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03410468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三段对话,体会人物说话语气,体会人物心理。2. 结合时代背景,揣摩语言的艺术,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重点:研读人物对话,体会其口吻与层次,揣摩语言的艺术。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海军处长金泊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 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一言之辩,重于 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个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人物一一烛之 武。他是怎样说退敌军的呢?下面

2、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二、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 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却 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晋国想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 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领的以晋为主的多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多国联军。两年后,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在历史上的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 向外扩张的欲望,于

3、是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三、作者介绍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鲁国之附庸小郡国 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 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 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 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郡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军事家。曾任 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己双目失 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

4、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 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 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 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四、题目解说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原本没有题目,现标题是编者后加的。对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 目的文章,编者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事件作为标题。“烛之武”是选文的中心人物,“退秦师”是选

5、文的中 心事件,这个标题比较完整地概括了选文的中心内容。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秦晋围郑第二部分:临危受命第三部分:说退秦师第四部分:转危为安六、全文分析1、文章开头交代了秦、晋围郑的理由和攻防的态势,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写出了郑国所面临的两面夹击的危险态势,暗示了郑国己经危在旦夕,制 造了紧张的气氛。(2)为后文烛之武舍身赴国难的情节做了铺垫。(3)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 晋” “且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两国的军队也没有驻扎在一起, 这就为后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关系,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2、佚之狐的献

6、言中,“危” “必”两个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起到什么作用?“危”字写出了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战争形势,“必”字突出了烛之武在化解这场危机中所起到的无可替 代的作用。这里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之狐的献言,从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形象同时也制造了悬念,吸引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3、郑文公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郑文公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承认没有早早重用烛之武是自己的过错;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郑文公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表现了其过人的胸怀和谋略。4、烛之武对郑文公请他出使说秦的态度先“辞”后“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说明他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为下文做了必要的铺垫。(2)委婉地批

7、评郑 文公不会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3)烛之武先“辞”后“许。表明 他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初步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为解国难而奔赴秦营的义勇行为做了必 要的铺垫。5、“夜缱而出”这句话有何作用?在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晋侯、秦伯国郑国危矣”等内容。在内容上,交代了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 式。一是表明形势已经相当危急,战争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6、烛之武是如何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让泰穆公撤军的?第一步,以退为进,以弱示人。承认郑国处于危亡的境地,向对方示弱,给兵临城下者以极大的满足感, 解除了对方的戒备,为打动秦穆公提供了可能。第二

8、步,洞悉心理,晓之以理。秦穆公出兵的目的之一是攫取战争后的利益。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国有害,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第三步,明察动机,诱之以利。秦国之所以出兵,是因为想打通秦国东进的道路,从而为秦国称霸扫清障 碍。既然郑国在秦国的东方,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时遇到资粮不足的问题,郑国便可尽 地主之谊,给予供应,从而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来说只有好处。第四步,巧解历史,制造矛盾。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入手制造矛盾,提醒秦穆公,晋君乃过河拆 桥、忘恩负义之徒,不可与之共事。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让秦穆公对 晋国产生警惕

9、之心,从而达到破坏秦、晋联盟的目的。7、本段写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有什么作用?(1)晋文公撤军是“退秦师”的余波,使情节更完整。(2)表现了晋文公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随 机应变的谋略。(3)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善于辞令的特点。8、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侠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 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放下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缱而出”,私访秦 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只好退 兵,郑国转

10、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本文故事情节完整而严谨。 波澜选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 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 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 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市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 弃前嫌,较然应命。这寥寥儿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

11、并说服了 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 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郑终 于转危为安。9、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 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营,生死未卜。烛之武“夜触而出”,勇入秦营,充分展示了他的 “勇士”精神。 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 解的办法,对郑国的利益只字未提,却成功说退秦军,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风采。“辩士”形象是烛 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迎难而上、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 士。七、布置作业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个只出现一面,却非常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佚之狐。对于他的评价,有的人认 为他是一个伯乐,有的人认为他非常狡猾。你怎么看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