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课文、古诗、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第一单元〔课文、古诗、日积月累 〕第 1 课 古诗三首(第 2-3 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稚子弄冰[宋]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诗意: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 突然冰锣敲碎碎落地, 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村晚[宋]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意: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埋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便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1 / 5 1 / 5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课文、古诗、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语文园地一 日积月累(第 16 页)游子吟[ 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次单元语文园地二 日积月累(第 38 页)鸟鸣涧[唐] 王 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第四单元第 9 课 古诗三首(第 54 页)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仍;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站在孤城眺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仍;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 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 / 5 2 / 5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课文、古诗、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诗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希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仍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意:剑外突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仍有一点的悲伤, 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如狂; 日头照射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 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语文园地四 日积月累(第 68 页)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 白故交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舟远影晴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第六单元第 15 课 自相冲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3 / 5 3 / 5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课文、古诗、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行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行同世而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炫耀自己的盾,说: “我的盾牢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锐利极了,任何牢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假如用您的矛刺您的盾, 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 不行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语文园地六 日积月累(第 92 页)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 日积月累(第 106 页)乡村四月[ 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第八单元第 21 课 杨氏之子(第 108 页)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4 / 5 4 / 5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 〔课文、古诗、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内容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特别聪慧;有 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 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立刻回答 :" 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语文园地八 日积月累(第 118 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人有耻,就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5 / 5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