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

上传人:帮你****亿 文档编号:202646258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4.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第四章 目标管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目标管理学习目标学完本章内容,你应该能够:说出目标的内涵解释目标的性质以及确定目标的原则说出目标管理的内涵 概括目标管理的特点 描述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并能够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关键术语目标 目标管理 目标建立 目标分解 目标控制 目标评定 目标是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制订计划的基础。组织目标是由各层次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了解组织的目标,围绕目标进行管理是发挥管理职能的重要基础。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既是一种设立目标的方法,也可用于绩效考评过程,属于结果导向型的考评方法。在实践中,目标管理从一种管理哲学、一种计划和控制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管理系统。现在,目标管理方法已经

2、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方法,为企业带来了较高的效益。本章就以目标与目标管理为核心进行讨论。第一节 目标的确立一、 目标的含义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 组织目标是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的组织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组织经营思想的具体化。组织目标为组织决策指明了方向,是组织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组织实际绩效的标准。 传统的组织目标定位于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组织生存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组织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3、,从而实现全社会的公众利益最大化。 现代组织中由于制度的变迁,人们更注意在组织的稳定发展中寻求长期稳定的利润,于是一些学者对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一些学者提出,组织要以“适当利润”作为目标,即追求同行业的合理利润率。一些学者提出,“满意利润”是组织的追求,即组织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只能得到所谓的“满意利润”。那种以单一利润作为目标的组织,以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为标准来考核组织绩效的做法,是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悖的。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组织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他认为,只强调利润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组织的生存,组织可能为了今天

4、的利润而危害了它的明天。组织可能大量生产今天容易推销的产品而看轻了明天有销路的产品。组织在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等长期投资方面舍不得花钱,特别不情愿进行任何基建投资来扩大其固定资产基础。这样一来,设备就可能陈旧,以至于达到危险的程度。“必要的、最低的利润”是维持组织继续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组织创造顾客,意味着组织管理应着眼于有效地利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顾客对组织的不同要求,只有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才能实现组织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现代管理中,人们通常不仅把组织看作是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将其看作是社会组织。组织作为以员工、经营者和投资者为主体,并包含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在内的开放系统,应把这些

5、系统要素的共同利益作为组织的目标。一些学者提出,组织目标不应是单纯地追求组织的发展,还要将社会责任、尊重人等作为其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组织利己主义受到社会的批判,组织应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面对日趋变化的社会环境,为了保持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组织不得不“割舍”一定的利润,完成其在环保、就业、社会稳定、救助弱势群体等方面承担的相应的责任。例如,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支出就达数亿美元。该公司建立埃克森教育基金会支持教育事业,公司还通过捐助非营利性组织来支持及满足重大的社会需求。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做的预言,未来世界衡量管

6、理的标准不再仅是劳动生产率、销售量和盈利额,而是由社会、环境、信息、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组成的综合标准。 专栏4-1某所大学的总目标1. 吸引高素质的学生。2. 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其他专业领域提供基本训练。3. 授予资格合格的人博士学位。4. 吸引有声望的教师。5. 通过研究发现和组织新的知识及学科。二、 目标的性质 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都是其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组织的经营思想是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管理者必须将其具体化为组织目标,才可能使其成为组织的共同追求。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层次性和变动性等特征。1. 目标具有多重性组织寻求生存和发

7、展,既要为资产所有者谋求利润,又要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组织寻求某一个具体单一目标,或一味追求自身利润和眼前利益,可能会损害组织的长远发展。组织目标作为衡量组织履行其使命的标志,单一指标无法胜任,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目标群才能构成组织的总目标。 在目标类型方面,拉柯戴维斯等学者指出,组织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要全面完成这些目标,必须依据目标的重要程度,在完成最重要目标的同时,兼顾其他目标。主要目标由组织性质决定,它是贡献给客户的目标;并行目标可分为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它是为组织的关系人服务的目标;次要目标是贡献给组织本身的目标,它是组织实现高效

8、生产的前提和保障,只不过与主要目标、并行目标相比,次要目标是相对次要的。在目标内容方面,彼得德鲁克指出,组织的性质本身需要多重目标。在每一个领域,只要组织绩效和成果对组织的生存和兴盛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就需要制定目标。这些领域受到管理部门每一项决定的影响,因此管理部门在做任何一项决定时都要考虑它们。他认为,有八个领域必须制定出绩效和成果的目标。这八个领域是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物资和财务资源、可营利性、经理人员的业绩和培养、员工的工作和态度、社会责任心。这里,后三个领域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如果忽视了经理人员的业绩和培养、员工的工作和态度、社会责任心,组织就会在市场地位、技术水平、生产率和利润上

