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基础知识测试卷【知识点一】重点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成根据拼音写汉字缤纷( ) hu( )然 yān( )然 阡陌( )佁然( ) 篁竹( ) 清li( ) 俶尔( )垂髫( ) 悄怆( ) 幽邃( ) 翕忽( )箬篷( ) 壬戌( ) 雎鸠( ) 窈窕( )蒹葭( ) 荇菜( ) s 洄( ) 寤mi(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写词义.(1)便要还家 (2)具答之 (3)日光下澈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左手倚一衡木 (6)诎右臂支船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置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古义: 今义: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 (5)芳草鲜美古义: 今义: (6)全石以为底古义: 今义: (7)乃记之而去古义: 今义: (8)崔氏二小生古义: 今义: (9)雕栏相望焉古义: 今义: (10)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 今义: (11)蒹葭苍苍古义: 今义: (12)道阻且长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寻 (2)舍 寻向所志( ) 便舍船( ) 寻病终 ( ) 屋舍俨然( )(4)从 (3)闻 鸡犬相闻 (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村中闻有此人( ) 隶而从之( )(6)清(5)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 水尤清冽( )同游者( ) 以其境过清( )(8)奇(7)差参差披拂(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其岸势犬牙差互(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知识点二】句子运用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角为业 B.问/今是何世C.后遂无问/津者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最色的句子: (2)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社会的句子: (3)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的句子: (4)《关雎》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深深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是: 8.翻译下列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目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知识点三】文学常识9.《桃花源记》作者是 ,名潜,字 , (朝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称“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 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10.《小石深记》作者是 ,字,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中期杰出的 家, 家。
代表作品有《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本文写于他被贬永州期间,是“ ”之一柳宗元与 、 、 、 、 、 、 合称“唐宋八大家”11.《核舟记》作者是 ,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著有《 》1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 到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首,包括 、 、 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13.下列对《关雎》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比”的手法B.《关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C.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知识点四】古诗文默写14.名句默写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 《诗经关雎》(3)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4)微君之故, ?《诗经邶风》(5)一日不见, !《诗经邶风》(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 8)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 , 。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鸡犬相闻10)男女衣着, ,并怡然自乐1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心乐之12)青树翠蔓, , 13)日光下澈, , , ,似与游者相乐知识点五】综合性学习15.【材料一】河畔鸣叫的雎鸠、秋季苍苍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