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终不负他的姓氏 白居易终不负他的姓氏现代人强调稳私权,啥都往这个筐里装,比如公务员财产变成隐私,其实这不挨边儿远远不如古人敞亮,像白居易一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有晒工资的爱好,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白公说俸禄》中写道:“白乐天仕宦,从壮至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 德宗贞元十九年,32岁的白居易在长安参加工作,第一职位是秘书省校书郎,“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月工资16000文当时,10斤大米值100文钱换算成人民币,1文钱相当于现在2角钱,白居易的月收入就是3200块钱 宪宗元和四年,白居易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年薪30万文听上去很可观,其实日子并不富裕《新唐书》记载:“(白居易)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 家贫,挑个工资高的工作,以便养家,与洪迈所说白居易生活清贫吻合在长安工作十几年,白居易竟然买不起房子 任京兆户曹参军,“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月领四五万文的货币工资,每年还有200石米的实物工资 收入不算低了,养家糊口没大问题,但离富裕还有距离50多岁任杭州刺史,“刺史二千石,亦不为贫贱”。
才脱贫 文宗大和七年,白居易被授予太子宾客,“俸钱七八万,给受无虚月”两年后,再升太子少傅,“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月薪十万文,约合现在2万多元人民币 工资总在上涨,且不拖欠,白居易被感动,有些惭愧领高工资却居闲职感动提升境界,“厚俸将何用,闲居不可忘” 久在权贵阶层里混,容易无视百姓苦难,白居易例外,有《卖炭翁》诗句为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杜甫以“三吏三别”特别关心民生,白居易不及杜甫深刻,但对卖唱歌女亦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说明他们对民间疾苦的感知能力并无差别,那是文官的悲悯情怀,是为官者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杜、白二人分别将这种精神提升为诗人情怀,流传千古,包浆越发厚重温润 白居易任职杭州,留下一条白堤作为民生工程的永恒物证苏东坡钦慕白居易,出知杭州时,留下的苏堤工程惠民至今 然而,白居易晚年生活比较凄凉,特别70岁停职时,工资停发,只好“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这是他一生最困窘的一段日子 好在半年后,他以刑部尚书致仕,又拿到俸禄,直到75岁辞世临死之前,他在《自咏老生示诸家属》中提到:“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 白居易倒是不辜负他的姓,一生清白,敢把薪俸交待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