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品】3 发展心理学总结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3KB
约19页
文档ID:203512959
【精品】3 发展心理学总结_第1页
1/19

《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学科,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产生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出生到衰亡)狭义仅指个体心理发展2、 心理发展的性质:①整体性;%1 社会性(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是社会文化决定,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1 活动性(心理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 约化和超越化);%1 规律性: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⑵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⑶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婴 幼儿期和少年期发展最快)3、 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1)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认知过程起主导作用);(2)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 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 心理发展的连续和阶段性关系;%1 心理发展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1 “关键期”问题・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1、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2、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是发展性,即体现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3、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横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和纵横交叉研究设计。

1) 横向研究设计: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 优点:①适用性:②时效性(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缺点:①人为的联结性;②纽群效应(受不同社会环境影响当作是年龄影响)2) 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的长期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①系统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②揭示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①时效性差;②被试容易流失;③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反复测试)3)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先进行横向研究,然后进行纵向跟踪研究4、 研究新趋势:①跨文化比较研究(相似性、差异性跨文化比较研究);②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③研究方法的報合(皮亚杰用临床法研究儿童认知);④训练研究和教育研究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NEW1、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①心理发展是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 现过程;③环境(教育)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2代表人物:高尔顿(优生学)2、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①心理发展是山环境因素决定的;②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③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华生3、 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①心理发展是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②把遗传和环境看成 两种孤立因素影响心理发展;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简单I何机械的拼凑4、 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发展的理论①观察学习;②替代性强化:代农人 物: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5、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 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外的结果1) 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转化标志:%1 随意性: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1 概括•抽象化: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1 整体化: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纽.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1 个性化: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突显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2) 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3) 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1 最近发展区: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与成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水平的差距;%1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1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以个休发育成熟为前提,以一定的心理机能发展为条件6、 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1) 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休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休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 构过程。

2) 皮亚杰认为“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垠高级形式的适应”,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1 图式:即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经历着不断构建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进行的1 同化: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報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1 顺应:指主休图式不能适应客观要求,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1 平衡:主休发展的心理动力,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 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3)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中介4)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 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可能和必要条件;%1 经验:物理经验(客体本身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1 社会环境: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1 平衡化:最重耍和决定性因素前三因素必须协调;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化的自我调节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1、 心理发展的连续论2、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3、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①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②心理发展中量变和质变关系4、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1)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四个阶段岁数认知水平思维特点感知运动 阶段0-2岁感知运动 图式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从仅具反射行为的个体发展到对 日常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前运算 阶段2・6、7岁表象图式①泛灵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②自我中心③不能理顺 整体和部分关系④思维的不可逆性⑤缺乏守恒具体运算 阶段6、 7-11、12岁运算图式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思维可逆性;可以进行逻 辑运算,但需要具休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 阶段11、 12岁以后抽象逻辑 推理水平①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②进行假设■演绎推理2)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新精神分析学派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①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心理社会危机是人的木性需要和礼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②人格发展八个阶段:阶段岁数发展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殆质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 岁获得勒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 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 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 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③划分阶段特点:A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B二维发展阶段说(述包括-横向人格发展);C动态过程(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极);D渐进发展过程(上阶段发展结果影响下阶段)。

第五单元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NEW1、 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2、 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3、 内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外动力通过内动力『I」发挥作用第六单元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NEW1、 儿童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的关键意义,这些观点包括:①早期发展对毕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②早 期是独特发展时期;③早期发展变化迅速又显著;④早期不良影响持续终身2、 关键期:儿童某吋期最容易习得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过了这个吋期难以弥补山于 儿童心理复杂性,应改为敏感期,第七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1、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1 文艺复兴后人本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奠定思想基础;%1 达尔文1876年《一个婴儿的传略》奠定了研究基础2、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德)1882年《儿童心理学》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3、 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収代“儿童心理学”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的地位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心理健康:良好习惯的养成:饮食、睡眠、排泄、卫生和文明礼貌心理问题:安全感第一单元 新生儿的发展(出生到1个月)new1、 新生儿的反射行为:最初的适应能力來自于无条件反射,智力发展最原始基础。

分为两类:%1 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1 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抓握、行走、游泳、围抱、巴宾斯基反射等出生4-6月消失2、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睡眠(最重要部分)•觉醒(记忆+学习)■啼哭(生理需求引起)周期3、 新生儿的心理发生:新生儿期看作是心理发生时期1 以感觉产生为指标1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1 以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第二单元 婴儿生理和动作的发展1、 婴儿大脑具有可塑性(早期经验可影响)和可修复性说明大脑发展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2、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有重要意义%1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1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1 动作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1 动作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里程碑)1 手的抓握技能发展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1 独立行走意义:被动转为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与人交往的主动性4、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1 从上到下的头尾原则: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眼一头一胳膊一腿1 山内到外的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胳膊一于•指%1 曲大动作到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第三单元婴儿的学习new1、 模仿学习:婴儿天生的学习能力2、 条件反射学习方式:3、 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习惯化一婴儿对多次杲现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 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一指在习惯化形成后,如果换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第四单元婴儿的认知发展1、 感知觉是个体认识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经验因索和成熟因素相互作用,最重要发展时期2、 婴儿感觉的发展:视觉(集中、追踪、颜色、光的觉察和敏锐度),听觉(辨别、音语感知、音乐)3、 婴儿知觉的发展:%1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手眼协调、视听协调1 模式知觉:能将各部分知觉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人脸),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1 深度知觉:吉布森“视觉悬崖装置”,6个多月具备4、 婴儿的注意:%1 注意的发展:从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制约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1 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受刺激物外部特征制约;受知识经验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5、 婴儿的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周岁前)和表象记忆、词语记忆(周岁后)。

12个月后,感知动作开始内化为表象,应具有一定的符号表征功能6、 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具备分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五单元婴儿的言语发展(语音、语义、语法、语用)1、 婴儿的发音:简单发音一连续音节一学话萌芽(语言发展的重要准备阶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