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7课 兼 爱 Word版含解析

清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25.50KB
约17页
文档ID:202303211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7课 兼 爱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1/17

第7课兼__爱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家面对社会现实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儒家仁爱,道家无为韩非子说“儒墨为当世之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相反,隐学则是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显学更接近实践儒家学派、黄老学派、墨家学说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与儒家同称显学的墨家思想是什么样的主张呢?它和儒家学说有什么异同,我们怎么评价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墨子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资讯概览]一、作者简介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

二、思想情怀1.墨子名言集锦(1)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3)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4)俭节则昌,淫佚则亡5)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6)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2.墨子核心思想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资讯概览]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

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他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幻想通过博爱来实现美好的社会二、时代大事儒墨纷争先秦时期,儒墨为世之显学,两家争论非常厉害《非乐》《非命》《非儒》是直接攻击儒家的篇目,从《公孟》等篇中,可以看到墨子在世时与儒家的直接争锋墨子《公孟》篇中指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当然墨家也遭到了儒家的痛批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在这里,孟子将主张兼爱的墨子与主张为我的杨朱对举,说墨子主张兼爱,就是无父,无父就是禽兽[情境活动]鲁迅小说《非攻》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非攻》写道:“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圣贤,一经公输般绍介,立刻接见了,用不着费力墨子之所以能说服楚王取消攻宋计划,他的这种“圣贤”的威望应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你眼中,墨子又是怎样一种形象?请结合掌握的墨子的材料,以“我心目中的墨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想。

不少于300字答:                                                                                                            参考答案:《论语》里有太多规矩,《韩非子》里有太多严肃,只有你,没有勾心斗角的纷争,没有尔虞我诈的虚伪,只有那种最为深邃厚重的墨色,散发着智慧的墨香,荡涤着心扉的明净,如同一把锐利的黑色利刃,划破了虚伪,唯留下平等和侠义有太多太多的书里提到了你的传承者们——墨家弟子你们仿佛是那个时代最为神秘的黑色光芒,是即便岁月尘埃滚滚也掩不住的力量,为义而生,亦为义而死苍穹如墨,你着黑衣,行走在路上,身上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信仰,像是湿润的指尖叩击麻木的心弦,心中你的身影在黑夜中静静地发着光亮,朦胧的月色,怎留得住你坚若磐石的志向,你黑色的身影是墨色山水间刻意的留白,激荡着清澈的涟漪是呵,兼爱非攻!是呵,尚贤尚同!想跨越千山万水,穿过浩淼人海,走过荒凉孤寂去寻你,寻你的黑色,寻你的墨色回头看一眼如墨苍穹,惊觉那是你智慧深邃的光芒,终成古老的文化宝藏一、文学常识《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该书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二、文化常识1.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2.孝慈,意思是指对上孝敬,对下慈爱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亲善兄弟姊妹,这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3.家,周朝“家”即采邑,卿大夫的封地家的领导是卿大夫,也叫家君[文白对译][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譬之如(p)2.当察乱何自起(chng)3.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w)二、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当察乱何自起        “当”同“尝”,尝试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无”,没有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中的古义)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古义:互相爱护、关爱今义:异性或同性爱人之间的相互爱慕、关爱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残害,损害(二)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故亏兄而自利 使……受损失(三)形容词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使……得利(2)犹有大夫之相乱家 使……乱如何辨析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主要有三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类型解说例句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定居)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让……做丞相)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发生在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灭亡)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发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势力削弱)使动判断的依据就是其语法概念:某个词(不论原始词型是什么)使它后面的事物具备了自身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词就有了使动用法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句话里面的“利”,本是形容词,但在这个句子中,它使后面的名词“足”具备了“利”的基本特性,那么“利”就出现了使动用法,即形容词使动,解释为“使……快”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爱(1)起不相爱             爱护,关爱(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喜爱(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慕,欣赏(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爱惜,吝惜2.劝(1)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鼓励(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劝说3.恶(1)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wū,相当于“何”“怎么”(2)交相恶则乱 仇恨(3)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罪恶4.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介词,把(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连词,来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的句子)1.判断句(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也”表判断)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也”表判断)译文: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3)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此……也”表判断)译文: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2.宾语前置察此何自起?(“何自”即“自何”)译文: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七、典型名句1.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2.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3.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NO.1文本初读]在下面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于“__①__”第三部分: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 __②__”“则天下治”的观点第四部分: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答:                                    参考答案:①不相爱 ②天下兼相爱[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圣人:至善之人B.必知疾之所自起 起:引起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考察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室:家解析:选B 起:产生2.下列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开头提出“圣人”是如何做的,与《劝学》的开头“君子曰”所起的作用相同,都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B.墨子用治病和治国道理一致来相比,认为治病首先要找病因,治国也要先找乱因,都要“对症下药”C.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在于“不爱”并提出“兼爱”,这与儒家的“仁者爱人”是相同的D.墨子提到的乱象既包括家庭中的父子、兄弟不睦,也包括社会上的盗贼横行、国家的君臣和诸侯之乱解析:选C 治理的方式与儒家并不同,儒家主张用名分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解决3.第1段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答:                                                                        参考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