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_1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2734752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_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_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_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_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_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 一、跨文化 经济 交流概述文化与交流这两个概念,在不同 研究 者的视野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Kroeber/Kluckhohn(1952)曾汇集了17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Merten)1977)详析了160个关于交流的定义。鉴于研究领域中这种五彩缤纷的局面,本文拟采用Bolten(1997)的论述,把文化 理论 分为物质、精神和功能三个视角,把交流分为言语、非言语、附着言语和超言语四个层面,把文化与交流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主要以中德跨文化交流为例, 分析 文化背景及交际风格的差异造成的误解与冲突,并提出减少误解与冲突的思路与 方法 。1.文化文化的物质视角

2、着眼与人的活动所创造出的可视的,具体的产物,比如衣饰、工具、厂房、办公室的结构安排等等;文化的精神视角观察一个团体所共有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无法直接感知,而要通过对可视现象的分析和归纳推导得出;文化的功能视角视文化为一个定位体系,依据这个体系, 社会 活动保持着一种不言而喻的常态。综合以上三个视角,可以做更高层次的整合: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指导互动行为的参照和定位体系,它在物质上得到具体体现,在精神层次上可得到深入阐释。例如图1与图2是典型的日本与美国办公室的结构图。在典型的日本办公室里,部门经理远离入口,背窗而坐。科长背对部门经理,科员彼此相向。整个布局一方面方便上级与下级、同级与同级的密切交流

3、,同时也形成一种无声的监督体系,体现了日本的团体主义队精神及权威意识。在典型的美国办公室里,部门经理享有最大的个人办公空间,普通工作人员工作间较小,但相对独立,不在部门经理和业务经理视线之内。工作人员办公时彼此分开,若需会面,则去会议室。整个办公布局体现出鲜明的个体独立色彩。2.交流对交流的理解,可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可归纳为如下模式,即:某人对某人说了什么效果如何,它把交流理解为单向过程,强调的是交流过程中的 内容 ;第二种观点视交流为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既关注交流的内容,又重视交流双方的关系。与第一种观点相比,第二种视野更为全面,可多方位地分析交流中的 问题 所在。交流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4、它的四个层面见表1: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集中探讨口头交流,对表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作为重点举例详加说明。3.跨文化经济交流研究涵盖的领域跨文化经济交流具体研究经济领域的跨文化交流,重点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商业谈判、跨文化管理、跨文化市场营销和跨文化公关工作,它是文化研究与经济学部分领域的结合点,是一种跨学科的视野。二、跨文化经济交流分析以中德交流中的误解与冲突为例 中国 与德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经济循环而得到 发展 ,双方接触的密度与广度也将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度逐渐展现出来,本文从德中经济交流的言语层次、非言语层次、附着言语层次和超言语层次入手,择重点进行分析,希望

5、能为公司或 企业 展开对德合作提供一些帮助。1.言语层次:直接与间接在交际中,有的文化区域习惯于直述其事,就事论事;有的文化区域则倾向于委而婉之,话里带话,逐渐托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见图1:德国人在交际中的特点是直截了当,不直接的表述方式在德国人眼中很可能被认为是缺乏诚意。在上面的图中虽没有列入中国,但中国人交际中委婉间接的特点,在学者的研究中已得到充分挖掘。另外,中国学生即使用外语,如 英语 写作,也倾向于不直接点题,而是旁敲侧击,直到文末才画龙点睛。两种不同的交际风格相遇,抱怨和不满成为常事,比如德方可能说:“中国人让人看不透,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什么”,中方则说:“德国人有攻击性,直得伤

