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03310214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历史】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同步测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 6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 ) A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B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C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D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2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 “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 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3.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2、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 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 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4 吕氏春秋中提到“洞庭之鲑”“云梦之芹” “大夏之盐” “阳朴之姜”“江浦之桔”等;李斯谏逐客书中也提到“江南金锡”“西蜀丹青”等。对这些现象合理的解读是先秦时期 ( ) A商业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农业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有些地方产品开始有知名度D政治中心

3、开始东移5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粮食“准平”政策,即在市场粮价低迷时,由政府收购囤积;当市场上粮价奇高时,政府则将囤积的粮食抛出。这一做法( ) 精品w o r 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 - - - - - - - - - -2 / 6A导致政府与民争利损害形象B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C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D解决了国家财政困难的问题6. 春秋时期, 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 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

4、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7.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 “民产子”诏令, 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8. 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 “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9. 春秋时,

5、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0. 春秋晚期孔子特别推崇周公“制礼作乐”的创造性贡献,常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推崇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礼乐制度( ) A推动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 B 打击了诸侯割据势力C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D 有利于分封制的推行11.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

6、子提出君子 “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 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 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12. 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 。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 ”他是()精品w o r 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 - - - - - - - - - -3 / 6A墨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二、非选择题13. 中国古

7、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 春秋 ) 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据材料,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1

8、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庄子的无为政治思想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所讲的 “无为”主要是个政治概念,引申为一种治国之术,主张统治者不妄为,不扰民,清静自然。到了庄子,无为思想则以自然性和超自然性为主要特色,“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绎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老庄的“无为思想”学说出现的背景。精品w o r 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 - - - - - - - - - -4 / 6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

9、是秦国出现了官员职业化的中央制度,没有涉及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瓦解, 故 A项错误;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可知是打破官员世袭实行任免的官僚政治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出现了官员任职日益职业化、专业化,没有体现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错误。2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无论华夏未称呼对方为戎” ,说明各国自认是华夏族,体现了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故B项正确; 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3 【答案】 D 【解析】 A项表述不足以解释“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故 A

10、项错误;题目牵涉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农具材质的不同,与经济重心无关,故 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战乱时期,并非仅仅中原地区,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 “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 “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4 【答案】 C 【解析】材料叙述了不同地域的特产,没有涉及商业与农业的比较,故A项错误; B项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洞庭之鲑”“云梦之芹” “大夏之盐” “阳朴之姜”“江浦之桔” “江南金锡” “西蜀丹青”可知,不同地域的产品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故C项正确;材

11、料体现的是经济特产,与政治中心无关,故D项错误。5 【答案】 C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实行“准平”政策,国家在市场粮价低迷时以平价购入粮食保护了粮农的经济利益,这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 C项正确; 依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市场粮价奇高时以平价将库存粮食卖出,这保护了人民的利益,因此A项错误; 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是在战国商鞅变法时期;D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这一做法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而实行的。6 【答案】 A 【解析】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 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最终鲁国屈服, 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

12、期的战略价值, 故 A项正确; 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 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 C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错误,故 D项错误。7 【答案】 B 精品w o r 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 - - - - - - - - - -5 / 6【解析】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选 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 排除 A项;人口增多是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

13、,排除 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排除D项。8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司法体制,与集权行政体制无关,故 A项错误;传统治国政策“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体现出“礼治”,而新法“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是法治的反映, 故 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故 C项错误;新法内容体现统治者利益,商鞅治国立足于赢得争霸战争,故D项错误。9 【答案】 A 【解析】春秋时,孔子提出不允许少数民族干涉中原地区的事务,到了战国时期, 孟子提出用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是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的体现。从孔子到孟子, 其实如家

14、都在坚持夷夏观念,故 B项错误。 材料并未涉及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比较,故C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民族观,并未背离,故D项错误。10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统治秩序,故C项正确;礼乐制度对西周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割据势力的出现导致礼崩乐坏,故B项错误;春秋晚期,分封制趋于崩溃,孔子推崇礼乐制并不是为了推行分封制,故D项错误11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15、”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 A项正确; 封建社会不可能也从来就未实现过所谓的独立平等,故 B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有关社会和谐的相关提及, 故 C项错误; 材料中根本就没有对所谓诸侯国君的相关提及,而且这种表述也根本不符合常识和逻辑,故D项错误。12 【答案】 A 【解析】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董仲舒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C项错误;李贽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 【答案】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 。限制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精品w o r 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6 页 - - - - - - - - - -6 / 614. 【答案】背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国家分裂,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统治者残酷剥削,民不聊生,社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精品w o r d 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 -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