸出,反Z,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 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26. 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27. 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28. 全球的热量平衡就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血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相等。29. 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Z,气温低,气压高。30

7、. 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育于等圧线,并指向低圧。高 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加上摩擦力 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Z间成一夹角。36.气候的形成太阳辐射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最基木因素。下垫面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 状况。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再分布。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改变下垫面状况,对气候产生影响。37. 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制与 种植方式)。建筑:街道应与子午线成30 -60的夹角。交通:公路、铁路的设计,需 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出现

8、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 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38. 台风的形成与分布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西北太平洋 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39. 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使极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血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40. 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危害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耍原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 危害人体健丿隶,并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41 .酸雨的成因及危害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9、燃烧矿物燃料,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影 响鱼类生长,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42. 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rh低纬海区向高纬海区递减。43. 海水温度的垂育.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变化很小。44. 海水盐度的分布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海区递减。45. 大潮与小潮新月、满月时出现大潮;上弦月、下弦月时出现小潮。46. 表层洋流的分布南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 心的大洋环流(逆时许)。南极大陆外囤的西风漂流;北卬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47. 海洋漁业资源的

10、分布主要集中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48. 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海洋污染(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冷却水、农业废水和石汕渗漏等);海洋生态破坏 (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及白然环境的变化等)。49. 海洋权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行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 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城 及底土白然资源的主权。50. 地売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売物质循环。51. 地质作用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 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

11、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和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52. 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地 壳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相 撞挤压处,常形成山脉。53. 地质构造褶皱(乩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时成谷;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 成为谷地,有时成山)。断层(乩地垒: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b.地 堑: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54. 地质构造与生产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稈建设等有

12、很大帮助。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水库等大型工稈选址,应避开断 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55.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南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 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Z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 径流还起调蓄作用。56. 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所作的连续运动的过程,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 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57.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莲(水湿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铁芒箕(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 境)、旗形树冠(风向)、

13、矮牵牛(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5&植被的环境效益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农田、吸烟除尘、降低噪 声、美化环境。59.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60.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分异因素,白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 规律的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 作有规律的更替);山地垂頁地域分异(由于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 加而变化,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育分布的特点)。61. 陆地白然资源的分布土地、水、生物

14、等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矿产资源 的分布则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62.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若干种地质灾害,它们在成因上是相关的。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 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63. 农业的区位因素气候因素中的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地形影响耕作的难易、 农业的类型和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十.壤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 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岀;交通的心头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地 域大为扩展。此外,国家的政策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干预。64. 工业的区位因素原料、能源对工厂区位的

15、影响逐渐减弱;市场王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交通对王业具 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工业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逐渐 增加;环境因素L1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65.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大气污染企业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真的郊外;水体 污染企业应设置在远离水源地或河流的下游。66.1业地域的形成工业的物质联系和信息联系导致匸业集聚和丁业分散,进而形成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67.聚落的形成原始采猎社会一一穴居、巢居、逐水草而居(分散、不稳定、临时性);第一次社 会大分工乡村聚落(分散、半固定性);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村聚落(团状或带 状、稳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聚落(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68. 城市的区位因素白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社会经济因素(白然资源、交通、政策、军事、 宗教)。其中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交通、自然资源因素仍起巨大影 响,科学、旅游成为新的因素。69. 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bl前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