6、人,没耐心,粗暴,没修养,没文化。”。德国人喜欢的直截了当和中国人得意的形散神不散,曲径通幽,成为误解的直接原因。在与交流风格直截了当的文化区打交道时,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表述方式,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尽可能在每一段话的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自己的基本想法,然后再进行论证、解释,讲话快结束时,再用简要的话语 总结 或重申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意思清晰无误地传送给对方。不要让对方琢磨或猜测您的想法,一是对方不习惯这种方式所以很少这样去做,二是猜测的结果很可能有悖于您的初衷,三是这种做法在对方眼里显得躲躲闪闪,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会给交流的氛围蒙上一层阴影。2.非言语层次在交流中,非言

7、语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关于对方的信息,其中50左右是通过对其表情和动作的解析得到的。(1)点头与微笑在谈话中,中国人习惯于不断点头,根据不同的情景,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例如:礼貌:“我在洗耳恭听”;鼓励:“请接着说”;理解:“您说的话我听懂了”;考虑:“嗯,这得好好考虑一下”;同意:“我同意您的观点”。面对我们点头所传达的丰富细腻的信息,德国人常常根据自己的习惯简单地理解为同意,然后满怀期望地盼着马上与中方签署合同,结果得到的常常是失望、懊恼,因为德方的理解与中方的初衷是不符的。与德国人相比,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笑得更多,所表达的内涵也更复杂,对中国人而言,笑除了表达欢快的

8、感情外,还依不同情景用来掩饰不安、尴尬、恼怒,笑还用来渲染气氛,还用来转移话题。对德国人而言,笑主要表达欢快的情绪,而很少用来表达其他心理状态。所以,德国人的表情在中国人看来经常是面无表情,面对如此面孔,中国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峻的德国人,高傲的德国人。德国人的动作与表情,在其他国家的人,比如法国人眼中也常被视为无聊和缺乏表现力。(2)目光接触在德国,谈话中的目光接触十分重要。能看着对方的眼睛,留下的直接印象是坦率、自信、诚恳;目光不断从对方身上溜过,唤起的感觉则是缺乏自信和谈话的兴趣。而亚洲人习惯于尽可能短的目光接触,认为这是尊重对方,不想显得咄咄逼人。中国人和德国人在最初接触阶段,如果对

9、对方的交际方式缺乏了解,很容易产生误解, 影响 合作的气氛和走向。在与其他文化区的人面对面交流之前,一定要对对方的行为习惯有所了解。以此为出发点,妥当处理具体的交流场景。一是不要根据自己的行为模式来套对方,从而误解对方,二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可能与对方相左,所以要调控自己的行为。我们要知道,自己不自觉的一举一动都在传达着某种信息,都对对方产生着影响。3.附着言语层次:停顿“德国人说呀,说呀,说呀,生怕停一停就被视为软弱;而中国人则认为,德国人想把他们说晕。”。这儿的问题出在对说话停顿的不同处理方式上。关于说话中的停顿,有三种不同风格:盎格鲁撒克逊风格、拉丁风格和东方风格(见图2):盎格鲁撒克逊

10、风格是:A一结束,B就开始;罗曼风格是:B经常打断A的谈话,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谈话内容的强烈兴趣;东方风格是:A与B的谈话之间常有一定时间的沉默。正式谈话中的停顿,在中国被视为深思熟虑的表现,最长的停顿可达20秒之久,而大部分德国人对这么长的停顿感到别扭和不安。“如果最后生意没谈成,那么,对中方的沉默、微笑、点头,德方的解读是,中方对谈判任其搁浅”。如果德方为了不让对话陷入沉默而继续“一言堂”,那么,中方又会觉得不舒服,德方会给中方留下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印象。在与盎格鲁撒克逊风格的人打交道时,不要把对方的口若悬河反感地解读为咄咄逼人,而应把这一现象理解为对方尚有交流的意愿,对与我方合作尚抱

