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亦*** 文档编号:203410223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澄海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高一级语文科试卷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 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

2、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 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 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

3、区域间接触 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 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 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 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 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 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

4、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 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 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 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 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 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 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

5、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 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 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 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 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 券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

6、付 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孤立和隔膜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并不是指单个人之间,当然,孤立和隔膜并不 是绝对的。B.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 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C.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 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 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

7、斯。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膜,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 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 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 气” 一词因而有了贬义。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 社会中的一纸契约。3. 中国乡土社会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8、。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 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 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 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 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 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 上了轮椅车,看着我

9、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 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 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 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 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 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 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

10、是对自己说:“反正我 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 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最坏 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 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 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 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走遍整个园子却怎 么也想不通:母

11、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 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 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后来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 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天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 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 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 透得深彻。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

12、让我发觉,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 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 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 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 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 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 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病悔, 丝毫也没有骄傲。

13、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 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 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 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 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选文开头以深情

14、的笔调回忆当年母亲因为“我”而为难的情景,然后围绕这句话回 顾了当时自己的心路历程。B.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因为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 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C. 母亲在寻找“我”时“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端着”写出母亲对眼镜 的珍视,又写出寻找时的艰难。D. 作者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着对母亲的敬意与怀念,还有痛彻心扉的悔意和 对母亲深深的歉意。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母亲的极力“寻找”与“我”的极力“躲避”,母亲的“知道”与“我”的“不知道”形 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

15、种感悟与思考。B.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此处用第三人称替 换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达了对自己的否定。C. 文章以“我与地坛”为题,选文却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因为地坛是“我”与母亲故事发 生的背景,是“我”感受母爱的地方,地坛、“我”、母亲三者紧密联系。I).选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只有极少的语言描写,更多的是无声的行动描写。因为母亲 意识到母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深藏于心的母爱才更深沉。6. 请品味文中画线句子“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的丰富内涵。(4分)7. 在史铁生看来,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对待儿子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共43

16、分)(一)文言文阅读(4小题,23分)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 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一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 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 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 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 仲之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