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202154411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测试(含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甲骨文中有“亡入,疾”“舍空邸第”等隔离防疫的记载。据此推测,此法距今至少有A5000多年B3000多年C2000多年D1000多年2战国时期的孝经便征引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当时影响这一观念的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九品中正制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家族宗法观念浓厚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

2、族而居根深蒂固4有学者认为,周人的封建制度不仅是一个统治机制,而且在长期历史上,反映出其长期函化网络的特色。学者认为分封制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B极大地强化了宗法制C推动了地方融合发展D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5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D“法古无过,循礼无邪”6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认为宇宙和万物是遵循着反的规律来运动变化的,反有两层意思一是相反相成,二是循环反复。这个学派最有可能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春秋时期“学在官府

3、”的局面被打破,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一现象A促进了官僚政治的产生B加速分封制的解体C催生了新兴阶层的出现D推动了文化的活跃8在战国时期,法家曾经显赫一时,到秦朝更是登峰造极,但是以后迅速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A不利于推行中央集权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利益D不能体现皇权的威严9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提到:“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统一后,秦始皇为了改变其弊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B实行中央集权制C确立皇帝制度D建立监察制度10在出土的秦简中,涉及经济的法律有十余种,对于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

4、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对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这表明秦朝A已经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B注重以立法调节经济关系C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D采用法家的思想治理国家11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执落实。这说明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D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12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1320

5、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始于西汉D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14东汉“光武中兴”与西汉“文景之治”的本质相同点是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改善B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D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繁荣15汉代统治者仿效秦国制定和颁布了一些成文的法律,如丞相萧何修得九章律(刑律);儒生叔孙通制定的有关朝仪的法律傍章律以及赵禹制作的朝律等。汉代统治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6、A沿袭秦朝法律以维护统治B巩固专制皇权的封建秩序C践行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D彻底消除地方诸侯国势力二、材料分析题16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做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

7、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贪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17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

8、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参考答案1B2A3A4C5C6C7D8B9A10B11A12C13D14D15B16(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营);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后果: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17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