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03410556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附答案(4套)(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一、单项选择题1.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所谓“道”具体是指()o(A) 礼乐(B) 礼法(C) 仁义(D) 天理2. 在儿童学习语言的问题上,颜之推认为应该()o(A) 重视学习通用语言(B) 重视学习本地方言(C) 尽可能掌握多种方言(D) 尽可能掌握不同阶层的语言3. 唐代中央官学体系中实施儒学教育的学校主要为()。(A)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B) 国子学、太学、中书学(C) 太学、四门学、中书学(D) 国子学、四门学、中书学4. 科举制度区别于察举制度的根本之处在于()。(A) 开设繁多的考试科目(B) 建

2、立完备的防弊措施(C) 自愿报名,逐级考选(D) 地方推荐,中央考试5 .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A) 分斋教学(B) 自由讲学(C) 注重考试(D) 藏书读书6.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A) 识字为主(B) 读书为主(C) 学事为主(D) 穷理为主7. 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啡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o(A) “达其辞”(B) “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 “开其意(D)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8.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A) 去除人欲(B) 获取天理(C) 博通百家(D) 求得功名9. “熙宁兴学之后,宋

3、代太学中曾经普遍实施的一种将学生平时品行、学业表 现与考试成绩结合考查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制度,称为()。(A)“苏湖教法”(B)“三舍法”(C)“积分法”(D)“六等黜陟法”10. 王守仁的修养方法强调“事上磨炼”,其所谓“事是指()。(A) 家事(B) 农事(C) 人事(D) 心事11. 随着书院发展而出现的教学方式是()。(A) 大都授(B) 下帷讲学(C) 讲论讲会(D) 转相授受12. “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A) 细心玩味(B) 融会贯通(C) 敬守此意(D) 收敛此心13. 清朝地方官学实施严格的“六等黜陟法”,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进行()。(A)

4、 思想控制(B) 动态管理(C) 分类教学(D) 身份限制14. “朱子读书法”中有“居敬持志” 一条,其中“居敬”的确切含义是()。(A) 对书中的观点要敬畏(B) 保持读书场所安静、肃穆的气氛(C) 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D) 读书时保持恭敬的姿态和表情15. “朱子读书法中的“切己体察是指()。(A) 不可先人为主,牵强附会(B) 不要停留在书本上,要身体力行(C) 量力而行,计划安排(D) 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16. 颜元特别强调学校应该培养()。(A) “实才实德之士”(B) “读书明理之人”(C) “博学笃行之士”(D) “明体达用之才”17. 颜元抨击宋明教育陷于“训诂,清

5、谈,禅宗,乡愿”,强调“习行的教学 方法。下列符合此教学方法的是()。(A) 轻视书本知识(B) 联系实际,躬行实践(C) 重视习惯培养(D) 重视功课复习18 .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A) 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B) 福建船政学堂(C) 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D) 福州电报学堂1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洋务学堂特点的是()。(A) 以造就专业人才为唯一培养目标(B) 以“西文“西艺为唯一教学内容(C)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教学原则(D)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二、名词解释题20. 性善论21 .化性起伪22. 尊德性和道问学23. 师说三、简

6、答题24. 简述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25. 法家的教育思想。26. 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27. 简述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9、论述题28. 试述科举制及其影响。29. 评述北宋的“三次兴学”。标准答案1-5 CAACB6-10 CD ABCH-15CABCB 16-19 ABBB20. (1) “性善论”是孟子的人性观,也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其中,善性指恻隐 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2)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生来就有 的。同时,这种善性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即恢复 已经失去的善性和“

7、存心” “养性”即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端。21. (1)荀子在人性观上强调性恶论,他认为“伪”与“性”是相对的一个范畴。 “伪是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化性起伪”是人的成长的过程。(2) 教育具有“起伪”的作用,帮助人不断地积累起礼仪或知识、道德,使 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得到改变。因此,教育要从“成积”或“起伪”的要求出 发。22. (1) “尊德性和“道问学两者皆出自中庸。(2) 中庸指出人们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 进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这就是“自诚明,谓之性”,即“尊德性”;其二 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这就是“

