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说茶》说课稿

上传人:红*** 文档编号:202507708 上传时间:2021-10-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课稿《说茶》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说课稿《说茶》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说课稿《说茶》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说课稿《说茶》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说课稿《说茶》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课稿《说茶》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说茶》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稿说茶说课稿一、说教材 说茶是省编义务教材第七册的第二十四课。本课的阅读重点仍然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还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按三方面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时的种类很多。第二段(3、4、5自然段),写饮茶的作用与好处。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本文文质兼美,各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相似,每个自然段开头的句子仅领本段内容,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与上一自然段密切地联系起来,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的好教村。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学

2、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39个新词语的意思;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说分述的方式说叙的段落内容。 (3)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教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脉络清晰,又根据阅读教学的定义即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馈的过程,所以,我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文章是由许多句子组成的,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读懂文章中的句子。说茶一课

3、中,有许多长句子,这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和重点句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将多媒体教学引进阅读教学课堂,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所以我准备的教具是课文录音、投影片、小黑板。我准备安排三课时的教学 时间。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文章语言形象,衔接自然,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先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过渡句,由过渡句向上下文探索文章语言表达的过程,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1)直观教学。教学2、3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

4、划、比比、议议,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 (3)读写结合法。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仿写,使读与写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 (1)运用读、想、划、找、议的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选择法。通过词义的选择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迁移法。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总分关系构段的习作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同学们,中国是茶的故乡,是第一个栽种茶树,饮用茶水的国家,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

5、堂学习。 说茶中的说又是什么意思呢?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商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要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按下列要求轻声读课文:注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查字典,结合课文,理解词义;看课文练习2,思考课文说了茶的哪几个方面? (2)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朗读课文,正音;讨论课后习题2,你认为课文介绍了茶的哪几方面内容?启发学生了解课文的第1、2自然段写了茶的历史悠久,茶叶种类很多,即第一方面内容。课文3、4、5自然段写了第二方面内容,即饮茶的好处很多。课文第6自然段说了茶的第三方面内容中国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 讨论以上内容后,让学生分段

6、并依照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强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三)读与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 段。 (1)指名读第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为什么说我国是茶的故乡?首先让学生理解故乡在课文中的意思。按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说明的。最后让学生齐读课文,了解第1自然段两句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个问 题的意图所在。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划想想:a.茶的种类有哪些?b.第

7、l句是什么句式?它的作用是什么?c.让学生在这一句中加上不但 而且 的关联词,以强化过渡句的认识。以上步骤的教学,充分体现语言的训练不光是理解内容,而且还包括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 (3)第2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l句与下面3句在写法上是什么关系?强化对先总说后分述段落的认识,为学习下文作辅垫。 2学习课文第置段。 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文中的两句过渡句,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饮茶的好处真多的。投影出示过渡句:饮茶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饮茶还能增进人们的友谊。引导学生剖析以上两个过渡句: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它们是过渡句?第一个句子中,哪个分句总结上文,哪个分句启示下文?第二个句

8、子去掉还算不算过渡句?告诉学生第二个过渡句省略了总结上文的分句。 这个训练比较深刻地渗透了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过渡句能提纲挚领,比较容易地理理上下文的内容。同时,这个训练既能理解作者的思路又能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作用。 (1)学习第3小节。 饮茶到底有哪些实际价值呢?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并划出这段的中心句。投影出示第三小节。围绕中心句,学生讨论学习:饮茶的实用价值是能解渴消暑,帮助消化,清醒头脑,保护视力。 出示消暑的消的词义选择。用圈出 对联系清醒头脑,保护视力的关联词(既 又 )。用上这个关联词说说解渴消暑,帮助消化这两方面实用价值。再用上这个关联词,自己说一句话。 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就必

9、须优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在这里,我没有直接让学生用既 又 说话,而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连贯性、层次性,符合心理学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学习第4小节。 自由读读课文第四小节,划出一个能充分体现饮茶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的词。(乐趣无穷)出示乐趣无穷的穷的词义选择。再读课文,用线划出描写品茶顺序的句子。出示投影: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飘逸;最后尝味,回昧甘甜;让学生用.标出描写顺序的词,用 圈出描写动作的词。这样扣词析句,词句落实,语言训练扎实、朴实,对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一过程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

10、氛相当活跃。 这段话对仗工整、用词贴切,是一段难得的佳句,学生读到一定程度后,我采用引背法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例如师:先观茶姿 生:清水绿叶。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已引起众多教师的重视。我在教学中。让背诵训练引进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着让学生说一段话,用上先 再 最后。知识的迁移在这里得到体现。 (3)学习第5小节。 首先总结3、4小节的学法:划、找、想、读。请学生根据3、4两小节的学法,自学第5小节。教师点拨反馈。这一步骤的设计说明语文教学要强化个体学习,讲究实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4)片断练习:模仿第三小节的写法,以总分关系构段,写一段话。 读写结合的心理机制是学习迁移

11、。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习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3学习课文第三段。 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述了中国的茶具?讨论后,让学生朗读头尾两句,了解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茶具很讲究,所以品茶更有趣味。除了头尾两句外,其余部分写了什么呢?引导步骤如下:先让学生读第2句,提问这句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接着让学生读3、4两句,读后提问3、4两句主要写什么?用什么方法描述的?最后,结合课 后练习4题中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从造型和雕刻理解中国茶具造型优美这一内容。 至此,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文道结合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总体回顾

12、,总结全文。 1理一理结构相近的段落有哪些共同要素。概括学习这种段式的步骤、方法。提示学生,把几个记叙同一方面内容的几个自然段归并为一段。 2指导朗读全文。 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朗读基调:对中国条文化的悠久历史的赞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课堂作业:有选择地完成练习册中部分习题。 整篇文章的教学,我采用了以语言文字为主轴,以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为两翼的体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让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四、说板书设计 说茶 历史悠久种类很多 实用价值 说 饮茶的好处真多精神享受增进友谊 茶具造型优美 好的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点,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这个板书便于学生根据它进行分段,有助于训练目标的达成。学习课文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强化激励机制,提高课堂效益。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