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报书申实验区名称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实验区负责人高成英学校名称中山人学%王管部门教育部申报日期2011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制二O一一年六月填写要求1 •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 项要填“无”2. 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 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 册3. 规范填写“试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 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 名称命名试验区,如“艺术教育”等4•“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 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 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5.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11年5月31 口1、试验区基本情况试验区名称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所属类别建立时间2002, 9试验区负责姓名 高成英 性别 女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72,3专业技术职务/行 政职务副教授/院长助理电子邮箱 mcsgcy@mail. sysu. edu. cn联系()13725176866020-39943152通信地址广州市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邮编510006•Pill大学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依托与中山大学软件学院进行建设。
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Z—,2002年中山大学软件学院正式开始建设,通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 “以著名IT企业为先进技术支持,以IT行业代表为典型行业驱动;拓展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向境内高校的示范与幅射”的建设模式,高规格打造软件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品牌小山大学软件学院建设模式图1学院以培养面向国际、面向产业、面向实践、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卓越工程型拔尖人才为FI标,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条件的实际,仓U立了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近年来,本试验区积极引进海外优质课程(己成功引入13门课程),建设海外实习基地(已建立5所海外实习基地)先后与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人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比利时鲁汶工程联合学院签订了 2+2合作培养协议试验区与国内外知名IT金业合作,优势互补,在软件开发、教学实践、 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已经与Apple. Cisco、EMC、Google> IBM. Intel 微软等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前沿技术课程(已完成9门课程建设);与 Oracle.深圳华为公司等五十多家知名IT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 与这些公司联合开展项FI研究。
本试验区针对学生实践,积极构建全方位学生 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覆盖了包括课程试验、工程实训、生产实习、科技创新、 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6大环节H前已与广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建的“面 向通信行业的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创新试验区的创立,将进一步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为我国软件产业培养一批国际化、适应业界需求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并进而为 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逐步提升创造良好的人才基础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通过在多年积极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出本试验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与定位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面向行业联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按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不仅引进行业资源,而且产生行业影响2)面向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国际化培养水平,使学牛不仅具有大系统观念和国际化视野,同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3)向实践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方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更加突出实践的综合性、应用性和探索性 改变“综合性大学学生后劲足”的现象4)职业素养完善卓越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与体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徳观 和价值观及职业素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而发展的行业引领性人才。
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试验区 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试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一、 社会调研情况: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止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 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而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在《珠 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软件产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涉足工业、农业、商业、 金融、科教文卫、国防和百姓生活等各个领域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开 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 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为更好地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广东省急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软 件工程人才FI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的一个瓶颈而我校作为广东省的龙头学校,更要肩负着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 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的重任。
另一方而,软件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软件工程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 并用于指导实践若割裂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认为只要掌握了理论,在实践中稍 加磨练,在软件工程中就可以应付自如,必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将学生 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软件丁程人才,必须转变思想,全面考虑软件丁程教冇的 功能构成,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应 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二、 对本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认识:为实现此H标,本试验区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能力综合培养的工程教育 理念应用到软件工程领域,结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条件的实际,设计了完整的人 才培养方案•改变了片面追求理论他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以“人的全而发展” 为培养H标,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使得学生能 深入理解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同吋培养学牛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创新能力三、承担与本试验区相关的教改项目:近年来,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实践 教学体系及和国内外著名IT金业合作等方面的丁作得到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省级 教学成果一等奖、Google Research Award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并承担了多项省级 教改项H及校级教改项口此外,在国内外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多篇,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论文详见表4-1-43、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根据•我校IT学科的特点和办学理念,结合国家和广东省十二五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相关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培养面向行业、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国际化、工程化、高质量、高层次、卓越工程型拔尖人才为目 标同吋,项FI组以产、学有机结合为特色、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理论课程和试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以及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探索进取、规范严 格、求实创新为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 出一•套具有行业特色、多层次的工程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资源平台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本项ri将借鉴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特色的工程教 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国内与海外的密切合作,着力提升学生的 t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 需要、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主要包括以下建设内容:=1•建立完善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自底向 上构建知识体系。
/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制定各个专业的培养标准/根据“标准”细化形成相应的知识与能力要求(知识能力大纲)/强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国际化视野,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过程控制体系以及评价体系•校企共建IT前沿技术系列课程将“以著名IT企业为先进技术支持”的指导思路落实在“共建课程”这一载 体上充分发挥IT教育界与IT产业界互补优势,有利于引进行业经验,理解行业 问题,共亨企业资源校企共建行业特色系列课程学牛对行业问题的理解深度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本项FI将“以IT 行业的代表或典型应用为驱动”的指导思路,共建一•批行业特色课程,臂如面向通 信行业的特色课程、面向金融保险业的特色课程•校企共建系列学术讲座邀请行业書家针对高年级进行前沿技术讲座,采用模块化書题系列讲座形式组 织教学内容,H前本试验区计划完成4个系列的前沿技术讲座•校企共建联合试验室引入企业资源建设联合试验室,并让联合试验室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发挥 重要作用•强化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不仅提升理论教学质量,而且强化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 环节形成“课程试验f 综合试验f 科技创新f 工程实训f生产实习f 优 质就业”的丁程型人才培养路径。
改革教学内容,按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 H组织教学内容二、面向国际的卓越软件工程师教育培养•规范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详细调研合作中的海外大学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进一-步考察海外其他名校的教 学与管理模式;争取两年内形成-•份海外教学与管理模式,特别是海外软件工程教 育的调研报告继续完善与提升2+2联合培养专业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建立起适用于2+2联合 培养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国外优质本科工程实践课程引进通过本项将重点引进海外高水平学者及著名IT企业的资深专家、硅谷创 业者参与的Summer Intensive Courses建设,在每年夏季学期的前2〜3周,开设 6〜7门海外引进课程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海外实习基地基础上,本项冃组将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设3〜 5家较为同定的海外实习基地,年均派出10〜15名学生赴海外基地实习并在3年 内有3〜4名学生沿此途径实现直接海外就业•英语强化训练通过师资的国际化以及与外语培训机构合作,在3〜5个教学班级进行口语、科技写作等方而的培训,强化学生口语交流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三、面向实践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建设独具特色的中山大学夏季学期综合试验课程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 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工 程索养。
•工程试验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工程试验教学管理平台”以工程案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线、以团队 开发为形式,实现师生全面互动、推进工程教育收集、共亨、分析试验案例和作 站,支持点评,支持基于试验软装置的考试此平台分为基础训练、工程 应用和试验案例作品收集3个层次:/ “基础训练层”,着力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能力以4门“程序设 计类课程”试验课为核心,强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