11、有期待。我们自己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做出积极主动的姿态,表现出对交流的热情。我们若有异议或保留,也应尽可能明确地表述出来,而不是用沉默来含蓄地消磨对方,这样,容易被对方理解为已经失去交流的兴趣。转贴于 4.超言语层次(1)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单向时间习惯的特点是:强调周密的日程安排,严格守时,德国是典型的例子;多向时间习惯的特点是:时间安排上的灵活性, 中国 是典型的例子。由于不同的时间习惯,使得不同文化对待计划的态度也有不同 ,现择几点表列如下(见表2):当然,任何一个文化在制定和执行计划时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是单向时间习惯或多项时间习惯,只能大略地说,德国倾向于单向时间习惯的计划,中

12、国倾向于多向时间习惯的计划。在中德 经济 合作中,不同的时间习惯和对待计划的不同态度经常成为顺利合作和互相理解的障碍。比如在德方眼中,计划具有高度的约束力,计划应成为现实,一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则寻找原因和责任者,以避免类似情况的重现。经常可看到的是,在出现计划偏差时,德国人宁可让现实去迁就既定的计划,较大的改动只是万不得已才行之,而且总是受到巨大阻力。对中方而言,计划当然也是有约束力的,但是,对中国人而言,新的情况要求有新的策略,这是 自然 而然的事,所以既定的计划要适应现实。一个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灵活务实地对待它。这样,在执行计划中,中方的灵活性与德方恪守计划的习惯经常有相当距离。另

13、外,在德方看来,中方经常在计划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指标和数据,对德国人来说,制定的指标和数据是必须完成的。但中方则常把计划和计划中的高指标作为鼓励员工士气的手段,明知不可行而行之,目的是让员工做出最大努力去接近它,有一俗语贴切地反应了这种心理: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德方经常抱怨中方不能履约,或签定合同后又要求对合同的条款重新进行谈判,由此认为中方合作伙伴不可信;而中方则因德方不能灵活对待中方的要求而简单地归结为德国人的死板。其实,这些冲突的原因在于单向时间习惯与多向时间习惯的差异,在与单向时间习惯的文化区交流时,我们应该利用合适的机会让对方了解我们的惯常做法和文化背景,否则,会给对方

14、留下夸大其辞、言而无信的负面印象。我们要提醒对方,在制定计划时尽可能留出灵活变通的空间,让计划成为双方的纽带,而不是枷锁。我们要让对方领会到“变则通、通则灵”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当然,从我们自身而言,也要谨慎承诺,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双方只有互相了解,才能从合作伊始就有意识地互相让步,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双方的习惯和利益,实现双赢,也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共同扬长避短,凝聚双方的优势,使1+12。(2)平衡/非平衡关系对于跨文化经济交际中平衡或非平衡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在此,仅以权力距离的大小 为例来进行说明。权力距离的大小差异体现在 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工作岗位上的对比情况如下(见表3

15、):在1968年至1972年期间,Hofstede对53个国家的11万6千名IBM的员工进行了调查,中国大陆没有包括在内。其中调查结果表明, 台湾 和香港地区的权力距离大于德国。2002年,德国经济周刊 公布了关于权力距离的较新的调查结果,中国高于德国。在合作中,如果对对方的特点没有了解,那么很可能会产生种种误解。比如,如果德国人做领导,在布置任务时很可能只是说明基本目标、框架条件和主要要求,具体怎么做,则由下属在落实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确定。德方的权力距离较小,倾向于分散权力,所以员工自主发挥的余地较大,用这种方式布置工作是对员工个性自由和能力的尊重。但在中国文化中,权力距离较大,权力倾向于集中,在布置任务时,员工倾向于期望得到比较具体的指示,然后自己才去执行。如果德方领导布置工作时说明不够详尽,事后,中方员工在执行过程中会经常找德方领导请示意见,在领导首肯后,自己才去落实。中方员工这样做,觉得是对领导的尊重;同时觉得这样做对自己也有好处,因为一旦出现不利结果,可以说曾征得领导同意,自己就多少可以免责了。但中方员工的这种做法,容易引起德方领导的反感,被认为是没有工作能力,甚至是缺乏职业道德。中方员工开始找德方领导请示意见时,一般还能得到较详细的答复,但随着德方领导反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