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服饰特点

上传人:红*** 文档编号:202348551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朝皇帝服饰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皇帝服饰特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朝皇帝服饰特点 有道是上天生民俾以司牧,是以圣贤相承,继天立极抚临亿兆。这就要求大明皇帝恭为天吏以治万民,冕冠就是这种君权神授的象征。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木制的冕板。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冕板上面涂青黑色,下面涂黄赤色,象征天玄地黄;用五彩的丝绳把玉珠串起来,挂在冕板的前后,象征岁月流转;用丝棉做成球饰,垂挂在耳边,提醒君王不能听信谗言。大明天子的冕冠戴在头上时要前低后高,象征大明天子对百姓的关怀,这也是冕字的本意。 戴乌纱折上巾、穿盘领、窄袖、绣龙袍的皇帝(南熏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成,一般与腰带

2、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等12种图案。这12种图案各有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凈,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

3、袍(即圆领),束带间用金、玉、琥珀、透犀。永乐三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与皇帝相同,但袍用红色。 翼善冠 用乌纱冒于外,冠后立有折角一对,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还保留有类似早期幞头系结、系带的装饰。明孝宗以后,折角末端由尖角变为圆弧形。明穆宗时,又在翼善冠上加饰嵌有珍珠宝石的金二龙戏珠。明神宗定陵出土有三顶翼善冠实物,一顶为金丝编成的金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其中保存较好的一顶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口径19厘米,用细竹丝编成内胎,内衬红素绢,外蒙一层黄素罗,再以双层

4、黑纱敷面。后山饰有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累丝编成,嵌有各色宝石及珍珠,龙珠用金制成火焰及花形底托,中间嵌珍珠一颗。系结、系带也以金累丝制作,镶有绿宝石。冠后折角为竹胎纱面,用金片折卷成缘边。 圆领 明初定为盘领窄袖袍,其后袍身与两袖逐渐宽大,又因其领式与所饰纹样而被称为圆领或衮龙袍。皇帝常服圆领为黄色(后期也有其他颜色),领部右侧钉纽襻扣一对、大襟钉系带两对用以系结固定。在前胸、后背、左肩与右肩处饰有团龙纹样,前期以金织为主,后期多用彩织或彩绣。明英宗时在两肩团龙之上又加饰日、月二章纹,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早期两袖往袖口处逐渐收窄,后变为宽袖,底边呈弧形,袖端开口,有极窄的缘边。袍身两侧开裾,在大

5、、小襟及后襟的两侧各接出一片(共四片),称为摆或双摆。另在后襟腰部两侧钉有带襻,用来悬挂革带。定陵共出土12件明神宗的四团龙常服圆领。 搭护 由半臂发展而来,唐代已在圆领袍下穿着半臂。明代以圆领、搭护、贴里作为常服的标准搭配。搭护为交领,短袖或无袖,领部通常缀有较宽的白色护领,衣身两侧开裾,并接有双摆,穿着时衬于圆领的摆内。定陵出土有31件交领中单(分半袖和无袖两式),即为搭护,有些形制比较标准,有些则有所变化,其中大部分出土时都与圆领袍套在一起。 革带 皇帝常服革带用玉带銙(带版),故也称为玉带。带銙共二十枚,外形大小各不相同,都有特定的名称:三台(大小共3枚)、圆桃(6枚)、辅弼(2枚)、

6、挞尾(2枚)、排方(7枚)。带鞓(tng)用皮革制成,外包红色或黄色织物,表面饰描金线五道。标准革带的带鞓一般分作三段:左段(缀三台中心方、左小方、左三圆桃、左辅、左挞尾)、右段(缀三台右小方、右三圆桃、右弼、右挞尾)、后段(缀排方),左段与右段内侧各钉副带一条,上有小孔,后段两端有金属带扣一对,与副带连接,并通过小孔调节带鞓的围度,而整条革带的开口则在正前方三台处,以金属插销作为开合机关。由于常服革带要大于人体腰围,所以不具备束腰的功能,靠圆领上的带襻虚悬于腰部,这也是明代常服革带的典型特征。 靴 常服一般使用皁(黑色)靴,用皮革制作,靴筒由左右两片缝合而成,靴面则分为三片,前面两片,后跟一

7、片,靴筒内常衬有织物制作的护膝,靴底为粉白色,因此也称作粉底皁靴。明代后期还出现其他材质的靴,如定陵出土的红缎单靴和毡靴。 明朝锦衣卫服饰特点 1、飞鱼袍 所谓飞鱼,并非鱼也。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在有明一代,这并非锦衣卫都有的工作服。而是与蟒服、斗牛服一起作为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盖其本不在品官服制度之内。 明史舆服志载: 张瓒为兵部尚书服蟒帝怒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张瓒对曰: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 飞鱼服是次于蟒衣的一种荣重服饰。至正德间,如武弁自参游以下

8、,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 至于锦衣卫所着服饰,除了飞鱼服外,还有麒麟服。按照明制,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 由此可见,无论飞鱼服还是麒麟服,穿在锦衣卫身上都是一种荣宠和身份的象征。并非全员穿着,当是身份特殊的锦衣卫职官所着。 2、蟒衣 蟒衣为公侯朝服的一种。此衣形制为交领,右衽、长阔袖,左右开裙,暗褶,镶本色料领缘,加白暗花纱护领。因需按规定样式、幅面、花纹织造,然后缝制成衣,故称为织成式袍。 此衣质地为亮地纱(即二经绞罗)为地,

9、平纹组织起暗花四合如意连云纹,间饰如意头、金锭、火珠、方胜、古钱、犀角、珊蝴等杂宝纹。然后以回纬挖花妆彩织金的技法(简称织金妆花),织出前胸、后背柿蒂形襕,内过肩蟒二,两肩织升蟒,膝襕部分织行蟒八,柿蒂及膝襕内间饰火珠、祥云、海水江崖等纹饰。 至尊初登极,行郊祀大礼,其四品以上,及禁近陪祀官,俱赐大红织金纟宁袍。若恭谒诸陵及行大阅,则内阁辅臣俱赐蟒衣,或超等赐服,至鸾带金银瓢绣袋等物,以壮扈从。其次即日讲官,以至文武勋戚、部府大臣,俱沾绣带采带之赐。皆主上肇行大礼,特恩殊典一次耳。惟阁臣未及受赐者,则于嗣举补给,他官不尔也。又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扈大驾行大祀

10、诸礼。其常朝亦衣吉服,侍立于御座之西,以备宣唤,其亲近非他武臣得比。以故右列艳之,名为武翰林。-万历野获编 锦衣卫蓝色棉甲,北京公安博物馆收的实物,是北京一户人家家传捐献的。 明朝官吏服饰特点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

11、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士人服饰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