9、产生损失,最终导致组织丧失生命力。斯蒂芬P罗宾斯通过对80家美国最大公司的调查,发现每家公司设立的目标数量不尽相同,从1个到18个不等,平均为5-6个。在这些目标中得到最高评价的前10个目标依次为利润率、增长、市场份额、社会责任、雇员福利、产品质量和服务、研究与开发、多元化、效率、财务稳定性。具体内容如表4-1所示。2. 目标具有层次性组织目标要通过各部门和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去实现。因此,组织总目标需要各部门围绕总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目标,并作为子目标支持总目标的实现。组织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组织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这种层次性体现为组织目标从综合的组织总目标到具

10、体化为各管理层的中层目标,直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目标。在目标体系中,除了纵向目标的指导与保障关系外,各相同层次目标之间也必须具有协调的协作关系,纵横交错的目标体系保证了各部门的经营活动能够实现紧密衔接。3. 目标具有变动性组织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组织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从组织发展史的角度看,组织目标的内容日趋丰富。从泰罗时代单纯的利润目标,到强调人际关系,注重工作丰富化,组织目标的制定一直是眼睛向内,强调组织内部资源的挖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顾客至上的组织目标日益普及;当前,组织目标中又融入了社会责任,提倡绿色管理的内容。政府对组织的干预,又决定了组织目标必须与政府的

11、政策相一致。另外,组织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自身核心能力提高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不同时点上组织目标是不同的。三、 确定目标的原则1. 现实性原则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组织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2. 关键性原则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实现这一宗旨的组织发展目标很多,组织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内容作为组织的目标主体,面面俱到的目标会使组织无所适从。3. 定量化原则目标要实现由上而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一方面,通过对量化目标完成情况的监控,保证组织总

12、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员工具体目标与组织总目标的衔接,员工更容易感受到自身工作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4. 协调性原则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在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总体目标必然实现。5. 权变原则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以便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宗旨。比较而言,组织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第二节 目标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一、 目标管理的产生1. 目标管理的含义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

13、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从形势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一切管理活动以制定目标开始、以目标为导向,以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管理依据,目标贯穿于组织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组织中上级与下级共同商定组织目标,并将总目标逐级分解为每个部门以及个人目标。组织通过目标体系明确各部门及个人的工作任务,将履行责任变为达到目标。目标完成情况成为对各部门及个人进行考核的依据。2. 目标管理的产生由于所有的组织对自身活动都有一定的预期,从产生之日起组织就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展经营活动,尽管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组织目标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先在管理的实践一书

14、中提出目标管理的思想。他强调,影响组织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目标管理理论基础是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机统一。科学管理理论重视工作的效率,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为科学理论侧重于对员工思想与行为的研究。德鲁克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真正的协作体,要把个人的努力凝结成员工共同的努力。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人员通过目标对下级实行领导,并保证总目标的实现。目标管理通过激励机制,使员工发现工作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在工作中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保证组织的高效率。目标管理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德鲁

15、克是将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概念、一种管理哲学,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技术提出的。他认为组织在运作中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想着整个组织的目标。具体地说,每一个经理人员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整体的发展,实现组织的总目标。二、 目标管理的发展继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思想以后,许多学者对其具体运作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目标管理在实践中,从一种管理哲学、一种评价工具、一种激励方法、一种计划和控制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管理系统。1. 组织目标逐级确定,个人目标要能激发工作积极性E.C施勒在其所著的根据结果的管理一书中论述了组织内分目标的划分问题,提出要根据组织最高层目标层层制定各自的分目标。制定分目标和个人目标要有利于激

16、发个人工作积极性。他强调个人目标并非工作本身而是工作的结果。2.通过参与制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R利克特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的管理,他提出:工作成果=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激发动机的主要手段是充分的情报交流以及下级成员参与制订公司计划。3.业绩评价的自我参与D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传统的评价下属人员的焦点是其个性特征,麦格雷戈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承担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组织各级人员对照预先设立的目标参与评价自己的业绩。这种评价强调的是业绩而不是个性,有利于激励员工积极承诺任务。4.目标管理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在强调业绩考核和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