8、自明诚,谓之 教,即“道问学” O(3) 中腐将“诚明 性、“明诚教,以及“德性”与“问学 并提,说明了学习与教育的实现需要人性的依据,而人性的完善又依赖于学习与 教育。要求人们注意,在学习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是相成的,不能偏执一方,而应 互补、互制、互进。23. (1)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的教育论著,指出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 业、解惑也”,求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关系是“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 韩愈以师说为宣言,复兴儒学和促进古文运动。一定程度上起了解 放思想的作用,对当时士大夫的旧思想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逐

9、渐转变。(3) 师说强调“人非生而知之”,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师说在内 容上对教师的职责、教学任务、师生关系等做了明确的阐述,直至今日它依然具 有很强的教育价值。24. (1)墨家创始人墨翟是继孔丘之后的伟大思想家。他创立墨家学派,作为儒家 教育思想对立面而出现的墨家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 的遗产。(2)墨家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 提出“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 形成。 以教育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手段,向社会推行“兼爱的主 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天下兴利除害。 以“兼士”为培养

10、目标,以实现“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铸就具 有“德行” “言谈” “道术”三方面素质的人才。 以科学技术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墨家涉及机械制造、数学、光 学、声学、力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教育。此外,墨家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提出“三表法。 强调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墨子认为“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 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兼士的职责就是主动、积极地“上说下教”, 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另外,墨子主张“述而作”,这既反映了墨子对 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重创造的学习与教育方法。25.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国家只需要实行法律的教育就可以了,道德 的

11、教育是没有作用的。法律的教育能够使得民众恐惧严厉的惩罚而不去做坏事。(2) 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o韩非提出“以法为教”,是对商鞅“燔诗书而 明法令”的发展。法是一种依据或准则,有了法,就使人的行为有规矩可循。因 此,不论吏民,都要教其知法、畏法、守法,这样,国家就没有不强盛的。(3) 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o “以法为教”主要表达了法家推行法治教育的 内容,“以吏为师则主要表达了法治教育的实现手段。法家提出的“以吏为师” 其着眼点不在“师”而在“吏,或者说是在“法”而不在“教”,即为了实行 法治,选择那些知法的官吏来担任法令的解释者和宣传者。因此,法家所谓“师” 并非教师意义上的“师”。26

12、. 董仲舒首先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 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采用对策的方法举贤良,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来充 实官僚队伍。(2)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 三大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文教政策的总纲领,体现儒学在封建政治 中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董仲舒根据当时政治的需要,把原始儒学改造成新的儒 学,对春秋经中的“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主张“诸不在六艺,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认为为了保证政治法纪的“大一统,首先必须做 到思想的统一。 “兴太学以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政府通过 兴

13、办太学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 尊。 “实行察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 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 现象,实行“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27. (1)颜之推早年时受家传儒学的熏陶,奠定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基础。(2)颜之推非常重视家庭家庭教育,并提出了儿童家庭教育应当注意的一些 基本的原则。 尽量早教。最好从胎教开始,纵使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从婴幼儿时期就 要开始进行教育。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主要原因有儿童年幼时期,心理纯净, 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

14、可塑性大;幼年时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 旺盛O 慈与严结合。家长对子女不能溺爱,对子女的爱应是内在的,外在的表现 应威严、严加督训等。颜之推认为,正是小时候的溺爱,形成了儿童蛮横执拗的 个性,导致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对立,违背了慈爱的初衷。 均爱的原则。颜之推指出,在多子女的家庭,不能因子女长相、性格、智 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偏爱,并进而采用宽严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子女。他 认为,偏爱是形成儿童狂妄、偏执、自暴自弃等不良人格的重要因素。 重视通用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颜之推强调 应从小利用一切机会加强语言教育。重视通用语言,不应强调方言。 品德教育。道德教育除强

15、调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应强调从 小立定崇高志向,立志做君子。28. (1)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经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发展更加完 备,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606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年,直到清末1905年才废除。它依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为寒门庶人的 政治仕途开辟了一条捷径,同样,它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校的 培养目标等都产生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2)科举制度对古代封建制度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点: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首先,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制;其次,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官吏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再者, 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能扩大统治基础;最后,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 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 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首先,促使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