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上传人:华美****资源 文档编号:203080077 上传时间:2021-10-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前解析】关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

2、向。【教学目标】1. 认识“崛、范”等 9 个生字,会写“肃、晰”等 11 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 15 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重点、难点】1.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 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3、认识“崛、范”等 9 个生字,会写“肃、晰”等 11 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 15 个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1. 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读书?预设 1:父母想让我好好学习,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我好好读书。预设 2:为了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生活,所以现在要好好读书。教师补充: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是这样回答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位少年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22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 学生读课题,借助工具

4、书解题。教师引导: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题目的意思应该是“为了中华的兴起而努力读书。”3. 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教师可以出示多媒体周恩来的图片和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板书:周恩来)教师引导: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呢?那时的中国又是什么样子?(设计意图: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开始,是教师教学的开端。用问题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直接指向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1. 教师引导: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注意(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碰到新词语,联系上下文试

5、着理解。(3) 思考: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开始读吧。学生按照要求自由读课文。2. 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桌互读生字词,看一看能读正确吗?崛起 模范 魏校长 清晰 仿效 淮安 疑惑惩处训斥耀武扬威得意洋洋 铿锵有力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重点指导“褴褛”的“褛”不能读错。)学生做识字游戏,记忆会认字。4.书写指导:肃、赞(1)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预设 1:“肃”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笔顺。大家和我一起书空: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教师补充:“肃”字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不

6、是“从左到右”预设 2:“赞”是上下结构,部首是“贝”。书写时要注意第一个“先”最后一笔是竖提。(2) 学生书空生字,感受生字的笔顺。(3) 教师范写。(4) 学生拿出练习本,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多,词语也比较难理解,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了障碍。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三、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理解内容1.合作读文教师引导: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预设:课文共有 17 个自然段。教师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读课文,听听同学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

7、情,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讲了什么事情?(1) 师布置小组合作读书要求,引导学生倾听、评价、纠错。(2) 小组合作读课文,师巡回指导。2.反馈交流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预设 1: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立志)预设 2:第二件事:周恩来来到奉天,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板书:中华不振)预设 3:第三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板书:目睹欺凌)教师追问:三件事之间有关联吗?把三件事串联起来,你能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可以用上“之所以.

8、是因为”预设 1:三件事之间有关联,这三件事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而是先出示了结果,周恩来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出示原因,周恩来的所见所闻激励了他,他才提出了这句话。预设 2:我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周恩来少年时在奉天读书时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尽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从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四、课后作业1. 会写的生字自主学会。2. 搜集关于近代中国

9、饱受欺凌的历史资料。五、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立志-中华不振-目睹欺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立下的誓言。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读课题。这更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请大家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再读课题。2. 教师引导:回忆课文中讲述周恩来的三件事,分别用三个词来描述周恩来的感情变化。预设:立志-疑惑气愤教师追问:快速默读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回答:

10、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预设:中华不振(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二、耳闻“中华不振”1. 教师引导: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故事发生在周恩来 12 岁时,也就是 100 年前,1911 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 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他们说了什么 呢?找 3 位同学分角色读一下他们的对话。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

11、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2. 教师引导: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个地方,那是什么地方呢?预设:那里是租界。教师追问:什么是租界?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在那里他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弱国的管制,同时不允许弱国人进入。教师引导: 伯父为什么不让他去租界地玩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预设:“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1) 生自由读这一句话,指名读。(2) 教

12、师引导:伯父心情复杂,请你用一个词形容此时此刻伯父的心情?预设 1:“担心”担心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预设 2:“无奈”为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预设 3:“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预设 4:“沉重”为什么?读出沉重。(3) 教师重点指导读出无奈的感情教师引导: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有着外国租界地,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去。(读“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教师追问:那是为什么呀? 预设:中华不振。教师过渡:是的,因为不理解,所以周恩来背着伯父和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他亲眼看到了什么?那我们就去看看租界究竟

13、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三、目睹“中华不振”1.教师引导:租界是什么样的?用横线划出描写的句子。预设: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教师追问:从这句话中看出租借地怎样?预设 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条街道很繁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预设 2:街道上都是外国人,和别处是不同的。教师引导:在中国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繁华的地方,但却不是我们中国的, 而是外国人的租界地。租界地以外的中国会是怎样的情景呢?预设:我觉得租界地以外的中国人们生活的很贫苦,很可能吃不饱穿不暖,还要任人欺负。教师小结:是呀,一百年前的中国多落后呀!中华不振呀! 2.教师引导: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什么?预设:

14、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教师追问: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预设: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3. 教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妇女?为什么这样觉得? 预设:我觉得她非常的可怜,亲人被洋人压死了,还无处说理。教师追问:此时她最希望什么?预设 1:她希望中国巡警能够处罚洋人。预设 2:但现实是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教师引导: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预设:中国巡警太可恶了,竟然不帮助中国人教师点拨:你能不能把你对巡警的愤怒读出来?

15、谁再来读读这句?生自由读(指导朗读:重读“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教师追问:为什么中国巡警要这样做呢?预设:因为这是在租界,中国人说了不算,一切听外国人的。教师小结: 这是怎样的社会啊?连中国的巡警局也不给中国人撑腰看到这不公平场面,你心情如何?预设:我的心情很愤怒。师:把这样的心情用声音读出来吧。生自由读。教师引导:同学们,我听到了你们对这位妇女的同情,听出了你们的愤怒。那么围观的中国人心情怎样?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预设:围观的中国人的愤怒、无奈。4. 提升情感师: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这么可怜,死了亲人却无处伸冤?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生:中华不振。师: 为什么肇事的洋人轧死了人却事不关己,得意洋洋?是因为? 生:中华不振!师:为什么中国巡警不声张正义,秉公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