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

上传人:资*** 文档编号:202162969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 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好的故事 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

2、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背景: 【课件3】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

3、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2、 初品课文1.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2. 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 乌桕 伽蓝 瘦削 骤然 皱蹙 泼剌3. 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4. 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印象。)3、 细品课文1. 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

4、段)2. 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的结构。3. 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4. 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些词语拼接起来。)5. 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了

5、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字词:膝髁 乌桕 伽蓝 瘦削 骤然 皱蹙 泼剌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1. 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2. 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三、体味“昏沉的夜”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

6、么样的夜?(好的故事美好 虚幻 希望)3. 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应该是过年的时候。)4. 作者在干什么?(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他很孤独,很寂寞。)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

7、.回顾课文结构: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又回到了深沉的夜。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到绝望。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不会!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西积极地追求着。六、总结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2.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教学反思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式

8、,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2.初品课文,交流第一印象;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5.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辨字组词。咸( ) 耙( )

9、 荞( ) 霎( ) 成( ) 粑( ) 桥( ) 需(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一( )土 一( )种子 一( )床 一( )雪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 )的,连嘴都合不上。地里的蝈蝈,也叫得更欢。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再仿写所填词语。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对三黑心理描写的句子。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例: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参考答案:一、咸(咸味) 耙(耙地) 荞(荞麦) 霎(霎时)

10、成(成长) 粑(糍粑) 桥(木桥) 需(需要)二、一(块)土 一(粒)种子 一(张)床 一(场)雪 三、1.笑眯眯 美滋滋 乐呵呵2.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是三黑的心理描写,写出他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四、示例:秋天的叶子活象一个惆怅的老人,飘落时好似在跟人依依惜别。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辨字组词。咸( ) 耙( ) 荞( ) 霎( ) 成( ) 粑( ) 桥( ) 需(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一( )土 一( )种子 一( )床 一( )雪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三黑一边耙地,一边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他( )的,连嘴都合不上

11、。地里的蝈蝈,也叫得更欢。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再仿写所填词语。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对三黑心理描写的句子。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写句子。例: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参考答案:一、咸(咸味) 耙(耙地) 荞(荞麦) 霎(霎时) 成(成长) 粑(糍粑) 桥(木桥) 需(需要)二、一(块)土 一(粒)种子 一(张)床 一(场)雪 三、1.笑眯眯 美滋滋 乐呵呵3. 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是三黑的心理描写,写出他重获土地后的喜悦之情。四、示例:秋天的叶子活象一个惆怅的老人,飘落时好似在跟人依依惜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