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杜甫(解析版)第一部分:高考真题一、(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 B 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二、【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参考答案】1.BC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8分)野望 [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参考答案】1.D2.D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解析】1.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一”都是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2.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 3.题干要求明确,首先是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四、【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唐]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本题为两问,第一问是“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在诗中找出描写马的特征的词语即可第二问“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考查人物形象,到诗中找出作画的准备,及作画时的状态2.题干问的是“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题中已经指出是“铺垫”,所以难度就降低很多,学生只要能够读懂诗歌,找到写曹霸画技的内容,那么前面都应是铺垫的内容;只要考生正确理解诗歌内容就能够写出答案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九日五首(其一)[唐]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
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侯做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2.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做具体赏析6分)【参考答案】1.B(“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没有依据,酒和菊都是作者难以割舍之爱,它们在诗中起到衬托作者内心悲苦的作用2.对漂泊异地,年老多病,艰难生活的感伤诗人重阳登高,因病不能饮酒,也无心赏菊;一家人寓居夔州,生活无着,不由得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