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

上传人:Mr****n 文档编号:203303575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学习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学校落实“双减”、“五项管理”政策心得体会为进一步做好新学期学生的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深入贯彻“双减”政策,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从严规范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小学多措并举推进“双减”、“五项管理”政策落地落实。一是专题会议,统一思想。组织召开校长办公会、行政会、推进会*场次,安排部署“双减”和“五项管理”工作,传达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实施“双减”、“五项管理”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双减”、“五项管理”要求入脑入心,增强全体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落实保障,健全制

2、度。根据“双减”、“五项管理”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五项管理”实施方案和制度,细化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三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借助班级宣传栏、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家长会、教师会、工作群等阵地,同时在学校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在线问卷调查、师生签名活动等,使“双减”、“五项管理”内容进校园、进家庭。四是落实过程,注重成效。强化作业研备,各备课组认真开展集体研备,提高课改课堂实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分层要求,创新作业类型与形式,每月开展一次作业展评活动。坚持公示,各班作业每天进行线上统计,在班级门口公示,公开监督管理,严控作业总

3、量和质量。为落实“双减政策”,加强“五项管理。我校召开了“规范办学行为双减、五项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学校领导、干部和老师们一起认真学习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如何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教育部10问答详解,并重温了我校落实课程管理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作业管理制度等学校规范办学规章制度。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将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给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全体教师要在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不断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良好

4、的心态投入到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去。会议中还强调,各科教学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规定和我校工作方案进行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和批改,关注全体,体现分层指导,严格按照小学生作息口寸间安排作业,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确保学生10小时睡眠时间,严格禁止手机进课堂,确保学生每天阳光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有规可循,有范可依。“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解决广大家长“急难愁盼”的有力举措,希望干部教师新学期深入推进“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切实做好减

5、负提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鲜明导向。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推进“双减”工作作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想方设法地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中。2021年小学落实“双减”“五项管理”致家长一封信尊敬的家长:您好!新学期即将开始,为了更好的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关于抓好落实中小学生“双减”“五项管理”的号召,学校发出以下倡议。愿家校携手,助力孩子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成长!一、作业管理篇学校积极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减负”工作的指示精神: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在校内

6、安排适当的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不超过60分钟。各年级组、学科组、各班级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书面作业,鼓励老师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创新作业类型。教师对布置的作业进行全批全改,不让孩子自批自改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教师不用班级QQ群、微信群、钉钉群布置家庭作业。同时,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相关建议如下:1.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独立做作业的能力。2.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如孩子学习中需要帮助,家长指导要注意分寸,家长可以先给予提示,然后让孩子独立思考,认真完成相

7、关学习任务。3.建议家长不要凭自己的感觉随意给孩子布置作业,加重孩子学习负担。不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给孩子大量报兴趣班,占用孩子休息时间,额外增加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负担。4.孩子因故未能在就寝之前完成作业,家长可在作业本上说明情况,或者告知老师,可以终止作业,按时就寝。二、睡眠管理篇充足良好的睡眠是孩子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要求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为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做以下相关建议:1.帮助学生制订作息时间表,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00,保证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个小时。2.家长要帮孩子养成准时上床,按时入睡的好习惯。准时、按时的睡眠时间有助于孩子

8、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提高睡眠质量。3.鼓励孩子午休。上午孩子们进行了快节奏学习,比较困乏。建议家长创造条件让孩子午休,时间不宜过长,建议半小时左右,这样可以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4.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控制室内适宜的亮度、温度及湿度。屏蔽噪音,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三、手机管理篇为保护学生视力,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有关文件要求,须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学生原则上不能将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为把相关要求落到实处,提出如下建议:1.为了给学生营造安静、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规范办学要求,所有学生进入课堂一律不允许携带手机(包括

9、电话手表)。2.如果有的孩子确实有通讯需求,请家长向班主任书面申请,同意确认后方可让孩子带上电话手表。电话手表带到学校后,必须交由班主任统一保管,放学时交还学生。3.教师不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孩子利用手机完成作业。4.家长们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切忌自身沉溺于手机和网络,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5.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防止孩子因为情感缺失等原因而沉迷于网络和手机游戏。四、体质管理篇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学校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保证1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还开设足球、啦

10、啦操等体育类拓展课程,每学年召开运动会等活动,孩子人人有项目,个个都参与,在活动中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学校保障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定期组织孩子进行视力检查。为巩固体育锻炼成果,对家长的相关建议如下:1.家长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结合上级要求,选择适合孩子自己身体和年龄特点的运动项目。2.家长要引导孩子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既要克服困难,更要量力而行,锻炼与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安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以免造成运动损伤。3.建议开展亲子体育锻炼活动,营造愉悦的家庭氛围,争当健康阳光家庭。五、读物管理篇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采购规范的课外读物,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校销售课外

11、读物(含数字出版产品),禁止任何人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每学年参照教育部推荐新课标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向孩子推荐课外读物,建立图书馆,设立班级读书角,优化校园阅读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学校对孩子携带进入校园的读物进行管理,发现问题读物及时处置,消除不良影响。为了激发每位同学的阅读兴趣,使阅读习惯固化受益终生,希望家庭与学校能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做以下相关建议:1.建议家长应在正规渠道购买课外读物,重视课外读物价值取向,购买符合孩子认知发展水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积极向上的正版书籍,对于不适当的书籍要及时禁止阅读。以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书目为重点,为孩子购买一些适合的书籍,培养从小爱读书、勤读书的好习惯。2.设立亲子阅读时间。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分事读书成果,营造家庭读书氛围,为孩子终生爱读书打下基础。建议每天阅读30分钟以上,一、二年级尤其要开展亲子阅读,培养孩子成为优秀的小读者,成为终身的阅读者。3.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展示风采,增强读书的乐趣,树立自信,感受到读书带来的收获。各位家长朋友,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是我们的追求和目标,落实“五项管理”工作,离不开您的支持,让我们携起手来,阳光起航,共同助力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